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前,在原住民的眼裡,「深圳」的範圍僅僅只是今天的東門老街一帶,因為那是最熱鬧、最繁華的墟(集鎮)。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東門,你還認得嗎?照片中兩路交匯的中間三角形處就是現在的老街地鐵站E出口。
圖為1981年的福田區,可以清晰看到深南大道延伸出幾條筆直的小路。路邊的工地正在施工,旁邊堆放著建築物料,工地上還搭建了幾處簡易的工棚。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市民中心和平安大廈等中心區在1996年以前還是「原生態」,從1996年後才開始全面規劃和開發。
圖為1996年的福田區中心地帶,當時只有規劃整齊、四通八達的高架橋,卻看不到一棟建築物,今天的福田區已是高樓林立。為了讓你看一場燈光秀,福田區CBD努力了20多年。
圖為上世紀80年代工業區門口,牆上醒目的大標語激勵著來自天南海北的創業者,大家憑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闖勁,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圖為1913年的平湖火車站,這是至今為止發現廣深鐵路沿線最早的火車影像資料。
今天的深圳高樓一棟棟拔地而起,大廈的高度記錄不斷被刷新。圖為1981年的深圳電子大廈,這種20層的小樓放在今天都不能稱為大廈,但在1981年,它卻是深圳第一高樓,圍繞著它逐漸形成後來的「華強北」電子商圈。照片低下的小路就是深南大道。
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華僑城,當時還未動工建設,你認得出來嗎?
圖為90年代深圳街頭的行動電話專賣店和使用「大哥大」行動電話的老闆。從圖片也可以看到當時高昂的價格。當時的「大哥大」不僅僅是通信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其地位不是今天的水果牌手機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