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灣新區開啟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重要徵程。濱海灣新區供圖
從高空俯瞰,西面廣州南沙自貿片區,東望深圳大空港和前海自貿片區,在珠江口城市群東西岸交會處,一片84.1平方公裡的熱土在這裡崛起——這就是設立三年多的東莞濱海灣新區。三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但這個特色合作平臺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變化,已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留下深深印記。
放眼如今的濱海灣,「五縱一橫」路網與東寶公園濱海景觀帶,相融而成一條條靈動飄逸的「絲帶」;「灣區1號」壯觀的建築群拔地而起,動人的粵港澳青創故事即將在這裡上演;掠過波光粼粼的伶仃洋畔,新興產業項目建設熱潮正訴說奔騰振奮的未來……
今年以來,從戰略謀劃到品質提升,從土地整備到招商引資,從重大項目到重大工程,濱海灣新區奮力開動新引擎,搶抓新機遇,為東莞乃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助力。12月28日,濱海灣新區一期基礎設施正式竣工,二期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發展的碩果令人振奮,新一輪開發的號角更催人奮進。
站在「十三五」圓滿收官與「十四五」徵程開啟的歷史坐標點,濱海灣新區奮力開啟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重要徵程。
塑造新品質▶▷
拉開城市發展大框架
東莞磨碟河入海口,亞洲最大噸位的塔吊正在緊張作業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何鏡堂領銜的團隊設計的濱海灣大橋,由藍圖向美好現實全速推進。這座國內跨徑最大的獨塔扭索麵斜拉橋,不僅將成為濱海景觀活力長廊的新地標,還將串聯起新區交椅灣板塊和沙角半島板塊,將原先不走高速需半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幾分鐘。
眼下正值歲末寒冬,而濱海灣新區處處都是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圖景。一批重要城市基礎設施完工,如期交出「三年打基礎」的濱海灣答卷,一座更具現代感、更宜居宜業的新城拉開發展大框架——
振海路、興海路、中海路、華海路、東海路和濱海灣大道,全長約15公裡、總投資約20.7億元的「五縱一橫」道路竣工通車;另一條重要幹道——東灣大道今年8月動工,4個月來已完成工程總進度30%,新區交椅灣板塊內聯外通的交通網絡框架格局基本成型。以興海路及迎賓路為試點、多杆合一的143根智慧杆投入使用,建成濱海灣智慧道路管理平臺,道路減杆率達67%,建設成本降幅達40%,城市管理智能化步伐全面加快。
在莞深交界的茅洲河入海口,與廣州、深圳隔海相望,一座新落成的濱海風光生態公園成為新晉網紅,這就是位於交椅灣板塊的東寶公園。作為全省海岸帶綜合整治示範項目,昔日臨海灘涂地已變身風光旖旎的花海,景觀舒適宜人。
城市品質內涵的全面提升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承載力,無論對於產業空間的重組、再塑,還是對於高端資源要素的流動、集聚都具有基礎性作用,也是新區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積蓄競爭力的「關鍵一招」。
以東灣大道為例,道路兩側布局了OPPO智能製造中心、小天才、紫光、歐菲、正中等重大產業項目。道路開通後,對於產業項目的加速推進和生產要素的流通將產生「酵母」作用。
今年以來,為滿足城市品質發展亟須滿足的空間訴求,濱海灣新區還在「半張舊紙」上做文章,加大土地整備與城市更新力度,拓空間持續提速提質。目前,威遠島板塊已基本完成6000多畝土地整備,其中包括灣區大學範圍內逾1000畝的用地;沙角半島全面啟動深茂鐵路、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停車場、東灣大道徵地拆遷安置工作。
在土地整備、城市更新的「破局」之後,一批創新平臺的規劃落地全方位「立勢」。選址威遠島的灣區大學將為新區乃至大灣區吸引和培養人才提供重要平臺,大學科技園也在抓緊謀劃;沙角半島的濱海灣青創城項目被納入省市重大預備項目,正在開展城市更新前期服務商相關工作,未來將成為高質量的現代科技產業城市功能綜合示範區和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濱海生態宜居智慧新城的美好圖景正在照進現實。奮楫馭舟,踏浪前行,接下來,濱海灣新區將從「三年打基礎」邁入「五年大發展」,以城市品質加速演進,打造東莞「未來城市」形象新高地、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濱海灣青創廣場。濱海灣新區供圖
培育新動能▶▷
「1+2+1」產業體系成形
城市根基已鑄就,向海而生的濱海灣新區蓄勢待發,一場深刻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正在這裡興起。
今年9月8日,在東莞市全球先進位造招商大會上,OPPO晶片研發中心、OPPO全球總部、vivo智慧終端總部、華僑城文化旅遊科技產業及綜合創新示範項目等重大項目相繼宣布籤約濱海灣,協議投資額約278億元,約佔招商大會現場籤約項目總投資的15%。
重大產業項目的建設同頻共振。今年以來,OPPO智能製造中心、紫光芯雲產業城、正中科學園、歐菲光電影像產業等項目加足馬力開工建設,全年共完成投資額33.34億元。
一系列產業項目的落地與開動,折射出濱海灣新區應對衝擊的實力和潛力,也見證著東莞經濟克難而上的寶貴韌性。
已經開工建設的OPPO智能製造中心,是濱海灣新區招商落地的第一個產業項目,項目2020年度投資計劃8億元,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資近17億元,翻倍完成投資任務。
「選址濱海灣新區,是OPPO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歷史機遇,將為OPPO的未來戰略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們將努力協同推進濱海灣新區形成全球矚目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OPPO副總裁朱高領說。
聚焦高端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的「1+2+1」產業體系逐漸勾勒成形,濱海灣新區的產業宏圖初步顯現,向著培育若干個千百億新興產業集群的目標邁進。
產業「巨頭」們帶來了「雁陣效應」,許多高層次人才與港澳青年也乘勢而來,一批孵化平臺與創新創業項目築夢逐夢濱海灣。
高安全柔性電池、毫米波通信晶片與模組、基於3D攝像頭的AI人體行為模式識別系統、人工智慧精確在線自診平臺……12月9日,2020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高層次人才項目路演——濱海灣新區專場」活動上,六個聚焦電子、通信、AI高尖端產業最前沿的項目全部與濱海灣新區籤約。
12月28日,濱海灣港澳青年之家創新創業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基地結合東莞、新區產業特色,為粵港臺僑創業者提供「創業孵化、產業升級、公共服務、展示交流、社團聯絡」等一站式服務平臺。「明年基地計劃引進20家港澳臺僑企業進駐,吸引50名粵港澳臺僑青年到新區落戶發展,助力新區『五年大發展』。」基地負責人黃宏波說。
新興產業能級量級不斷壯大,雙創項目如雨後春筍拔節生長,濱海灣處處激蕩著發展新動能。
激發新優勢▶▷
打造灣區一流營商環境
「濱海灣新區發展勢頭強勁、營商環境好,對港澳青年政策扶持力度大,適合創新創業。」最近,來自香港的創業青年、美國普雷西迪奧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碩士李劍禧決定將自己的「短視頻」項目落戶濱海灣。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越來越多的產業巨頭與雙創企業選擇濱海灣的背後,是新區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出政策扶持、審批改革、政務服務等一系列「組合拳」,從時間、程序、成本上發力「濱海灣速度」的結果。
繼今年9月濱海灣新區聚焦總部經濟、利用資本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新基建等領域,正式發布「6個10條」政策大禮包之後,促進資本招商和生產性服務業扶持「2個10條」也於近日正式出臺,由此搭建起富有濱海灣特色的產業政策體系。
其中,在新落戶、經營貢獻、新項目投資三方面,對落戶的總部經濟企業最高給予「3個1億元」的重獎,股權投資企業每年招商獎勵最高達2000萬元,企業上市累計最高也可獎勵1100萬元……這樣大手筆、大體量、系統性的政策優惠,在東莞發展歷史上具有開拓性,扶持力度與國內同量級區域相比也有很大優勢。
在企業註冊、項目落地等環節,濱海灣新區也陸續制定出臺一攬子創新制度政策,力推「證照同辦」「一窗受理」,探索深莞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試點社會投資項目「土地摘牌即開工」,多維度、全領域深度回應企業項目落地的痛點、難點,提供無縫優質服務。
數字時代,城市還需念好知識「版權經」。今年9月,濱海灣版權產業服務中心揭牌啟用,這是國內首個面向區域版權產業集聚賦能的體系化版權服務平臺,結束了以往東莞企業需要到深圳、甚至北京才能辦理版權業務的歷史,為東莞特色傳統產業和先進位造業的發展提供「版權後盾」。「我們將努力把濱海灣新區和東莞打造成智慧財產權強國戰略的重要支點。」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主任段桂鑑說。
過去三年,濱海灣書寫了乘風破浪、砥礪奮進的故事。面向未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新部署中,濱海灣還將再創佳績、續寫輝煌。
撰文:郭文君 鄭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