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以前,我們通常稱呼韓國的首都為漢城,而在2005年之後韓國便將「漢城」之名改為了「首爾」。但是由於許多國人叫慣了「漢城」,於是現在的韓國首都在我們中國人之間便有「漢城」和「首爾」這兩個稱呼。這也導致了許多不太熟悉韓國的朋友傻傻分不清,還以為「漢城」與「首爾」是兩個不同的城市呢。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要如此大費周章的去改掉一個自己已經沿用了多年的,並且還是自己國家首都的名字呢?原因很無奈,原來「漢城」之名竟與我們國家大有淵源。
首先來聊一聊「漢城」的來源吧。1394年,朝鮮王國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將都城從開京遷移到了漢陽,並正式將「漢陽」命名為漢城(Hansung)。這一名稱在漢語中至今已經使用了六百多年。那麼李成桂又是何許人也呢?一查資料還真是嚇一跳,原來這個李成桂竟然是咱們中國人的後代!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來談一談這個李成桂。據小編了解到,李成桂的祖籍是朝鮮南部的全州,李成桂的始祖是新羅司空李翰,後傳了十多代,是新羅六姓的後人,而新羅出自辰韓,是中國移民在韓國建立的政權。所以這樣說來朝鮮(韓國)著名的李氏朝鮮太祖李成桂竟是咱們中國人的後代。
所以從某種以上上來說韓國的首都「漢城」之名竟然是出自咱們中國人之手,一說一個國家的首都名字來源於其他國家的人,韓國他能願意嗎?當然要改咯。那麼問題又來了,「漢城」這個名字你都用了幾百年了,為何偏偏要在2005年的時候又要改呢?
其實,韓國對於「去漢化」的意圖早已眾人皆知。隨著19世紀末民族主義的崛起,韓國國內就出現了不能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和客觀評價中國文化對韓國民族文化影響,而擺脫漢語文化影響的思潮。韓國在二戰以後,民族主義思潮進一步發展,曾以法律規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文字。可見,想要韓國對於想要去除中國文化影響的決心是多麼的重了。
之後隨著韓國經濟的崛起,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進一步的發展,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召開之前,韓國政府曾經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
另外,「漢城」是中國人幾百年前至今一直習慣稱謂的名字。雖然它由韓國古代的先人所起,但現代的韓國人總覺得不是本國的名稱,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漢朝。對於漢朝,一些韓國人又缺乏正確的歷史觀,認為漢武帝在朝鮮設立的四個郡是對朝鮮半島的侵略。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首都之名還用「漢城」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改名只是遲早的事,韓國改稱「漢城」的中文名字也不過是本國民族主義在新形勢下的延續和發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