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位於海壇古城對面的鳴鳳山公園(一期工程)已步入項目收尾階段,預計今年12月開園。歷時一年多,這裡即將「舊貌換新顏」,從過去的採石場到如今成為以閩越、唐宋融合變遷文化為主題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石刻上故事、手法不一樣
展示平潭的大融合歷史
鳴鳳山公園位置
平潭市政開發有限公司業主代表鄭晨煒介紹,相比平潭其他公園,架空棧道與牆上石刻是這裡的一大亮點,其中摩崖石刻還是省內公園建設首例。
從正門步入公園,便是樓梯主幹道,入口綠化帶已種滿了仙人掌等綠植,而另外一側則是可容納20~30輛機動車的停車場。向上走可看到架空棧道,兩側原有的樹木大部分被保留,走在其中,仿佛置身叢林之中。
蜿蜒的小棧道伸至遠處的風景,可眺望壇南灣、海壇古城,而形似蝸牛、鯉魚等的奇巖怪石也在公園裡保留下來,掩映樹林其中。「公園內有形似鳳凰的奇巖怪石,當風從中吹過時,有類似鳳鳴的聲音,公園以此為名。」鄭晨煒解釋。
棧道下方是摩崖石刻,巧妙地利用原有採石坑地貌進行美化,展示平潭幾次的大融合歷史,如閩越生活演化、白馬尊王為民除害、唐末入閩遷徙圖、唐宋牧馬圖等多個板塊內容,為公園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可發現石刻不僅故事不一樣,手法也不一樣。它們工藝上以陰刻為主,局部關鍵部位用陽刻手法雕刻,讓畫面的主次關係和層次更加豐富。而石刻下面還建有古代用以祭祀、拜祭神明的祈福臺。
採用生態透水混凝土鋪設
擁有完善配套設施及多種景觀
石刻下的小路縱橫交錯,曲徑通幽,呈輻狀通向園內,配備了相應數量的景觀路燈以及監控設備。
這裡處處有驚喜,小路採用藏藍、水藍色的生態透水混凝土鋪設,不僅色彩層次豐富,更能像「海綿」一樣,對雨水滲透收放自如,一側由天然石材雕琢而成的休閒坐凳已安裝完成。
三角梅等花蕊點綴兩旁,悄然地綻放,不少蝴蝶環繞四周,漫步其中,花朵混合著泥土的芳香撲鼻而來。
公園除了能感受厚重的歷史外,還有兒童迷宮,讓兒童享受穿行其中的樂趣,不遠處還特別配置了公共衛生間。
公園開園後,將是大家業餘休閒之地,帶來的不止是舒適配套和美麗的景觀,更是一種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林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