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古街,走了千年。一座石塔,讓人駐足凝望。一個待渡亭,留下無數名人佳話。
安靜中透著文藝的寶藏古城鎮江,怎不讓人流連忘返!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當年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船到瓜洲時,見景抒情,寫下的著名的詩篇《泊船瓜洲》。
「西津古渡」原為古渡口。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詩人張祜,為金陵渡題詠: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
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元朝時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 波羅從揚州到鎮江來,也是在西津渡登岸。街兩旁至今還有毗鄰相連的座座雕花木樓,是當年的香火鋪。
要融入一個城市的生活,就要走進它的早點店。
鎮江的早點不外乎也是湯包,煎餃等,但味道很鎮江。
傳說中的「鎮江三怪」;鍋蓋面,水晶餚肉,鎮江醋,為啥有點「怪」,一時半會解釋不清。但餚肉的樣子很普通,鎮江醋聞名遐邇,這鍋蓋面倒是挺特別、讓我這個平日裡不愛吃麵的人,都忍不住稱讚;同樣的做法,它的麵條有嚼勁,湯水不鹹不淡,口感極好。
其實,對於鎮江的吃 ,我的記憶還在中學時代,那時候父親有個來自鎮江的朋友,每到菊黃蟹肥時就會帶很多螃蟹來,也就是那時候開始,我知道鎮江的螃蟹個兒大,味道鮮,這次品嘗確實很棒。
鎮江的桂花糕,有著淡淡的甜味,口感粘軟,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最愛吃的蒸耳糕。
看來,甜而不膩,淡卻有味,吃在江南,是有它的道理的。
沿街而行,西津渡這條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近兩千年的積澱,才有了如今的規模的古街上,閣樓、亭臺、青石板等,明清時期的遺蹟,和流傳已久的飲食文化,各具一方,彼此共存,讓鎮江老城的「文脈」和「底蘊」,在自然而然間呈現。
總之,吃好喝好看風景,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真旅途。
夕陽西下時,古街仿若被披上了
一層紗幔,光影綽綽
明麗端莊。
為了感受古街的幽謐,晨曦微露時
我信步而行,流連漫賞,只待
第一縷陽光,靜靜地
把我籠罩。
與我來說:古城鎮江,恰似一盞茶
釅而不燥,淡而有味
細品慢酌剛剛好。
(本篇所有圖片皆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