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外地奔波,遇見了形形色色的寺廟,以什麼形式收門票的都有。在重慶就遇見了一座古剎,它收取門票的費用很獨特:全憑遊客自願。
這座寺廟便是寶輪寺,位於千年古鎮磁器口內。
據《巴縣誌》記載:「府北三十裡有白巖山,山上有寺曰寶輪寺」。古時的寶輪寺,在川東地位很高,川東地區各寺廟的僧人,必須先到寶輪寺受戒剃度,領取住持發給的度牒,才能雲遊各方僧院。
一番尋找後,我來到了寶輪寺山門,門前寫有一副對聯:佛剎隱禪機,且喜光明隨心至;寺門通大道,何懼風雨憂客來。語句簡單,卻又極富禪宗深意。
穿過山門便是扶搖直上的臺階,抬頭望去,寺廟巍峨壯觀、古樹蒼翠,紅色牆壁莊嚴大氣,透露著古寺華貴的氣概。
門口處立著一個「功德箱」,需要遊客捐贈才可進入。我問旁邊的寺廟人員,多少錢合適,她笑著對我說:隨意即可。我嘗試投了1元錢,便可直接進入,如此算來,寶輪寺應是我去過所有寺廟中,門票最少的了。
寶輪寺始建時間說法不一,《巴縣誌》記載的是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1003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在西魏年間(公元535-556年)。還有民間傳說是唐代大將尉遲恭所建,尉遲恭因幫李世民奪取帝位立下大功,在唐朝地位極高。他去世後,李世民為他「廢朝三日」,用放假3天表彰他的功勞。
儘管說法不一,卻也印證了寶輪寺的神秘和悠久。這座深山古寺走過了千年歷史,留下了眾多沒有答案的傳說和故事。
寺內臺階較陡,縱深感十足。我順著臺階向上爬,來到了一面照壁,照壁上寫著「龍隱禪寺」。為何叫「龍隱」,是因為明朝皇帝朱允炆曾隱居於此。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第二任皇帝,按照嫡長子繼承制輪不到他繼承皇位。可命運無常,他的父親朱標37歲便去世了,他的哥哥朱雄英去世得更早,於是,朱允炆便在命運的安排下成了皇太孫。
史書記載,朱允炆「穎慧好學,性至孝」,深得朱元璋喜愛,21歲時正式在南京登基,年號建文。只是喜劇的背後往往躲藏著悲劇,不知道多年之後顛沛流離於此的建文帝,有沒有恨過自己的人生。
年輕的建文帝雄心勃勃,對於朝代弊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史稱「建文新政」。誰曾想,靖難之役讓朱棣奪權成功,建文帝被迫從宮中密道逃生,流落到川、渝等西南地區。
後來建文帝流落到白巖山上,選擇在寶輪寺削髮為僧,一呆便是5年。在寺廟旁邊的文昌宮內,存有建文帝的雕像,之後寺廟改為了「龍隱寺」,磁器口也一度叫做了「龍隱鎮」。
這段故事很有意思,權力的爭奪和無欲的寺廟疊加在一起,更能反襯世事的冷酷無常。有道是:大隱隱於寺,深藏功與名;因緣生造化,富貴如浮雲。
寶輪寺還是那個寶輪寺,古樸悠然,樹木蒼翠,如一位久經滄桑的老者,平靜看著眼前的雲起雲湧。
寺廟最高處是大雄寶殿,依舊保持著明朝風格。寶輪寺歷經戰火破壞,最後只剩下大雄寶殿保留至今,抗日時期,寺內殿宇、禪房多毀壞在日軍炮火中,唯有大雄寶殿完好如初。
殿宇是重簷歇山式屋頂,黃色琉璃瓦覆頂,正脊飾雙龍戲珠脊飾,外觀漂亮大氣。牌匾上的「大雄寶殿」4個金字是由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所題。
相傳大雄寶殿下面曾有一個流米洞,可供寺內僧人獲取米糧,可惜後來出了一個有貪念的僧人,一味想要多接米糧,反而使洞口不再流米出來了。我想故事應是為了告誡世人,做事莫有貪念,否則最後可能一無所有。
仔細看寺廟細節,會發現雕刻有許多「龍」的形象。石欄杆、石柱上有栩栩如生的盤龍,通過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工藝展現。
寺內還有一對互相對峙的龍雕,一條張口寓意著朱棣張牙舞爪,不可一世;一條閉口代表著朱允炆暫居於此,隱忍不發。
我在寶輪寺待了2個小時,仔細遊覽了這座古剎,發現殿宇很全面,觀音閣、天王殿、藥王殿、禪房、藏經樓、財神殿應有盡有。寺內的香火旺盛,祈福牆上掛滿了「福」字,香爐中的香菸縈繞在空中,味道很好聞。
臨走之時,我看到牆上貼著一個告示,原來是寺內財神洞的貓咪生了一個小貓,希望被愛心人士收養。小貓叫小虎,長得確實虎頭虎腦,半歲多,可愛至極,若不是沒法帶回家,可能我就領養了。
下山時,夕陽已露出了光輝,寺廟籠罩在一片金色光芒中,美成了一副禪意十足的畫面。
地址:重慶沙坪垻區磁器口古鎮內,門票隨意。
交通:乘坐地鐵1號線到磁器口站下,往古鎮裡走十幾分鐘即到。
作者:小鹿,一名熱愛生活的旅行者,喜歡還請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