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市民關注的鳴鳳山公園
日前已建設完成
並通過驗收工作
將於今年年底前投用
對市民開放
從正門步入公園,一側巖石上的「鳴鳳山公園」映入眼帘,以木棧道與石梯搭配而成的主通道直通園區,此時,入口綠化帶旁的仙人掌等綠植早已茁壯生長,即使在冬日,也保留著不少綠意。
進入園區,一條以生態透水混凝土鋪設的主園路讓人眼前一亮,水藍色的道路在兩側的樹林間蜿蜒開來,大有曲徑通幽之感,三角梅等花蕊點綴兩旁,悄然綻放,漫步其中,十分解壓。「這裡的小路採用藏藍、水藍色的生態透水混凝土鋪設,不僅色彩層次豐富,更能像『海綿』一樣,對雨水滲透收放自如。」平潭市政開發有限公司業主代表鄭晨煒表示。
沿著藏藍、水藍色的生態透水混凝土園路,走上公園最頂端的架空棧道,可一覽海壇古城全景,蜿蜒的木棧道延伸至遠處的風景,可眺望遠處的城市和大海,飽覽現代都市、古鎮、大自然融合的美麗畫卷;而形似蝸牛、鯉魚等的奇巖怪石也在公園裡保留下來,掩映樹林其中。「公園內有形似鳳凰的奇巖怪石,當風從中吹過時,有類似鳳鳴的聲音,公園以此為名。」鄭晨煒說。
此外,公園內還建設有彩色迷宮,讓兒童享受穿行其中的樂趣,不遠處還特別配置了公共衛生間。舒適配套與美麗景觀,為市民提供了業餘休閒之地,也提供了另一種健康快樂的娛樂方式。
作為平潭十大公園之一,牆上石刻是鳴鳳山公園的一大亮點,其中摩崖石刻還是省內公園建設首例。在設計時,公園巧妙利用山體原有的採石坑地貌,並就地取材,將採石坑裡的花崗巖和崖壁,通過石刻和石雕的方式進行美化,展現平潭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人物和故事。
唐宋主題坑和閩越主題坑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展現出唐宋、閩越等不同時期與平潭相關的人物和故事,如閩越生活演化、白馬尊王為民除害、唐末入閩遷徙圖、唐宋牧馬圖等多個板塊內容,為公園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在閩越主題坑,《閩越發展圖》呈現這段歷史時期繁榮昌盛的景象,包括對閩越王、閩越國都城、閩越時期船舶等元素的呈現。而在《閩越生活演化》中,通過巖畫的形式,展現了遠古時代、青銅時代、方國時代、魏晉時期、六朝時期閩越人民生活的變化,從刀耕火種開始,還雕刻了狩獵、務農、出海等場景。
唐宋主題坑的雕刻面積比閩越主題坑更大,其中《唐末入閩遷徙圖》面積1125平方米、《唐宋牧馬圖》面積878.4平方米。《唐末入閩遷徙圖》中展現了唐末安史之亂後王緒率兵南下、王潮兵變、王審知建立閩國等歷史事件,其中呈現的場景氣勢恢宏,讓人身臨其境。《唐宋牧馬圖》則展現了平潭牧馬的歷史。
「兩大主題坑均以採石坑為載體,前期我們向多位平潭歷史學家多次推敲驗證,才有了這些標誌性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呈現,讓市民在逛公園時,猶如走進一幅歷史人文的旖旎畫卷。」鄭晨煒說。
石刻不僅故事不一樣,手法也不一樣。它們工藝上以陰刻為主,局部關鍵部位用陽刻手法雕刻,讓畫面的主次關係和層次更加豐富;而石刻下面還建有古代用以祭祀、拜祭神明的祈福臺。
「項目在2020年年初就通過竣工驗收,因為疫情原因暫緩開放時間。現在正在辦理移交手續,計劃春節前開放使用。」鄭晨煒表示。
鳴鳳山公園位於環島路與翠園南路交匯處,項目總用地約22萬平方米,其中一期佔地8.6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包括綠化工程、坑內及界面修復、唐宋主題坑、閩越主題坑等。公園鄰近海壇古城、三十六腳湖和壇南灣等知名旅遊景點,配套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和特色觀光點,投用後將成為一個集歷史感悟、文化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特色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