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選擇出家?真相究竟是什麼?

2020-12-24 每日一首佛歌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27

死亡是公交車到了終點站,請問你坐公交車到了終點站,你會害怕嗎?不會,你會高高興興地下車,因為你還要辦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去。死亡是這輩子的結束,可卻是下一輩子的開始,是人生的中轉站,以此能達到長壽。只不過是這種長壽,它不在輪迴當中體現,而在極樂世界當中成就。這是修淨土法門或者說練習佛法的人的一個基本的信念,這是基於世俗觀念之上所做出的延伸。

是佛陀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一個去向,這是基本的佛教的人生觀。但佛陀之所以稱為佛陀,他活著,他成佛,並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死是人生的中轉站,而是告訴我們人生活著並不是為了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活著,生命長度並不是活著的意義之所在,人生之意義之所在,是要活得明白。當年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有一個弟子打瞌睡,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你就是一千年,也是渾渾噩噩在輪迴當中。所以人活著的基本意義並不是要去訴求更長地活著,而是要訴求活得明白,這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因為縈繞在他的心間,一直有一個問題解不開,說人生為什麼這麼苦,我怎麼樣才能解答、解釋,找到這個答案。他在歷經磨難、歷經苦難之後,他說提出問題的角度並不能解決問題,他說人生之所以這麼苦,是因為我們走錯了這條路。

因為我們所有的訴求都是不可能達到的。長壽不可能達到,永遠健康不可能達到,永遠保有財富不可能達到,人生活著的意義,並不能由我們的基本訴求的延長而得到滿足,而人生活著的意義是要在於覺悟,我們所有的訴求都是因為業力所致、因為無明所致、因為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是要覺悟。

覺悟人生的真相,從覺悟當中點亮自己的生命。當我們能點亮自己的時候,我們就能照亮別人,當我們能照亮身邊的人的時候,身邊的人他就能照亮身邊的人,然後熠熠生輝。這就是經文裡面所說的,一燈明能破千年暗室,這就是《梵網經》當中說,每一顆珍珠都熠熠生輝的時候彼此能互相照耀。

所以人活著的意義,並不是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是要追求覺悟的程度,而是要追求覺悟。只有覺悟可以點亮自己的心,只有覺悟才能在這個迷茫的、昏暗的、無明的世間,找到一條通往解脫的康莊大道。然而這個覺悟的本質,打個比方來講,就是黑夜當中的光,這才是無量的光,這是光的含義。

也就是說,壽命是世人追求的,光是佛法、佛陀告訴我們的,世人追求生命的長度,而佛陀說,生命活著的意義,不在於它的長度,而在於他能否聽聞佛法,而在於他能否修行覺悟,而在於他能否點亮自己,照亮身邊的人。所以佛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好,這一講就講到這裡。

相關焦點

  • 佛教: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選擇出家?真相究竟是什麼?
    是佛陀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一個去向,這是基本的佛教的人生觀。但佛陀之所以稱為佛陀,他活著,他成佛,並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死是人生的中轉站,而是告訴我們人生活著並不是為了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活著,生命長度並不是活著的意義之所在,人生之意義之所在,是要活得明白。
  •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棄位出家?
    古往今來,富貴名利都是人們所追求嚮往的目標,尤其現在,人們滿腦子想的都是什麼?名聞利養。一天到晚忙活的是什麼?還是名聞利養。人們不管做什麼事,首先想到的都是利益,所以時至今日,大家對佛教誤解越來越深,無論學佛的還是不學佛的,總會把佛教和利益牽扯在一起。而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本是太子身份,卻放棄榮華富貴,出家苦行學道,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得到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富貴生活,卻又放棄了呢?
  • 佛教:釋迦牟尼佛當年是一個王子,為何最後選擇出家了?
    太子就整個從這一幅畫卷裡面他就開始思索,比如說為什麼人要受苦受成這樣,受他的鞭打。那麼從地裡面翻出來的蟲子,為什麼又被鳥給吃掉,他就覺得整個這一幅場景裡面唯一呈現出來的一字就是什麼,苦。他覺得人世間是苦的,後來在回城的過程中,出到這四個城門又看到有個老人,病怏怏的已經七老八十的老人,特別的身體不自在,不能夠自如,控制不了了。
  • 佛教: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到底悟了什麼?
    這是禪宗六祖悟道時的一首偈子,六祖到底悟了什麼?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他老人家又悟了什麼?六祖悟到的與佛祖悟到的是否是同一個「東西」?佛教禪宗特別講求「悟道」,「道」到底又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 普壽寺|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日法會
    二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日。上午九點,普壽寺合寺大眾在法堂拜八十八佛懺,祈願一切有情惑業遣消,心垢蕩盡,返迷歸悟,早證菩提。兩千多年前的今天,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宮中,發生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人民所喜愛敬重的太子,悄悄地借著月光,駕著寶馬,逾城出家了。他,就是悉達多。是什麼讓他對垂手可得的王位不屑一顧?是什麼讓他對如花似玉的嬌妻、弱小可愛的幼子不告而別?又是什麼讓他對奢華富貴的生活不再留戀?是一雙洞悉世事的眼睛,是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 佛教『南懷瑾』釋迦牟尼佛從出家至悟道,十二年的專修,我們忽略了...
    當時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這些修法,在釋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學了各種苦行,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修煉。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學佛,三心二意的,東面去拜個老師,西面去拜個老師,這邊去套幾句話,那邊去套幾句話。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
  • 僧團當中第一個沙彌,是佛陀出家前的兒子,這些佛教歷史你該看看
    他從人物角色上來講,絕對是一個重量級人物,他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兒子,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羅睺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障月」和「執月」,意思是他出生這一天有月全食,傳說是魔鬼把月亮給遮住了,這個是他的名字。我們遙想當年,釋迦牟尼佛思來想去,決定那一夜去出家,要拋下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這個決定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了的。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關於出家,你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從此以後,所有佛教徒每逢佛陀出家紀念之日都要舉行法會以表達對偉大佛陀的感恩。今天是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關於出家,你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對出家的誤解世人常常對出家有著誤解,認為出家的人多半是因生活不如意、生存或者生活困難、又或是感情失意、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去選擇出家。
  • 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明天是農曆二月初八,在佛教中是個非常殊勝吉祥的日子。偉大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天發大願、大菩提心,決心出家修行,為大眾尋求究竟的解脫之路。本篇文章,小編就帶著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關於佛陀一生的軌跡。他毅然決然放棄高貴的生活和婚姻,決心出家苦修,當年29歲。先是拜波羅門學習苦修的方法,後又拜師學習禪定的功夫。佛陀出家苦修了六年,身形消瘦、骨瘦如柴,沒有多少氣力。這與他每天過著少食不食的苦行有關。就是這樣的體驗,佛陀意識到苦行不是解脫之道,雖然人的身體是假相,但若不依靠它,是無法達到覺悟解脫的境界的,這也就是佛教裡說的「借假修真」,借身體假相修真功夫。
  • 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關係?
    在佛門弟子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按道理,所有佛門弟子都應該經常念頌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如西方人說的「上帝」一樣。但是,事實恰恰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關係?
  • 今天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
    釋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也是「釋迦族的聖人」之意。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求離苦之道出家修行,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尊在世弘法49年示寂。
  • 法會—五臺山普壽寺舉行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紀念法會
    五臺山普壽寺舉行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紀念法會五臺山尼眾佛學院院長、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親臨主法如瑞法師為大眾慈悲開示僧眾誦經>禮拜諸佛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2015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初八),適逢本師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山西五臺山普壽寺在法堂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法會,五臺山尼眾佛學院院長、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親臨主法。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祈願眾生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精進修道、斷惑證真,化世導俗、利益人天,使令娑婆眾生有因緣從無常眾苦中覺醒,尋求超越輪迴的究竟解脫。對於每一個佛弟子來說,這都是值得永遠紀念的一天。二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值此殊勝日敬請同修們廣發菩提心誦經禮佛、善行布施佛前供燈、早證菩提釋迦牟尼佛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看完恍然大悟!
    提到「如來佛」,應該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常常會在一些佛教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或聽到。因為「如來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如來佛」就是佛教裡邊地位最高的佛,甚至常常將其與佛陀釋迦牟尼佛混淆,這就大錯特錯了。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祈願眾生皆得解脫!
    2020年3月1日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讓我們緬懷、感恩佛陀值此殊勝節日請廣做功德,佛陀出家目的出家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選擇,然而,佛陀的出家卻是一種積極而偉大的放棄。悉達多出家之前曾向父親淨飯王提出:「如果現在父王能保證滿足我的四個願望,我可以考慮不去出家。
  • 佛教:釋迦牟尼佛的圓寂
    學佛的人都知道,王子悉達多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證悟成佛,並在未來的四十幾年中不停地向世人傳法,最終仍不可避免的老去並死亡,即圓寂。從這個角度來說,釋迦牟尼佛也是凡人,並沒有超越生死,儘管他已經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經覺悟成佛,但依然還是跟普通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
  • 釋迦牟尼佛究竟悟到了什麼?——黃念祖居士:佛法的基本與要徑(1)
  • 佛陀的十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弗他們出家的因緣是什麼?看看吧
    我為什麼看你這麼自在?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是我師父說的。舍利弗聽到這個偈頌之後,一下子醍醐灌頂,他說:你師父是哪一個?他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一語道盡了人世間的一切,道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師父還說了什麼?那馬勝比丘又說:諸行無常,是法生滅。生滅已滅,寂滅為樂。
  • 佛教: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到底悟了什麼?
    這是禪宗六祖悟道時的一首偈子,六祖到底悟了什麼?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他老人家又悟了什麼?六祖悟到的與佛祖悟到的是否是同一個「東西」?佛教禪宗特別講求「悟道」,「道」到底又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 順治帝為什麼要出家?
    還是痛失所愛,出家為僧?清史上最有傳奇色彩的帝王——順治帝,歷史究竟該如何記載他的存在?是半途夭折的有為皇帝,還是為情所累的痴情丈夫?  皇帝出家    清順治十七年(1660),順治皇帝最疼愛的董鄂妃病逝。看似簡單的生老病死,卻誘發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