2017年09月28日 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斜槓青年」更要懂得為食品安全「未雨綢繆」
2008年「三聚氰胺」奶汙染事件爆出的時候,我正在準備小升初考試,當電視裡面播這個畫面時,姐姐走過來說:「啊,太可怕了,不過咱家現在沒有小孩,沒人喝奶粉,和咱沒關係!」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當我們吃火鍋時,才能想起海底撈。我們不應該當事件落到自己頭上、被逼到無處可走的時候,才勉為其難地騰出一些時間關注「食品安全」,靠一些事件的爆發才喚醒對食品安全短暫的重視。
在我看來,關注食品安全是一件於自身利益相關的事,應當成為穩態與常態。
而食品安全到底是什麼呢?它既包括生產安全,也包括經營安全;既包括結果安全,也包括過程安全;既包括現實安全,也包括未來安全。
近10年來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原因有兩個,一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也就是衛生操作不當;另外一個是化學性食物中毒,就是不該加的加多了。例如有三聚氰胺的牛奶、有瘦肉精的火腿、有蘇丹紅的鹹鴨蛋。
單純從技術層面講,我們的技術水平是不落後於現代科技的。而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大多因為相關從業人員、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缺乏足夠的質量意識、社會道德和法律意識。技術是食品質量安全的基礎,道德是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而法律是食品質量安全的最後屏障。
科學的理論相對是不好理解的,而不科學的言論多數是武斷的,是一刀切的,在傳播的時候更容易讓人放棄思考與判斷。
所謂共同守護,其實並不難,你是科學家,就應當專注科學研究,向公眾匯報成果與發現;你是媒體人,就應當努力去承接科學界與普羅大眾之間合理溝通的橋梁,去客觀真實地報導事實;你是商人,更不能因為逐利而放任自己。同樣,政府機關也應當擔負起監管的責任。
每個人都是公眾,在食品安全乃至科學傳播中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企圖躲避或消極面對,都應當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公眾並不是愚蠢、無知和盲目的,因為公眾是由無數個你組成的。
當時代已經發展至此,人人都是可以發聲的自媒體,人人都是「斜槓青年」多面手,科學家和媒體人的身份不衝突,商人和消費者的身份也不衝突。每個人都是一個點,僅僅是線性相連是不夠牢固的,只有廣泛地交叉了解,才能編織成一張立體的網,網住食品安全這條大魚。
(中國科學院大學 徐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