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時空,回溯歷史、追憶初心,感悟唐山這座英雄城市的滄桑巨變,感知再創輝煌的美好未來。
千年歲月,百年華章。從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到唐王李世民的金戈鐵馬,從蜿蜒雄偉的明長城到演繹清朝盛衰史的清東陵,從文壇巨匠曹雪芹到評劇創始人成兆才,從革命先驅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到開灤工人的「特別能戰鬥」精神,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冀東大地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當歲月的年輪定格在140年前的1878年,歷史選擇了唐山。從1878年到2018年,這座英雄城市起於洋務運動、興於新中國成立、殤於1976年大地震、重振於改革開放、正崛起於協同發展。140年時光變遷記錄了唐山從肇興到振興的傳奇故事,承載著這座英雄城市從輝煌邁向新輝煌的光榮夢想。
唐山位於河北省東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毗鄰京津,地處華北與東北通道的咽喉要地,是京津唐工業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東北部副中心城市。曾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等榮譽。
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在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唐山曾創造了七個第一:中國第一座機械化採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座鐵路橋、第一張現存股票、第一件衛生陶瓷潔具。
140年前的7月24日,開平礦務局(開灤煤礦的前身)成立並運營,標誌著唐山由此開埠。受李鴻章任命,唐廷樞為開平礦務局總辦,籌辦開平礦務。唐廷樞當年為了籌集資金,發行了中國最早的股票—開平股票;為解決煤炭外運,修建了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車;同時代創辦的細棉土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桶機制水泥。
而這一切中國民族工業的第一,起源地是一個叫喬家屯的地方,原先只是一個「闔村煙戶祗十八家」的小山村。作為今天唐山市的城市原點,當時「唐山」南麓的喬家屯,也還只有十幾戶人家。史料記載,清末120名留美幼童中11人在唐山工作;1949年前,開灤的外籍員工就有18個國家的503人。很快,這些外籍員工帶來了醫院、學校、電影院、賽馬場、高爾夫球場、酒吧。與中國當地民眾辦的燒鍋、糧棧、錢莊、典當行、綢布莊等混在一起,形成中西合璧的景象,當年「小山大世界」的熱鬧情形遠勝上海灘的「十裡洋場」。
1878年,在開平鎮所屬喬家屯一帶開鑿的唐山礦,以其近代工業化進程為城市演化提供了基礎,逐漸使荒僻的村落發展成為繁華的城鎮,並帶動了唐山周邊及冀東一帶社會變遷和城市化的發展。
關於唐山礦名稱的由來,溯源要從唐山得名和唐山市鎮的形成談起。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東徵朝鮮半島,回途中經由唐山境,其愛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愛妃,山賜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
洋務運動中近代工業的興起,帶來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城市化的初步啟動,一批因工而興、因商而興、因路而行、因港而興的城市由此誕生和發育。這些城市逐步以工業文明代替農業文明,最終孕育和催生了因煤而興的唐山,因煤建港的秦皇島兩座近代城市的興起。
一百多年前,唐廷樞、周學熙、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德國地質工程師漢斯昆德等一大批海內外英才匯聚唐山,從開灤煤礦走出的嚴復、唐國安成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因工商業興起而繁榮發展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創作出了經久傳唱的《花為媒》等經典曲目,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歷久彌深的文化根脈。
而今,唐山正致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以文旅融合傳承工業文脈、留住文化鄉愁,讓唐山這座城市更有顏值、更具底蘊、更富品質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