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焦山
焦山距所住酒店很近,導航顯示11公裡,開車也就10餘分鐘。10:30我們已檢票候船了。船塢對面即是我們要去的焦山。焦山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遠遠望去,焦山如一塊玉浮在江上,這也是我選定焦山的原因,站在山上看江水環抱,感覺一定超好!
焦山與 金山 、北固山共同組成 鎮江 三山5A風景名勝區。三山各自購票。10餘分鐘一班船,3、4分鐘到岸,遊客不多,載客185人的船上空位很多。
焦山並不顯得高大突出,但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焦山因東漢焦光隱居山中而得名。焦山之所以能夠獲得5A稱號,也是蘊含它的不尋常。下船迎對焦山牌坊,正面牌匾:焦山勝境,背面寫著:漢晉遺風。
走過牌坊便是一面寫著「莊嚴國土」的照壁,寺廟裡的莊嚴國土,和我們平時的國土理念不一樣,意為淨土、淨域等,是佛教的一重要理念。
照壁背面寫有「利樂有情」是佛家倡導助人為樂,與人為善,心存慈悲的意思。
下面照片為定慧寺山門,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老法師親書。定慧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現定慧寺也是 江蘇 佛學院所在地。
山門兩旁懸掛有一副頗有氣魄的楹聯:"長江此天塹, 中國 有聖人"。聖人則指焦光。此聯由清代光緒年間巴州廖倫所寫。
定慧寺於東漢 興平 元年初建,後火毀,明朝宣德年重建,康熙皇帝南巡經過焦山時,將普濟禪寺改名為定慧寺,並親自題匾。「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
定慧寺外牆上嵌有「橫海大航」四個篆體大字。
定慧寺東前有一個御碑亭,亭內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作巜遊焦山歌》,背面刻第三次南巡作巜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詩中乾隆將 金山 、焦山兩處風景加以比較,認為從山水本色來說,焦山更勝 金山 一籌。
定慧寺的大雄寶殿是玄奘法師的弟子法寶來創建的。
大雄寶殿前500年的明代銀杏樹。高大參天,雖然歷經千載風霜,至今仍然枝葉繁茂,春華秋實。
人天師表是為紀念著名高僧, 中國 佛教協會原副會長茗山法師所建的紀念館。
亭閣名曰:鶴隱浮玉,含隱王義之的仙鶴夭折於焦山之傳說。
定慧寺東有乾隆皇帝南巡時逗留的行宮。其內是一座精緻小巧的古雅庭院。未開放。
碑林也稱寶墨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內珍藏著六朝歷代碑刻四百多塊,為 江南 第一大碑林。歷代名家書法家的碑刻甚多,有東晉王羲之書、唐顏真卿,宋代米芇;黃庭堅、蘇東坡等歷代名人手筆,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片石竹林
魏法師碑:
立於唐朝儀鳳二年(677),碑文完整,楷書字體工整遒勁。被譽為「初唐妙品」,魏法師名降,字道崇,曾給唐高宗練過丹。碑中敘述了魏法師(595~677)的一生。導遊說,僅此一碑的價值焦山就可獲得5A級景區的稱號。
導遊說摸摸龜頭,萬事不用愁,兒子以後可以有個好功名。這龜頭己被萬人摸的油光水亮!
這個御碑亭裡的御碑是乾隆第五次廵幸焦山時所作,看來乾隆對焦山直是情有獨鍾。多次來焦山,多次賦詩於此。
一般龍為四爪,而御碑上的龍為五爪,彰顯帝王的九五之尊。
碑林鑲嵌在迴廊亭閣之中。碑林裡所展任一石碑均是大家身份。楊一清,四朝元老,明朝首輔大學士(宰相)。為「楚中三傑」之一。文、詩、書、藏等方面成就斐然。
看過《桃花扇》的人,對阮大鋮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很有才學,但德行很差。早年依附魏忠賢閹黨,他大肆迫害東林黨。清軍南下,他又率先降清,是一個不折不扣、品行低劣的奸臣。
顧貞觀是清朝文豪,性情高潔、才高八鬥。和納蘭性德等人共稱為京華三絕。高士奇是康熙帝的近臣,做過軍機大臣,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諸方面都有突出貢獻的學者。
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筆墨也展於此。吳佩孚是第一個登上 美國 時代周刊的 中國 人,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稱得上是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
出小門,過蘭亭,穿竹林前往「大字之祖"的《瘞鶴銘》。這個月亮門叫迎接光明。小門朝東開,第一縷陽光即可入內。
鄭板橋喜歡竹石,喻有「豐衣足食」之意。他的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讚美竹石的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
總有那麼一些缺乏修養,沒有自知之明的愚人喜歡在公共場所留字,傷了景區環境不說,你那幾個趴趴字怎麼好意思放在這麼有文化內涵的地方呢?
瘞鶴銘為焦山碑林第一名碑,又稱「大字之祖」,原刻在 鎮江 焦 山西 麓斷崖石上,後遭雷劈崩落長江中。康熙年間, 鎮江 知府陳鵬年不惜花巨資打撈,終在距焦山下遊三裡處,又將這五塊殘石撈了出來,乾隆二十二年嵌於焦山定慧寺壁間。歷代書法家均給予其高度評價。認為此碑的價值就在於它是由隸書發展成楷書過程中的著名石刻。
5方《瘞鶴銘》殘石,共93字。經歷代專家考證,原文應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瘞是埋藏之意,《瘞鶴銘》即葬鶴的銘文。據傳說《瘞鶴銘》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一日他到焦山遊覽,帶來兩隻仙鶴,不料鶴夭折在焦山。王羲之十分悲傷,將鶴埋在焦山的後山,遂在山巖上揮筆寫下了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這只是多種說法中的一種。無確證。
從瘞鶴銘出來有一個字畫亭有鄭板橋及蘇軾等名人字畫,當然不可能是真跡。鄭板橋曾在焦山別峰庵居住,有詩為證「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此外柳亞子、康有為等人也曾在焦山攻讀,當時焦山有佛學院。
明代銀杏,距今已500餘年,高大參天,枝葉繁茂,春華秋實,至今依然果實纍纍,不愧為焦山一大勝景。
這顆銀杏已經800餘年,別的銀杏早枝葉繁茂時,它卻是枝枯葉光,當人們認為它已壽終時,卻發現枯枝上又冒出新芽,這真是枯木逢春呀!
焦山古炮臺為江防要塞,有炮臺8座。1842年7月,英軍艦侵入長江時,遭焦山和 象山 炮臺守軍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寫下了反帝的光輝的一頁。恩格斯在《英人對華新遠徵》一文中贊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 南京 。」
現今炮臺已經雜草叢生,淤泥阻塞了。
從古炮臺出來是沿江的木棧道,說實話,江景真沒有什麼可看。
褚紅色的木棧道和水榭成為這段旅程的景色了。禇紅色彎彎曲曲的迴廊,亭閣,鏤空的木欄被低垂的綠樹包裹著顯得格外有情調
走到木棧道轉折點,前方有三塊巨石,是個不錯的拍照景點。
試圖攀爬,太陡了!
山崖上的植被越過棧道伸向江中。
江邊一隻小鳥站在伸向江心的樹枝上靜靜的候著,守株待兔,獨釣江中。
三詔洞:東漢末年,高士焦光隱居在此,漢獻帝曾三次下詔書請他出山做官,但均被他以年老體弱、妻子多病或遠遊等方式婉拒了,世稱「三詔不起」。他在山上採藥煉丹,治病救人,後人為了紀念他,改樵山為焦山。
從三詔洞左行則去摩崖石刻,右行可到壯觀樓、萬佛塔及吸江樓。我們決定往吸江樓方向走。其實應該是先看完摩崖石刻,原路返回再到吸江樓方向就省時省力了。向西沿石級而上便可見一座六角亭——壯觀亭,是明代天順治年間所建。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詩意。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描寫焦山景色氣勢。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1978年 中國 佛教會長趙樸初在此題詩與茗山法師唱和。
一路登高走向萬佛塔。
走到萬佛塔前看說明才知該塔是1999年建成的仿明清風格塔。前後大門兩側牆上分別寫著海不揚波和中流砥柱。「海不揚波」是明代進士胡纘宗書法。海不揚波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
趙樸初先生在萬佛塔開光時題字「謹當隨喜」,其意是就是我的字不值幾個,就當一番心意表示祝賀吧!
吸江樓聳立在焦 山東 峰絕頂,始建宋朝,詩人陸遊贊之「最為佳處」。樓上四面開窗,臨窗遠眺江水,江濤激浪似與人呼吸相應和,故有此名。
豋上吸江樓遠眺長江,江面水霧繚繞,長江因淤分隔數段,與古人所述江水浩瀚相差懸殊。
從吸江樓出來便是一路下山最終回到古炮臺附近。
這時大概中午1點左右,想想來焦山的重要景點摩崖石刻沒看,實在心不甘,時間還早,決定重走木棧道,二次上山,前後大約又花25分鐘左右,在1點25分終於來到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均刻路邊的山崖上。共80方,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民國,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內容豐富,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
宋書法家趙孟奎所寫的「浮玉」兩個蒼勁秀麗。
陸遊與遊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廿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
「為廢不平均,呼號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遊。」這是 中國 律師協會在1920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而留字。字跡清晰可辨。
從摩崖石刻下山後路過許多空置的亭閣,都是近年所蓋。
三詔坊也是紀念焦光的。
最後又來到定慧寺門前,碰著一老和尚正教化眾生。
在定慧寺大門前再次跓足片刻
在等回程船時,在景區的外圍閒轉了一會。
破體碑亭:內置石碑,碑陽刻 日本 書法家松本築峰書李白《焦山望松寥山》「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破體」為多書體雜糅。
銀杏大道。
用花傘裝點著綠色。
至此焦山遊結束,歷時3個多小時,總結一下,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大多掩映在山蔭 雲林 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說。焦山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築物,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還有碑林墨寶、摩崖崖石刻,均聞名於世。這就是焦山為何會定為5A景區的深厚文化底蘊。
鎮楊汽渡
結束焦山之旅,時間才過2點,為彌補上午未到 瓜州 乘輪渡的遺憾,決定從 鎮江 乘汽輪體驗一下。
鎮揚汽渡是234省道的過江連接點,也是 鎮江 、 揚州 之間的交通樞紐,南岸碼頭位於 鎮江 市潤州區,北岸碼頭位於 揚州 市邗江區。兩岸碼頭直線距離僅1.6公裡,航行約8分鐘即可抵達對岸。從焦山開車到這裡大概近20多分鐘。
汽渡附近重型貨車很多,走汽渡過江會比走高速過江成本低很多。因此過江的大型貨車幾乎佔了一半以上數量。汽渡不單渡車,也渡人,具體價格,每人次3元,小型客車每次15元,大貨車按噸位收費。車須排隊入輪,但也不需等太長時間。
大型汽渡船,這種船最大載重量720噸。汽渡24小時晝夜通渡,日均渡運車輛1.2萬輛。
汽車在一層甲板上,二層有專門的行人休息室。第一次乘坐汽渡,很新奇,走到甲板上呼吸一下江中的新鮮空氣。
8分鐘很短,很快便到楊州汽渡口了,甲板上的汽車魚貫而下。快速駛向前方。
接著我們又買回程輪渡票,前後20分鐘左右結束了汽車輪渡的短遊,著實過了一把汽車江渡的癮,上午的失落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西津渡古街
下午3:40來到 鎮江 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 鎮江 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西津渡原先緊臨長江,人們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西津渡廣場有一段清代早期的路基,用玻璃覆罩於路基上。
廣場的雕塑作品——船夫。
騎驢上
金山
從廣場經過一條漂亮的巷子,沿臺階而上才能到西津渡古街。
待渡亭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座待渡亭裡停留。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
古街上的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磚木結構錯落有致的兩層小樓,翹閣飛簷,窗欄雕花均為朱紅色油漆。古老的建築正向人們講述著「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滄桑。
一眼看千年,不同高度的路基代表著一個朝代,依次為原始棧道,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上千年的歷史集中在一小段路上。因玻璃罩反光取景不清。
昭關石塔是一座元代建造的過街石塔。塔基刻有「昭關」兩個字,故稱「昭關石塔」。按照佛教的解釋,塔就是佛,所以人們從 塔下 的門經過就是對佛的頂禮膜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碰到一群活力四射的職高生在拍攝小視頻,認真地反覆多次拍攝,終於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英國 領事館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根據不平等的《 天津 條約》,將 鎮江 做為通商口岸對外開放。 清同治三年在這裡修建了 英國 領事館。光緒十五年,因 英國 人欺行霸市,惹民憤焚燒了領事館,現在我們看見的領事館主樓是清政府賠款於1890重建的。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十三坡:古代時期通向渡口的唯一 通道 。 關於五十三坡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善財童子為求升華,跋山涉水飢餐露宿四處求賢。先後求教於53位高人。最後在觀世音 菩薩 的點化下大徹 大悟 ,成為觀音的左脅侍。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從這一故事中得到啟發。五十三坡有53級臺階,走完了53級臺階,也就意味著完成了對53位高人的求教。古時西津渡枕於長江之上,因此券門上刻有「枕江」二字,隨著長江泥沙不斷淤積,現今的長江己北移數百米。
走到西津渡另外一個入口處我們又原路返回。
下午5點,西津渡的遊客少了許多。
救生會始建於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濟渡救生慈善事宜。
觀音洞始建於宋朝,清 鹹豐 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參觀觀音洞與救生會收費30元,開放時間9:00——16:30,我們去時已經閉館了。
「奉憲示禁」石碑,碑文大部清晰可辨。該碑系嘉慶三年救生 會同 仁依據官府發布的告示而立。其意是嚴禁有人藉屍為由向民眾勒索特此告示。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車轍足以印證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當年的繁華。
唐代詩人張祜,夜宿西津古渡小山樓,寫下《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 三星 火是瓜洲。」
鎮江 鍋蓋面是當地的特色傳統美食,是 中國 十 大名 面之一,西津渡古街上有數家賣鍋蓋面的餐館。
我們選了一家上過中央電視臺節目《味道》的餐館品嘗鍋蓋面。
這個餐館不大,十幾張桌子,裝修極簡。很是原生態。
不解為何稱鍋蓋面,經詢問得知煮麵時將鍋蓋和面一起煮而得名。這樣可使熱氣聚於鍋中,煮出的勁道,軟硬恰當。李嫂鍋蓋面柔韌有度,清淡可口,配上餚肉,18元一份。今天一併品嘗了 鎮江 三怪:香醋、餚肉、面鍋裡面煮鍋蓋——鍋蓋面。
問及李嫂鍋蓋面的男主人為什麼央視會選中他家做節目,答曰他們祖輩都是土生土長的 鎮江 人,他家的鍋蓋面是真正的傳統手藝。
晚餐後走向距西津古渡幾百米的江邊公園,夕陽的餘暉灑在長江中,看看時間18:06,這裡落日比塞北早。 鎮江 一日行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