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周建苗
我們開車來到南溪水鄉,於停車場停了車,便直奔對面的渡口。雖然此行的文友之中,有不少曾經多次來過這兒,但是大家的興致仍很高。南溪水鄉的最大特色,是鄉村水色風光,乘船在河流中穿梭暢行,感受潮汕鄉村美景。以前鄉村的交通不發達,橋梁較少,榕江兩岸人們的來往,多為搭渡。隨著社會的發展,渡船在這兒已越來越少了。能坐一下船,重溫童年回憶,熟悉而美好。也有不少孩子及年輕人,從來沒有乘過船,到這兒體驗一下,新鮮且奇妙。
南溪水鄉的渡口,位於南溪村寨子對面,隔著一個寬闊的湖面,遙對相望。「大港碼頭」渡口為後期搞鄉村旅遊新建,圍欄蓋頂,杉木結合現代建築,既保留著原始的古樸,又迎合著的現代人審美,頗具特色。渡口,也是南溪村的一個標誌性坐標。岸邊排列著十幾隻的烏篷船,遊客只要通過圍欄,走下臺階,只要買了票,遊客便可在這兒乘船暢遊了。
佇立於渡口臺階,遠眺著南溪湖面、河流,以及對面的村落,古老的潮汕民間建築夾雜著低矮的鄉村樓房,村前的一棵倚水而立的古樹,湖面寬闊,古樹村落倒影,以及眼前一片的船隻,這便是一幅很美的鄉村畫卷。略為美中不足的是,那是雨後初晴,湖水渾濁且淺,否則風景會更美。
美麗的榕江、練江、韓江,滋潤著潮汕大地,孕育著數千萬人潮汕兒女,也給潮汕人的居住環境,留下了濃彩重抹的一筆。「三江」主幹流域,分流穿梭於潮汕平原大地,形成星棋密布的小河流。潮汕村落依山傍水坐落,村前或村後常有河流圍繞,也難怪郭篤士有 「家家門前水平橋,豆架瓜棚新綠繞」之語。南溪村,據記載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張氏一支從本鎮下尾張遷此。因村南臨溪,故名「南溪」,地屬「南溪鎮」。這也是潮汕地區,較為少見村名、鎮名,名字相同的村、鎮,較有特色。
據記載,南溪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擁有13.8公裡榕江,4.9公裡洪陽河和80多公裡內河,水量充沛,水質優良,江南水鄉特色突出,自然風光秀美迷人。每個村都有一條以上河流,每條河流歷史上都有一個渡口,每個渡口都能通航普寧、揭西、榕城、汕頭等地,水路四通八達,水上交通便捷。據清朝以來,南溪每年端午節,都有競渡,南溪村還藏有乾隆年間的老龍頭,龍頭已經被供奉在廟裡當鎮寨之寶了。南溪種蕉柑歷史悠久,「南溪柑」也頗為負名,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豐富的農村作物資源,促進南溪鄉村旅遊的開發,「南溪水鄉」也成了旅遊網紅。由於行程安排較為倉促,且南溪村落於湖的對面,我也就沒有去村落逛逛、看看,了解其建築、寨圍等相關的潮汕民居情況,多少有些遺憾。
南溪水鄉乘船遊覽的水道,整合南溪鎮南溪村、北溪村、寶鴨村和新溪村等溪流資源,連片集中打造農旅融合的觀光路線,從大港碼頭出發,途徑藍兜村雙忠古廟、廣東十大美麗鄉村新溪村、北溪村「十裡桃花」生態園、寶鴨村,全程7.5公裡,遊覽時間約2個小時。我們從「大港碼頭」坐了船,便開始暢遊南溪水鄉了。在南溪村的寨前湖,向東行駛,穿過一橋洞,便進入一小河流。泛舟河流,岸邊都長著青翠的雜草,岸上一邊是村落一邊為田野,村落的前邊植有榕樹、龍眼樹、竹林、金鳳樹等,茂密的樹身後面,隱落著古老的褐牆、灰瓦。河流邊,還有以前石砌的拾階湖「路頭」,農村人浣衣、洗菜、洗農具的地方,以前傍晚還有大人、小孩在這兒洗澡嬉戲,有熟稔的感覺。
開船的師傅說,南溪水鄉河道遊完全程,一共經過9道石拱橋,也經過多個村落,沿途的美景,都有兒時的感覺。這不,我們還看到岸邊,停有破爛的木船,看似多年沒用,有「野渡無人舟自橫」之感。偶爾,還可看到有人於河流中,放了地籠捉魚,隨著船開動的水流,隱約可見到地籠中有魚竄動的聲音。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河岸水草邊沒淹到水的泥,有著一個一個的泥洞,童年的記憶清晰了。
記得小時,我經常在村中的引榕溝中捉魚、摸蝦,溝裡的水藻茂密,用手一捋起,便可捉到蹦蹦跳跳的小魚小蝦。溝邊的泥洞口,常堆有一堆土,用手翻開堆土,伸手進去抓,便可抓到一隻河蟹,不用一會兒便可抓到好幾十隻。一般地,這樣的洞不可能碰到水蛇的,但仍必須小心,否則便會被河蟹夾上一下,幾乎能把你的一塊小肉夾下,痛得你哇哇大叫大跳,恨不得一下子把河蟹踩死了才解恨。開船的師傅說,這些泥洞不是河蟹洞,這是外來物種清道夫的洞。看著這密密麻麻的洞洞的,不禁對這破壞性很強的清道夫,咬牙切齒……
榕江沿河風光旖旎,歷史較為悠久,古蹟頗多,旅遊資源豐富,古時便有「雙溪明月」、「南浦漁歌」的揭陽八景之說,清代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詩句。閉上眼睛,古屋成群,碧水相接,小河蜿蜒流淌,搖曳的船和接連相通的橋,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微風拂面,細細品味,靜靜感受,慢慢地便會感到鄉野的寧靜,小橋、流水、人家、古屋、石橋、茂榕,以及童年的趣事,一個個場景,一幕幕地飛來……就這樣安安靜靜地發呆,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田園觀光 「十裡桃花」。一上岸,我便見到了結著果實的柑園,碩果飄香。散文大師秦牧寫過《題柑鄉普寧》:「潮柑天下重,此處是名鄉;嘉樹連天碧,果飄十裡香。」身邊的文友,也有不少兒時家中曾種柑,許久沒見柑園,甚感親切,驚嘆之餘,不禁拍起了照。兒時,我家也種過柑,對掰柑芽、噴藥、拔草、搖柑花等,依舊曆歷在目。後來家中沒柑了,沒想到又在這兒見到,似乎童年的往事,一幕幕又從眼前浮現。
順著園內的道路往前走,前面便是一個人工池,風景甚為獨特。池塘不小,有幾畝大的面積,池中央裝飾有幾個小「孤島」,面積十多平方。每個「孤島」上,還種植有一棵桃花,想像著桃花盛開的季節,綠色的水塘中,泛著幾畦茂密的小樹滿樹的花,水花連天,很有詩情畫意啊!小島一邊連著一條杉木的二板橋至岸邊,人們可從小木橋進入「孤島」,近距離接觸,感受池塘美景。
景色很美,且是池中小島,獵奇的誘惑,同行的不少人已禁不住邁上了小木橋。小木橋較窄,居高臨下是水面,行走稍為搖晃,我邁至小島,心仍怦怦跳個不停。稍微停頓了一下,我環視四周,水面連天,池塘中央還種植有幾簇圓形蘆葦。潮汕地區較少種植蘆葦,看著塘有蘆葦林、桃花島,且錯落有致,這種景致,頗為巧奪天工了。「蘆葦飄絮時,端午吃粽子」,我也想像著桃花盛放蘆葦飄絮的季節,又是多麼美麗的一幅風景畫啊!
再往前,我們便來到了一木樓,高兩層,四周有竹籬圍著,向著池塘的方向,開著一門,我們從門進去,爬木樓。木樓為純木打造,屋頂蓋稻草,古樸古香,有鄉野農家氣息。一樓中間放著木桌、木凳,人坐於木凳上,能夠一覽池塘美景,蘆葦、小島、桃花、桃林、樹木以及遠處的村莊,眼前的開闊景象,看著不禁令人心境開闊,心曠神怡起來。推門見景,恍在天邊,又近在咫尺,要是這兒燒一炭爐,徹一杯茶,焚一檀香,琴瑟調和,看日出日落,聽風捲風舒,任時光在指尖慢慢流逝,感受歲月的靜好的愜意,該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啊!
二樓中間為一空闊樓板,三面開窗,可望周邊芭蕉、林野景色,可眺榕岸茂密竹林、開闊江面,可賞前面桃林全景、腳下池水,視野十分開闊。仿如平原之中,高起一樓,眼之所及,盡入懷中。其實,簡單純樸的生活,也是不少現代人嚮往的生活。此時此景,令我想著,要是在這兒擺上一方桌,約三五好友,飲酒吟詩,那是一件多麼暢快的事啊!
我真想在老家的田地裡,種上幾棵樹,搭上一木樓,笑迎天下客,煮茶論道,談古論今,撫琴擊節,吟詩作賦,煮酒而歌,任花開花落,風雲變幻,四季輪迴,時光靜逝,人生有此又何憾呢?與文友說了,其中一人說,建造該木樓,純天然的杉木,看似簡陋,其費用比建造樓房的費用還高呢?我聽著,不禁心酸,也有些落寞。不知為什麼,撫著自己羞澀口袋,看來誰也逃離不了人間煙火啊!
我們循著十裡桃花園的外圍道路而走的,遊遊玩玩說說笑笑之間,不禁來到了榕江岸邊。桃園是靠著榕江岸邊的平地而建,岸邊下的道路旁植有兩排大樹,綠樹成蔭。這是潮汕地區最常見的荔枝樹,看著應該有好幾十年的樹齡了。我們來時,荔枝已過了果期,要是碰到碩果滿樹的季節,伸手摘下幾顆而食,那也是人生快事!炎熱的午後,我們佇立於兩棵相對交叉成蔭的道路中央,涼風拂面,竟然感覺無比清涼。此位置,要是有一個吊網,繫於小道兩邊的樹幹,人躺於上邊,隨著清風慢搖輕擺,舒服愜意,那是神仙也換不到的悠然生活。抑或是在樹下,擺上一小桌,來上一工夫茶,沐著清涼,聞著茶香,一任兒的自在,人生復此又有何求?
就這樣沐著涼風,等著接送的車輛。文友找電話給她的朋友回覆說,因為臨時有點急事,可能需要晚點,並請我們再逛逛、看看。我們便沿著靠前的道路,走進了桃林。裡面有一個鐵皮屋,大家便走了進去。鐵皮屋裡面住著桃園的工人,午後是休息時間,他們泡著茶。好客的潮汕人,見到客人,馬上加上茶杯,邀請一同飲茶。有人坐下飲茶,又有人四處逛了起來,欣賞桃園的美景。
桃園有點大,一望過去,到處都是一片,有點望不到盡頭。裡面有一條小道,沿著成片的桃園延伸,小道邊有溝,穿梭著整邊桃園,為樹木澆灌之用吧!在鐵皮屋的右手邊,還有一個四面環溝內植桃樹、青草,中間內又有一池,池內種著荷花。溝圍內有綠道,綠道內有池塘,池塘內有荷花,大家便想著進去看看。只見溝邊架有一獨木橋,我走上去,搖搖晃晃地,邁了幾步之後,就直接跳進去裡面了岸土上了。又有文友見前面有一木橋,造型較為美觀,是進入池塘的主道,只見他們悠然而過,看來我是走錯木橋了。
池塘是人造池塘,裡面種有荷,有幾朵荷花綻放著,紅的粉的,在綠色荷葉的襯託下,萬綠中的亮麗,看著賞心悅耳。池塘邊的一角,鋪有沙子,順的內環池塘的道路,可轉一圈,慢慢地散步,邊逛邊賞荷。人沒於桃林之中,於荷塘邊,微風拂臉,蟬兒輕唱,蛙兒低鳴,荷花數朵,魚兒漫遊,慢生活的悠閒時光,這美妙的時刻,總是令人念想。這不,已有幾個同行的文友,倚著池塘邊的小橋,面向荷池,擺著最美的姿態,拍著照,定格美好時光。
我們返回小鐵屋,與大家品茶時,便有人說起,這「十裡桃園」,有著楊文廣與桃花公主的故事。據了解,在洪陽鎮5公裡外的水吼北側的洪山上,有個洪山寺(也有稱華巖寺、華嚴寺),平地矗起,壯如伏獅,相傳為唐高僧禪宗九祖大顛祖師所肇址,歷宋、元、明等朝代,歷史悠久。清朝康熙年間棉湖人翰林林景拔作《募重修華嚴古寺引》記載:「及後再營建慧花巖,又稱新庵。現在其照壁、圍牆、大雄寶殿、後殿猶存。」洪山寺東側有一泉眼,泉水涓涓從石隙流出,狀似滾球噴玉,名為龍泉。清朝乾隆普邑縣令蕭麟趾曾遊於此,作有《慧花巖品泉論》。在洪山頂的華嚴寺內,正殿祀古佛,後殿祀桃花公主塑像。桃花公主身騎白馬,手執長槍,美貌威武,令人敬慕。
宋朝時期,潮汕地區稱之南蠻。「南蠻」——在古時候,只是指南方的民族和他們居住的地方。早在秦朝以前,「南蠻」即是指江浙滬、廣東、廣西一帶的原住民居的地方。南蠻十八個洞就構成了華夏國。歷史記載的「南蠻十八洞」,普寧縣洪山洞便是其中之一。傳說潮汕有十八路反王作亂,宋朝元帥楊文廣奉旨到潮汕平定南蠻十八洞。民間傳說,洪山頂上有一圍圈,直徑為一百五十米,似是古時築土為寨的殘跡,環繞整個山頭,只留下一門路,為上下山關口,為桃花公主寨遺址。洪山為桃花洞,乃桃花公主所據。
相傳,桃花公主原姓賴,生性聰慧,貌美如桃花,故名桃花,是原洪山洞寨主的女兒,故人稱她為桃花公主。為避時亂,為防盜賊,桃花公主尋師練武,學得一身好弓馬,能射飛刀,會擊三十六棋子,通曉韜略戰術,善於領兵布陣。宋朝年間,朝廷命狄青為平蠻元帥,楊文廣為先鋒南下平南蠻十八洞。楊文廣紮營於黃殿橋村(為紀念此事,後改為平定橋村),十八洞之首桃花公主夜襲宋營,擒獲了楊文廣,軟禁洪山洞內,互相愛慕,共訂良緣,兵戈平息,百姓也免兵禍殘害,安居樂業。後來,楊文廣為取玉成公主而指鏡殺了桃花公主。潮汕民間的潮劇《桃花公主》,故事的塑造原型,便來源於洪山洞的桃花公主。傳說當年,楊文廣與桃花公主便在這兒鏖戰,血流成河,染成桃花……
從十裡桃園出來,我想像那年楊文廣與桃花公主鏖戰過的地方,春暖花開的時刻,漫天遍野都開著紅豔的桃花,那該是一種多麼迷人的景象啊!
原創作品,禁止轉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改編,文章已開通全網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