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對林徽因來說是一個分水嶺,1937年前林徽因的生活是具有詩意的、傳奇的,而抗戰爆發後,則是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健康也每況日下。
林徽因與梁思成
抗戰爆發後,林徽因給她的女兒梁再冰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話:「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應該要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有決心才好。」這種大義凜然的氣概恐怕是很多男人都比不了的。
1944年,日軍進入貴州,直逼重慶,此時林徽因一家正在四川宜賓的李莊。12歲的梁從誡問母親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麼辦。」林徽因答道:「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梁從誡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林徽因握著兒子的手說道:「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大後方的生活非常艱苦,林徽因沒有彷徨,她經常讀陸遊、杜甫的詩詞,此時的林徽因已不再是大家閨秀,在溫柔之下更透出一絲堅忍與錚錚不屈的風骨。
1955年4月1日,又是一個四月,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墓碑,好友金嶽霖與鄧以蟄聯名寫了一副對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圖片來源網絡
民國的才女有很多,但是像林徽因如此全面的卻很少,她不僅能寫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的詩詞—《你是人間四月天》,又能陪著梁思成風霜宿露考察古建築,在祖國危難之時更是始終與國人家人同甘共苦,她不僅兼具美貌與才華,更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文人,值得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