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順風車」中途被加價、繞路怎麼辦?車主不願意送到目的地怎麼辦?外牌車輛能在上海開順風車嗎?近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發現,上海市民服務熱線12345接到不少本市及外省市市民的反映,稱有司機利用平臺的漏洞實現類似於網約車一樣的全職營運,乘客頻繁遭遇「假順風」「加收費」的情況。投訴者呼籲,應對類似借順風車名義行非法營運的做法予以甄別和約束。
車輛不符,被拉黑後還在接單?
6月1日,王先生在某出行平臺為母親和孩子預約了從南京市前往連雲港市的順風車,同方向的一輛雪佛蘭SUV車主接單。當時系統顯示除王先生母親孩子2人外,已有1人預約拼車,全程費用預估為333元。車主劉某的信息頁顯示,其加入順風車400多天以來,接單360餘次,評分為5星。
當天,車主臨到達前打電話給王先生,稱自己的車在年檢,開的是朋友的車。到了跟前,他發現車主開來的是一輛7座的白色車輛。車座增加了,車主順勢在南京市的另一處地點接上了另外2名乘客。駛入高速期間,車主還在服務區停留運送貨物。整個行程從原本的5個小時耽誤至7個小時。抵達家附近時,司機拒絕將車輛開至小區門口,王先生的母親和孩子只好提著沉重的行李步行回家。為此,王先生和車主還在電話裡發生口角。
車主的多種做法令王先生頗為不滿,因此向客服反映車輛不符、中途拉客等情況。客服表示會對車主作「拉黑封號」處理。6月5日,王先生再次打開平臺預約同一線路的順風車,同車牌的車主劉某又出現在候選名單上。「劉某怎麼沒有被拉黑呢?」客服解釋說,平臺對該名車主的懲罰是限制接單15天,不過6月6日當天有個早期的預約單未完成,所以顯示車主仍在接單。「一會兒是拉黑封號,一會兒是限制接單?」王先生懷疑平臺的監管並不徹底,為此向該出行平臺註冊地上海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
△6月5日,王先生發現其投訴的車主劉某仍顯示可接單的狀態。
記者查詢有關順風車用戶行為管理規則發現,平臺對於接駕車主或車輛與註冊信息不一致的情形,懲處措施是禁止接單15天;封號處理的情形則是車主惡意投訴、發布廣告或商業信息、使用虛假證件註冊平臺。而對於車主在行車過程出現多載客、繞路等方面的分歧並沒有處理規定,通常有賴於乘客與車主之間的「友好協商」。
順風車平臺亂象多,投訴高發
記者注意到,一些順風車平臺推出跨市、跨省距離的拼車業務出現後,長途行駛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隨之增加,乘客與車主中途面臨訂單變化怎麼辦?發現路線規劃不合理該如何協商?不同地區的管理政策不一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都引發了一系列的投訴。
有上海市民發現,為了多接單,有車主同時使用多個順風車平臺接送乘客。5月9日上午,市民宋女士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返程途中,在某個順風車平臺預約界面上,特地選擇了「不拼車」的業務。來車後竟發現,車內已經坐上了兩名乘客。溝通得知,原來這兩人也是選擇順風車「不拼車」業務的乘客,而她們選擇的是另一個出行平臺。一車接多單,為此,宋女士多番投訴,要求平臺重新計費。對於平臺來講,車主跨平臺接單的情況較為隱蔽,只能依賴乘客的主動舉報。
順風車路線規劃不合理,引發的投訴也較為常見。6月1日,彭先生預約了一個順風車拼車業務,從松江區上海林楓職業介紹所出發,趕往浙江海鹽辦事。車主如約接到他時,車上已經坐著其他兩位乘客。令他沒想到的是,順風車沒有按照最快的路線行駛,加之沿路送達兩位乘客耗時較長,險些耽誤了彭先生抵達目的地的時間。彭先生希望,順風車平臺能提供拼車後的路線和耗時,以便提前準備和安排。
△彭先生從上海前往嘉興,左圖為默認的最快路線,右圖為順風車實際拼車中途經的路線。
此外,在司機端,目前各地法規政策有所不同,對於順風車是否非法營運的認定規定了不同的情形,如車牌、服務次數、車型等等。今年4月,車主吳先生在一個出行App上成功註冊了順風車業務,其車牌屬於遼寧省。由於未被提醒外牌司機無法在滬開展順風車業務,吳先生載人後被城管扣下了車輛,還將面臨2千元至5萬元的罰款。
拼車模式不能成為「黑車」的便車
與網約車不同的是,順風車車主不是以乘客的目的地為出行目標,而僅僅是因為合乘雙方出行路線相同,從而分攤部分出行成本。享用順風車的乘客則可以付出比快車更低的費用抵達目的地。2016年,上海市發布的《關於規範本市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實施意見》中也定義了拼車、順風車的概念:合乘出行作為駕駛員和合乘者各方自願的民事行為,不屬於經營性客運活動,相關責任、義務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合乘各方自行承擔。
順風車的基本特徵應為「真順路」和「低定價」已經成為共識。然而,有用戶發現,不少平臺的順風車業務已經淪為「固定路線」的網約車服務。上述王先生的老家位於連雲港市的一個村鎮。據他觀察,南京-連雲港線路幾乎每天都有相同的車主「定點發車」,預約車輛與實際來車不同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車主的理由往往也是車子在年檢或維修,但他考慮到對方態度不錯、能安全送達目的地,就沒有當回事。
順風車平臺一系列亂象的背後,根源正是因為順風車變成「網約拼車」,司機難以壓抑利益的驅動,從而滋生多平臺拉客、繞行等行為。那麼,平臺可以甄別「假順風」嗎?某出行平臺的公關負責人答覆記者時稱,區分順風車還是網約車,平臺會基於對車主行為的分析和抽檢。如車主長期出現取消訂單、行程路線偏離等行為,平臺會基於用戶舉報,查實後作封號處理。
順風車模式從2014年誕生以來就爭議不斷,2018年由於行業惡性案件的發生,使得順風車模式面臨全社會的審慎思考。由於順風車並非是營運行為,導致行政管理難以介入。在這種情況下,介於乘客與車主之間的平臺應該真正發揮作用,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有效管理,打擊「假順風」,維護乘客權益,讓順風車這個產品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