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之英國領事館

2021-01-13 木子走世界

鎮江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館舍為原英國領事館舊址。它位於雲臺山南路,依山而立,錯落有致。

領事館共有5幢東印度式的西洋建築。整片樓宇主體2層,間錯3層,中心位置是主辦公樓,主樓拱券門楣銘刻著一個年號1890,但這並不是領事館最初建成的時間。

原英國領事館於1861年開始修建,到1864年春天,耗時整整三年,英國領事館才在西津渡建成。

英領事館建在西津渡,是中國貧窮落後的產物,是中國的恥辱,也是英國殖民主義在中國擴張的結果。

提到英領事館,必須提到一個人物,巴夏利。

巴夏利學習過漢語,是一個中國通。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巴夏利隨英軍登陸澳門,開始擔任駐華使館翻譯工作。此後10多年間,他輾轉於中國各大城市,參與多處通商口岸的領館事務。

公元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中國船隻亞羅號上抓捕了數名外國海盜和水手。此時已是廣州領事的巴夏利挑起爭端,最終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歷時5年的交戰,以一紙天津條約的籤訂畫上了休止符,作為條約中的重要內容,鎮江即將對外開埠成為通商口岸。

公元1861年2月,春寒凜冽,巴夏利來到鎮江,落實開闢通商口岸的相關事宜。巴夏利深知鎮江北通京師,南連江南,西接中原腹地,是漕運咽喉與東南財賦之區的交通樞紐,不可等閒視之。眼下最要緊的是給英國駐鎮江領事館尋找落腳之地,為此巴夏利走遍了鎮江各處,卻都不滿意,直到站上雲臺山頂俯瞰山下西津古渡時,老謀深算的巴夏利終於露出了笑容。

他一眼就相中了西津渡所背倚的雲臺山,這裡可以俯瞰整個西津渡到北固山的沿江口岸,掌控了鎮江的沿岸,就意味著能夠掌控整個港口的運輸。

將領事館修建於雲臺山麓西津渡上,只是巴薩利在鎮江口岸布下了第一枚棋子,此後數天他又與江蘇官員江清驥幾番討價還價,圍繞領館新址,最大限度地圈定租界範圍。

在巴夏利的步步緊逼之下,英租界面積從最初的120畝擴展到156畝,這片土地北臨長江直抵西津渡碼頭,東面與鎮江老城相連,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令巴薩裡更為得意的是,英國人僅以每畝地一錢一分為代價,也換取了這156畝土地的永久性租約。

公元1861年3月完成使命的巴夏利乘船離開了鎮江,在他身後一場龐大的建築工程也將展開。至1864年,終於建成。

那為何領事館門楣上有1890的年號,是什麼意思呢?

1890是領事館重新修建的年份。也就是說1864年建成的領事館被毀,後來又重新修建了。

那1890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何以在這座建築上留下了如此醒目的印記呢?故事還要從失去營生的小康說起。

故事的主人公是當年被遠遠隔離在這種建築之外的一個小人物,他名不見經傳,僅僅在史料上留下了康姓小販這個稱謂,那麼就讓我們姑且稱他為小康吧。

公元1861年春天,鎮江一線的長江江面上顯得異常平靜。自從一年以前英國人的輪船和艦艇駛進這裡的碼頭之後,向上獨帆片槳的小船就沒有了生意。往常跑船運為生的小康此時陷入了窘境,無奈之下他想到了唯一的出路賣船。

長江岸邊西津渡口上的這條老街,因地勢而興盛,自古以來便是客流貨物的集散往來之地。抱著一線希望小康來到這裡的一家船行,然而沒過多久他便失望地離開了,此時他才注意到西津渡街上蕭條的景象,也明白了船行老闆剛才所說的一席話,世道不太平,沒有人敢買船,因為洋人來了。

鎮江開設通商口岸之後,西津渡碼頭上出現了很多專門搬運貨物的扛夫,找不到出路的小康,也無奈的做起了出賣體力的活計。

背負著沉重的貨物,小康和他的同伴們無數次折返於這條通往碼頭的棧橋上。正是伴隨著康夫們沉重的腳步,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等大批外資工商業機構相繼登陸鎮江,並逐漸控制了長江一線的水運交通。

大型貨輪將洋貨運來中國,再向中國物產源源不斷運往海外,船舶往來間小康的換來的僅僅是一點養家餬口的血汗錢,盤踞在租界內的英國人卻得到了巨大的利潤和商機。

如今在西津渡古街上有一西班牙餐廳,每天都會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特色美食,還有充滿異國情調的建築與裝潢。

大約150年前餐廳所在的這座西式風格的2層小樓,正是鎮江海關的辦公地點,稅務司公館。當年行駛在長江上的大小船隻,要想通過或停靠鎮江碼頭,都要到這裡報關並繳納稅費,才能換取一支港口通行證。

然而當時掌控鎮江港手握海關實權的並不是清政府官員,卻是以協辦稅務為名,在此身居要職的英國人,他們強制定過往船隻繳納子口稅。所謂子口稅,就是其稅率只為原滿清政府所規定稅率的50%,徵收子口稅的推行,就意味著大量洋貨向中國傾銷。

英國人把控了鎮江海關,為赤裸的經濟侵略打開了方便之門,以往被禁多年的鴉片,以洋藥的名義公開輸入鎮江,僅光緒12年2月至次年11月統計,鎮江報關進口鴉片達8584袋,在全國31個口岸中僅次於早已開埠的上海和廣州,遍地開花的鴉片煙館,成為鎮江城乃至整個中國的時代側影。

就在鴉片進口泛濫成災的同時,另一艘波蘭的貨品洋油也源源不斷地輸入鎮江。

西津渡街區中的有座紅磚小樓,曾經有一個極具時代特色的名字--德士古火油公司,火油就是煤油。自19世紀70年代鎮江口岸便開始進口火油,當時歐美幾大火油公司都在西津渡一帶碼頭碼挖建油池,設置躉船。

到20世紀初德士古、美孚、亞細亞等三家外資公司瓜分了整個鎮江市場。

20多年來終日的搬運勞作壓彎了小康的脊梁,小康已經變成了老康,他再也難以背負沉重的貨物了。多年辛苦奔波,生活始終未見起色,如今又離開了賴以生存的碼頭,他只能擺個小攤艱難度日。

公元1889年,光緒15年的正月初六,正值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此時的老康卻絲毫感受不到過年的喜慶祥和。

眼見的行人從攤前走過,老康卻不敢大聲叫賣,不遠處的英國領事館門口,荷槍的印度士兵正在來回巡視。在街頭蹲了半晌,老康沒有等來一個主顧,就在此時一個印度巡捕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一場衝突由此爆發,

關於這場衝突當年的申報的一篇新聞進行了詳細描述,「紅頭捕即以木棍亂撲,復舉足踢之,適踢康之腎囊,不遂暈倒在地」。

面對倒在地上生死未卜的老康,在場的中國人被激怒了,印度巡捕無法控制局面,倉皇逃走。四面八方的人流湧向不遠處的英國領事館,人們要求懲治兇手,卻遭到守衛開槍恫嚇,終於一腔屈辱怒火直接燒向了領事館的洋樓。

公元1889年的春節英國領事館的大火燒了整整兩天兩夜。消息很快傳到了英國本土,當年的英國媒體,對發生在中國鎮江的這次事件進行了大篇章報導。

強壓之下清政府賠款4萬兩白銀重建領事館。如今領事館主樓門楣上鐫刻的這個醒目的年號1890,正是這座歷史性建築經歷大火焚燒後重新復建的年份。

關於康姓小販後來的命運,歷史並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但是西津渡火燒洋樓事件之後,英國人在鎮江的霸權地位開始悄然發生改變。

1927年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國民政府相繼收回了漢口九江當地的租界。

同年3月24日鎮江英國領事懷雅特致函鎮江商會會長陸曉波接洽代管英國領事館,中午12時陸小波率領鎮江商團進入英國領事館,順利接管了整個英租界。兩年之後,中國政府正式收回了鎮江英租界。屬於鎮江的一段屈辱歷史終於結束了。

現如今西津渡路旁伯先路上還能見到民國時遺留下來的鎮江商會舊址,與英國領事館僅有數百米之遙,古色古香的兩進庭院,彰顯著這裡曾經的主人擁有的不俗地位和身份。

原英國領事館舊址,作為鎮江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領館遺址與館內珍藏的3萬多件奇珍異寶,共同訴說著屬於這座城市的千百年變遷。

相關焦點

  • 鎮江西津渡\許揚
    圖:元代建造的昭關石塔(網絡圖片)  深秋之際,筆者前往鎮江這座長江南岸之古城參觀遊覽,其中對西津渡景區印象頗深。  「不來西津渡,不算到鎮江」。西津渡古街位於鎮江城西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街長雖不到千米,但存有自唐宋以來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時期的樓閣,皆別具風情,西側小碼頭街仍保持?唐宋風韻,漫步其間,大有穿越時空之感。  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六朝時期(西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西津渡過江航線就已固定。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的。
  • 美麗的鎮江西津渡
    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
  • 春風十裡,我在西津渡等你
    這裡,就是千年古渡西津渡。乙亥年的正月十三,陰霾了許久的天空終於放晴了。從馬鞍山出發,沿著寧馬高速轉向滬寧高速,大巴飛馳兩個小時後就到了西津渡。與之相呼應的山腳下,則是別具風格的西式建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英國領事館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鎮江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雲臺山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在此修建了英國領事館。整個建築群由五棟樓房組成,青紅磚相間的建築靜靜地矗立在雲臺山腳下,典雅而端莊,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堪的歷史。
  • 悠悠 西津渡
    原來那條青石板路所在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西津渡。如同它的名字一樣,這裡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它曾是長江邊最繁榮的渡口,有著悠久的歷史。街道上是明清的房屋,路上有元代的石塔,有晚清時的英國領事館,長長的青石板路中央,有一道深深的凹槽,是當年獨輪車留下的車轍……不同於在其它地方建起的全國都大同小異的「歷史文化街區」,這裡有著鎮江獨特的文化背景,是真實的歷史而不是後期人為的渲染。
  • 鎮江西津渡:古色古香的街巷,舊舊的石板路,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
    01、隱藏在西津渡的英式皇家花園——英國領事館舊址剛走進西津渡古街,小路的目光就被鎮江博物館裡的英國領事館舊址牢牢地吸引住了,這棟建築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來到了一個歐洲小鎮的錯覺,整個建築顯得端莊而典雅,可以說是保留相當完好的英式文藝復興主義建築群,同時,英國領事館舊址也是英國在中國沿海沿江最早的領事館之一
  • 鎮江西津渡,我們在這裡穿越時空!
    西津渡東門,古樸典雅。位於鎮江西城的西津渡是遊客雲集的地方,也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這處景點雖然免費開放,但其所陳現的卻是幾百年以來的真實美景,可謂乾貨多多。英國領事館英國領事館歷經風雨飄搖,依然矗立在這裡,抗戰時期這裡容納了大批避難的市民。
  • 春風十裡,我在西津渡等你
    這裡,就是千年古渡西津渡。乙亥年的正月十三,陰霾了許久的天空終於放晴了。從馬鞍山出發,沿著寧馬高速轉向滬寧高速,大巴飛馳兩個小時後就到了西津渡。與之相呼應的山腳下,則是別具風格的西式建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英國領事館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鎮江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雲臺山一帶被劃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在此修建了英國領事館。整個建築群由五棟樓房組成,青紅磚相間的建築靜靜地矗立在雲臺山腳下,典雅而端莊,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堪的歷史。
  • 鎮江,一眼望千年之西津渡
    上個禮拜看綜藝《樂隊的夏天》聽到木馬樂隊了一首歌叫《舊城之王》裡面有句歌詞 「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圍繞」 ,忽然就想起了泉州,感覺它就是這歌裡的舊城之王。(前篇點擊: )那麼鎮江又是曲什麼歌呢?這次去鎮江,是借著工作之便,去蘇州辦事完忽起一念,想著既然都冒著風險出來了,不如就再去一城,去鎮江看看吧。
  • 亦古亦今西津渡
    一個秋日的午後,信步走到鎮江西津渡,於濃馥的金桂馨香中,竟找到了些許久違的閒情逸趣。鬧中取靜,遐思邇想,細細尋思西津渡的衰而復興,深感其奧秘就在於其又新又舊、又古又今,亦中亦西、亦山亦水的絕佳組合,堪稱「古今、中外、山水」渾然一體匯聚於斯。   鎮江西津渡始建於六朝,因渡成街、因渡成名,渡連著街、街倚著渡。
  • 一個比較清靜的老街 鎮江 西津渡
    一個比較清靜的老街鎮江 西津渡西津渡應該是鎮江打造比較成功的一個景點了,據說是當地文物古蹟保存最完好的,歷史積澱最豐厚的地區。整個街區都採用磚砌的仿古建築,高低錯落的街道徜徉其中,有很久以前的昭關石塔、救生會、觀音洞,還有近現代的英國領事館、巡捕房舊址和以前的工業廠房遺留。漫步在青石板路上,微風拂面,白天的喧鬧,夜晚的五光十色,都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 鎮江旅遊必去的網紅打卡景點,千年古渡西津渡攝影圖片!
    西津渡始於六朝時期,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始名。西津渡原是沿江的渡口,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渡口逐漸遠離江岸。近年來,西津渡成為鎮江熱門旅遊景點,因為免費也成為遊人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 渡過,才知西津——千年古渡情 鎮江西津渡
    西津渡,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被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從三國時期開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
  • 西津渡之昭關石塔
    昭關石塔位於西津渡古街的制高點和正中央,是我國年代最久唯一現存的過街石塔。通體呈灰白色,高約5米,全部用青石雕刻而成。昭關石塔的形制被稱之為覆缽式,是藏傳佛教喇嘛塔典型的建造式樣。700多年以前地處長江之畔的鎮江,為何會存在這樣一所藏傳佛教形制的石塔?
  • 鎮江旅遊必去的網紅打卡景點,千年古渡西津渡攝影圖片!
    西津渡始於六朝時期,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始名。西津渡原是沿江的渡口,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渡口逐漸遠離江岸。近年來,西津渡成為鎮江熱門旅遊景點,因為免費也成為遊人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 鎮江西津渡——一條古街,「一眼千年」
    西津渡,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它的形成發展與鎮江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團素有密切關係。但滄海桑田,如令古渡早已不在,只剩下一條沾染上歲月氣息的佔街,安放那些與之有關的記憶。
  • 鎮江西津渡,古色古香的街巷,舊舊的石板路,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
    我很早就聽說過西津渡了,這次有機會去鎮江,一定要去西津渡看看。西津渡渡口應該最早是建於三國時期,但是古街道兩邊的建築大多數是元明清時期的風格,街道沿山勢起伏,中為石板路,倘洋其間,讓人感慨萬千。西津渡古色古香的街巷,舊舊的石板路,窄窄的小巷子,一眼看千年的古城牆,很多的老字號,牌匾很懷舊,還有很多的老房子,讓我仿佛回到了古老的過去。街中心的昭關石塔是現今唯一一座過街石塔,很值得一遊。
  • 一片浮玉江中駐,看千年西津古渡——遊鎮江焦山、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下午3:40來到 鎮江 西津渡西津渡古街是 鎮江 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西津渡原先緊臨長江,人們曾在此候船或登岸,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北移,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 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江蘇唯一保存完好的近代使館建築,門票免費
    去鎮江旅遊,西津渡古街區那是必去之處,西津渡是鎮江文物保存最完整、最集中、保存最好的地方,也是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脈絡」所在,承載著千年以上的歷史遺存,到這裡遊覽,不收大門票,幾乎所有來鎮江的遊客都會來此遊覽。
  • 鎮江西津渡——一條古街,「一眼千年」
    西津渡,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作「西津渡」。在歷史上,西津渡是我國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軍港、客運渡口、義渡碼頭,水上救生和驛道咽喉等功能。它的形成發展與鎮江的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團素有密切關係。但滄海桑田,如令古渡早已不在,只剩下一條沾染上歲月氣息的佔街,安放那些與之有關的記憶。
  • 與江南古鎮風格不同的西津渡,一眼千年,被稱為最不可錯過的古街
    今天足各帶大家走進鎮江西津渡。說到古鎮古街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揚州、南京、蘇州等地的江南古鎮,但是就在附近還有一座西津渡古街。它給人的感覺不像是江南風格,到更像是一座博物館,十分别致。西津渡曾是重要的渡口之一,也是軍事要塞,所以那種柔美的江南氣息可能在這裡並沒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