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地鐵十八號線琶洲西區站至冼村站左線精準貫通,成為11月份第9臺,全線第46臺貫通的盾構機,工程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進展。
作為國內首條時速160km的全地下線路,十八、二十二號線建成通車後將有力支持南沙自貿區與中心城區的協調發展,同時連接市中心城區線網,增強廣州南站、廣州東站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線路建成後將實現萬頃沙30分鐘到達廣州東站,遠期規劃延伸至珠海、中山、東莞等地,打造連接灣區的交通大動脈。
科學策劃創造施工效益
全體參建人員堅定信心、團結一心,加強精細化施工和專業統籌管理,形成全面攻堅的態勢,想方設法以「空間」換「時間」,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在施工方案上,把流水作業調整為平行作業,實現同一空間內土建、機電等多專業同步有序推進,確保施工效率最優化;通過勞動競賽等激勵機制,在全線43個工點形成「比、學、趕、超」的熱潮;通過發揮總承包模式的先進性,集聚承包商系統的人力、設備、技術等資源,扭轉了「工作面等人,人等設備」的不利局面。
在番禺廣場站等站點採用技術先進、施工精度高的雙輪銑等設備,利用其成槽快、效率高、環保性強的創新技術優點,推動地連牆施工高效進行,全線投入雙輪銑共計55臺。在祈福至廣州南等區間應用洞內連續皮帶及端頭井垂直提升皮帶系統,加快盾構出渣,每環掘進拼裝時間由120分鐘縮減到80分鐘。
為加強進度保障,復工以來,建設單位主要管理人員、值守人員與參建單位建設者們共同奮戰在施工一線,放棄了節假日團聚、休閒的機會,堅守在施工一線,同舟共濟投入緊張的施工中。
圖:沙溪車站
建設安全綠色的高質量地鐵
堅持安全是地鐵建設的第一品質,對全線工點建立參建各方安全責任清單,形成各級管理人員全員覆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
廣州地鐵與沿線4個區實現應急聯動,完善地上地下應急聯動機制,年內開展應急演練超過80場,不斷提高應急救援能力,保障平安建設地鐵。年內順利攻克盾構下穿上橫瀝水道和民居建築群、暗挖下穿次高壓燃氣管等重大安全風險,19次安全下穿江河,9次安全下穿既有運營線路。11月12日,十八號線琶洲西區站至冼村站區間的盾構機破土而出,標誌著國內首次長距離小半徑下穿珠江的難題挑戰成功。
圖:長距離小半徑下穿珠江的地鐵隧道順利貫通
在冼村、番禺廣場、南村萬博站等5個中心城區工點實施鋼結構圍護施工棚,大幅度減少施工噪音、粉塵。嚴格落實綠色施工圍蔽標準要求,做到施工圍蔽與周邊環境、城市風貌相融合,提高地鐵工地顏值,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添磚加瓦。
增強高速發展核心動能
作為兼具高速度等級、大運量、高密度地鐵運輸服務能力的都市圈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工程,十八、二十二號線的建設不僅在於區域互聯,也體現在工程的集成創新。
對標國內先進實現技術。十八、二十二號線在廣州地鐵建設首次採用直徑8.8米單線大盾構施工,確保隧道留有足夠的空間保證列車高速通過時的聲壓安全和氣壓安全;上線160公裡/小時市域D型車,率先引進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車輛檢修智能運維系統,通過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最大程度實現節能環保、安全可靠的性能。
圖:十八、二十二號線列車
設計投入具有故障預警和多維感知系統、技術指標國內領先的自動扶梯,比以往線路自動扶梯更智能、更安全和更環保;創新使用U型槽新基坑圍護技術,對類似城市軌道交通車站、淺埋區間和出入段線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在學校、醫院、居民區等特殊區域應用14.84公裡的減振墊預製板道床,實現高速地鐵線路減振降噪效果;國內首次在160km/h市域快線採用剛性接觸網供電系統和單相組合式同相供電技術。一系列創新措施確保了十八和二十二號線建設、運營的創新性和環保性。
2019年,十八、二十二號線順利通過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示範工程立項評審,有力促進廣州地鐵線網建設水平全面提升,並填補國內都市圈快速軌道交通網絡層級體系和系統制式的空白,將為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一體化、後續國內各大城市群發展、都市圈快速軌道交通線路建設發揮以點帶面的重要示範作用。
圖:盾構施工正在進管片拼裝
打造智慧建設地鐵方案
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對全線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數據匯聚、風險分析及問題預判,搭建一個生產管理數據中心、研發兩個平臺、建立三個信用評價體系,實現六個智能數據分析功能,集成人臉識別、航拍三維建模、人員定位等技術,全面提升項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創新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全面信息化管控,為工程管理行為提供決策依據和數據支持。
施工人員在檢查軌排的安裝情況
創新應用自主開發BIM項目管理平臺、裝配式施工等先進技術,克服陳頭崗停車場在咽喉區多專業交叉施工難題,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以「二維碼」等技術為手段,可追溯管片生產、運輸、成品保存等全鏈流程。藉助雲計算、大數據、寬帶無線通信等先進技術,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為乘客及運營人員提供多維度、全息化的通信服務。
十八、二十二號線先後獲得2019「智建中國」國際BIM大賽一等獎、首屆工程建設行業BIM大賽一等成果等國家級信息化獎項9項、廣東省省級獎項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