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油墩兒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人、一些物,讓你在不經意間,勾起歲月的回憶,流淌生活的回甘。前幾天回家看望父親,在家裡儲藏間意外發現了小時候父親給我打造油墩兒的製作模子,曾經美好的時光瞬間湧現眼前。
油墩兒,也叫油墩子,是江南特有的地方小吃。油墩兒的餡一般是麵糊和蘿蔔絲唱主角兒,也有加入蝦皮、小蔥及各類蔬菜的,當然喜歡甜食的,換成豆沙也別有滋味。
少年時代,放學總是飢腸轆轆的。最後一節課,那個「熬」啊,感覺「誰能瞬間掙斷磨胸的鎖鏈,解脫正在受罪的自己,誰就是決心爭取靈魂的人。」放學鈴聲一響,捲起書包就飛奔跑出校門。校門口小路上人頭攢動,四處瀰漫著油炸香味、糖香,處處是誘惑,臭豆腐、燒餅、糯米糕、棉花糖……不過那辰光我還是最好那口——油墩兒。
校門口的小吃攤一下就被學生攻陷,油墩兒阿婆的攤位上更是圍了不少人,我個小,一頭鑽進人群擠到前頭,只見阿婆慢條斯理,邊下料,邊翻滾鍋裡的油墩兒。鍋邊濾油網上不斷出爐的黃燦燦的油墩兒,香味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趕緊遞上五毛錢,捧回一隻,熱騰騰的,心滿意足地邊啃邊蹦回家去。
小時候不愛吃素食,唯獨戀上蘿蔔心的油墩兒,怕是被高溫下蘿蔔絲混合麵粉所散發的魔力所惑。父母親見我難得喜歡,便全家總動員,開啟自製美食之旅。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親找來幾張洋鐵皮,在院子裡,敲敲打打,做出大小不等的圓柱形模子,其中「大王版」鐵模子有6釐米高,直徑10釐米,再加做了長長的手把兒便於操作。為了我的這一口,父親竟然如此上心。蹲在一旁的我,出神地望著忙活的父親,他的身影在陽光下格外高大,手臂健壯,似乎一下子化身為大力水手。
父親還有一手好廚藝,一會兒工夫,雪白水靈的蘿蔔絲切好了一大盆子。他說,比起用刨刀刨出來的蘿蔔絲,刀切的口感要更勝一籌。切好的蘿蔔絲用鹽醃去除生臭味,再用水汆一下,這樣下油鍋後能跟麵糊同步熟。
母親在一旁忙著調麵糊,她邊向麵粉裡加水,邊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直到麵糊厚薄適中,能掛糊,加鹽,再靜置半個小時讓麵糊發酵,俗稱醒面。
只等下鍋。油加熱至七八分,父親關小了火門,控油溫很關鍵,油溫過猛容易皮焦裡不熟。母親拉我入懷,手把手教我一起做:先把空模子去油鍋裡浸一下預熱,也是防模子黏糊,然後舀上薄薄一層麵糊,夾幾筷醃製好的蘿蔔絲,再澆上面糊,浸入油鍋,只聽鍋裡吱吱作響,表層的麵糊色如琥珀,手輕輕一抖,脫模,油墩兒在油裡啵啵冒泡,表皮炸成金黃色便可出爐了。
母親夾來一個,吹了會兒氣,往我嘴裡送。咬開嘎嘣兒脆的外皮,裡邊的蘿蔔絲糯糯的,外焦裡嫩,那個「香」啊,此刻開啟的味蕾,震撼舌尖留存記憶的,怎會僅僅是美食呢?
味覺記憶裡,深埋著靈魂,藏有一種溫暖的情愫,洋溢著心滿意足的喜悅與幸福。愛意的表達不一定是語言,有時候就是那一味用心的小吃。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溫暖的燈下,手中的模子有些模糊了,看著門外孤單的黑影,此時此刻越發想念天上的母親了。
(責編:王麗瑋、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