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名,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也是「釋迦族的聖人」之意。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求離苦之道出家修行,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尊在世弘法49年示寂。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公元前1027年),相傳,佛陀降生前為一生補處菩薩,住兜率天內院,以因緣成熟,而降生於迦毗羅衛國,以國王淨飯王為父。
王后名摩訶摩耶,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懷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蘭毗尼園,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
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太子出家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出家前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是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夜出宮門,出家修道。
淨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又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王羅會見了他。爾後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修習禪定。然而都未能真正得到解脫。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六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成等正覺
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捨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坐49天,以超凡悟性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超凡悟性令人嘆服。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在我國一般認為,農曆二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臘月初八則是佛成道日。至於佛出家日,據《景德傳燈錄》記載:「《普耀經》雲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於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後世遂以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往往會在該日舉行相應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