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老地名,都有來歷
【主播】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文化廣場》編輯)
每天走過大街小巷,你知道身邊這些地名的來歷嗎?車公廟的「廟」在哪裡?竹子林是不是真的有一片竹林?曬布路以前是大染坊嗎?還有坪山的「對面喊村」、龍華的「大腦殼山」,這些奇怪的地名,都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一周一次,請守候音頻節目《地名故事》。
【本期內容】
在中國歷史上,南宋雖然是偏安一方的小朝廷,但是在金國被蒙古消滅後長達五十年間依然屹立不倒,這段歷史非常讓人好奇。而標誌著南宋最終滅亡的崖山海戰,就發生在廣東,南宋的最後兩個小皇帝,在廣東待了足足兩年零九個月,其中在新安縣,也就是現在的香港和深圳,停留時間最長,遺蹟也最多。
◎廖虹雷
宋端儀《宋朝行錄》:官富駐蹕,「丁丑年(1277年)四月,帝舟次於此,即其地營宮殿,故址猶存。」
清康熙《新安縣誌·地理志》載:「景炎行宮在梅蔚山。宋景炎二年,帝舟抵此,作行宮居焉。」
這兩則記載,是700多年前南宋帝室在古代深圳行蹤的實錄。
▲很少有人知道,深圳還有皇帝的陵墓。圖為宋少帝陵,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招商街道赤灣村少帝路,就在赤灣公園和赤灣小學附近。這是廣東省境內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寢,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大肆南侵,建康(今南京)失陷後,臨安(今杭州)又失守,宋室楊太后一行在群臣護擁下沿海南逃。1276年五月,剛剛在福州即位的趙昰景炎帝,面對元軍緊追而至,急從泉州入粵,移駐潮州南澳島,同年十二月經惠州甲子門抵新安縣。
《寶安縣誌》:「景炎二年(1277年),宋端宗趙昰偕同太后、太妃及張世傑諸大臣,南逃至大鵬半島登岸,後轉入九龍。次年病死於大嶼山。」清嘉慶《新安縣誌·勝跡》載:「王母梳妝檯,在大鵬王母洞村,前有大石,高數丈,俗傳王母梳妝於此。」大鵬城寨兩裡外有「王母墟」,均為當年宋帝趙昰生母楊太后留下的遺蹟。
▲宋端宗趙昰畫像
▲端宗病死後,其弟趙昺繼位,他是南宋最後一位末代小皇帝。
1277年二月,帝舟次梅蔚(今梅窩)。清康熙《新安縣誌》云:「梅蔚山在縣(南頭古城)南一百裡,前護縣治,後障重洋,叢生林木。宋景炎帝常駐蹕於此。」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門東,佛堂門西。宋景炎中,御舟駐其下,建有行宮。其前為大奚山,林木蔽天,人跡罕至,多宋忠臣義士所葬。又其前有山曰梅蔚,亦有行宮。其西為大虎頭門(即今之虎門)。張太尉張世傑奉帝保秀山,即此。秀山之東,有山在赤灣之前,為零丁山。其內洋曰小零丁,外洋曰大零丁。文丞相詩所云『零丁洋裡嘆零丁』是也。小零丁洋有二石,一烏,一白,對峙中流,高可百餘仞。當時以為行朝雙闕。今漁人稱為雙筋。其海一門則曰雙筋門,此皆亡國遺蹟也。」
▲今天的汲水門大橋,馬灣與大嶼山之間的海峽為汲水門。
清嘉慶《新安縣誌》:「官富山在佛堂門內急水門之東。宋景炎中,帝舟曾幸此,殿址尚存。」又曰:「宋王臺在官富之東」,即今天香港宋王臺一帶地方(現已建九龍公園)。
▲今香港宋王臺
其次為白鶴山遊仙巖的傳說。《新安縣誌》道:「白鶴山在九龍寨西北,上有遊仙巖。巖下之三小石,如品字,上盛一巨石,高六七丈,廣約三丈餘,壁立難登。石頂有棋坪,棋子至今猶存。石北刻『遊仙巖』三字,年第久遠,字稍模糊。昔常有白鶴一雙,棲止石上,故名。」巖畔有交椅石,相傳宋帝蒙塵到官富時,大臣曾奉之遊仙巖,權作行朝,帝端坐石上,故稱「御座交椅石」。另據傳,楊太后當年進駐九龍城寨,有平面巨石,系楊太后和宮人梳妝處,故名梳妝石。
▲今大鵬王母洞村
第三,據土瓜灣傳說,景炎帝駐地,夜聞野獸叫聲,大懼,後問土人是何獸,則以「黃猄」回了話。帝昰聽後大吃一驚,天下竟有「令皇驚恐」之獸?隨即生病,幸得「楊二伯公」治癒之。因「黃猄」(學名黃麂)音同「皇驚」。此鹿不像鹿、狐不像狐的野獸,以後鄉間便稱之「黃猄」。
六月,帝舟次於古塔,實為「古石塔」,地處九龍鯉魚門外南佛堂島之北端。《新安縣誌》:「佛堂門在鯉魚門之東南,又曰鐵砧門。旁有巨石,長二丈餘,形如鐵砧,潮汐急湍,巨浪滔天。風不順,商船不敢行。其北曰北佛堂,其南曰南佛堂,兩邊皆有天后古廟。北廟創於宋,有石刻碑文數行,字如碗大,歲久漫滅,內有『鹹淳二年』四字,尚可識。」
九月,帝舟次於淺灣。
「淺灣」,許多學者和史料都說它在潮州那一帶。香港大學著名教授許地山在《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中說:「淺灣現作荃灣。《潮州府志》《馬南寶傳》和《通鑑輯覽》都說在是潮州。《潮州府志》和《通鑑輯覽》且指明是潮陽的淺澳,這是附會。試想,元兵已壓境官富,宋帝怎能倒回元兵已佔的後方?」
查考《新安縣誌》:「淺灣山在縣南九十餘裡。」淺灣,即淺水港灣之意。其地昔有淺灣村,屬官富司客籍村莊之一,現為香港九龍新界的荃灣區。
十一月,元將劉深攻帝昰的行朝淺灣,張世傑出戰不利,奉帝撤向秀山(今虎門),至井澳(香山縣大橫琴山島),貪生怕死的丞相陳宜中藉口去佔城(安南之南)請救兵,帶走了部分舟師,但一去不復返。十二月丙丁日,帝舟在井澳遇颶風,舟敗,溺水,驚悸成疾。旬餘,諸兵士稍集,死者過半。帝昰在香山巨富馬南寶家暫居三日,聞廣州失陷,又復出海赴井澳。劉深率部襲攻井澳,帝舟只好奔謝女峽(小橫琴山島),復入海,避至香山七洲洋(時屬東莞縣)。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帝舟由謝女峽回廣州,三月帝欲往佔城,不果。元軍又追至,帝舟慌忙東折至碙洲。四月帝昰殂隕於碙洲。五月,弟衛王趙昺於碙洲繼位,時年8歲,改元祥興,碙洲升為翔龍縣。母楊太妃同聽政。宣陸秀夫為丞相,張世傑為太傅,文天祥為太保。一個多月後,祥興少帝徙居新會崖山,繼續踞險抗元,不料八個月後不敵元軍,陸秀夫負帝蹈海,楊太后及眾臣與十餘萬將士壯烈殉國,宋亡。
▲宋少帝陵墓西側,是一座高約四米的陸秀夫負帝殉海石雕像。
碙洲,《宋史》《二王記》未言及何處,以致歷來史家和各地史料眾說紛紜。《辭海》(1980年版)「碙洲」條說「今作碙洲或硇州,在廣東雷州灣外東海島東南海中。宋置寨。」《中國通史》(1979年版)認為碙洲在化州。清《通鑑輯覽》「碙洲」下注云:「在高州府吳川縣南,屹立海中,當南北道。」香港史地學者黃佩佳著有《九龍宋王臺及其他》長文,亦認為碙洲在吳川縣之廣州灣中,屬高州府。併力證「碙洲非今之大嶼山」。
然而,反對者所持的論據更有說服力:宋末陳仲微著《二王本末》以親身經歷,說碙洲在東莞縣。黃佐的《廣東通志》、黃培芳的《香山縣誌》,都說碙洲在香山與東莞之間。理由是:「然是時景炎奔播,或在井澳,或在謝女峽,或在古塔,或在梅蔚,或在官富場,總不出香山東莞之間,無緣忽至化州也。」「吳萊《南海人物古蹟記》以為『碙洲』即大奚山。端宗入廣,蓋由虎頭門,則先次大奚,其海道固合。陳仲微隨二王海上。吳萊,元人,去二王時末遠,尤足據信。」
▲今大嶼山
香港著名學者許地山在《香港與九龍租借地史地探略》一文道:「端宗從井澳去謝女峽,又從謝女峽去七洋洲,都是從西方再逃回東方。因為那時崔永已經招降了高州、雷州、化州,所以端宗絕不會走到硇洲去自投羅網。而且景炎三年正月,端宗還在謝女峽,二月從海道回廣州,忽然又跑到硇洲去死在那裡也來不及,所以碙洲必是距離廣州較近的地方。大奚山依《南海人物古蹟記》則是碙洲的別名,《二王本末》也說是屬東莞縣的,無疑是端宗晏駕,與少帝即位底所在。」
簡又文根據以上史料,力主香港大嶼山之說。他舉出《清一統志》:「大奚山在新安縣南,一名大漁山」。《新安縣誌》云:「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縣南百餘裡,為急水佛堂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周圍二百餘裡。」另一旁證為《東莞縣誌》:景炎三年三月,「東莞人李佳母陳氏命佳從帝於碙洲,佳既行,陳氏赴海死。」如碙洲非東莞南之大嶼山,其隻身何能乘舟到遠隔千裡的化州之碙洲乎?
于是之,碙洲在新安縣之大嶼山,較為可信矣。
宋朝最後兩個少帝,一路顛沛南逃,從1276年五月入粵,至1279年二月初八的新會跳崖,在廣東足有兩年零九個月,其中在新安縣(香港、深圳)停留時間最長,遺蹟多處。
▲宋少帝陵遠沒有其他皇帝陵那麼大氣。陵園北依小南山,南臨伶仃洋。正中就是少帝墓。
具有300年歷史的大宋皇朝雖然在他倆手中結束,但民間一直懷念他們,留下許多傳說。箇中原因,恐怕一是大宋山河破碎,唯浙東、贛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一帶尚為宋土;二對外族元軍的血腥屠城恨之入骨;三是南宋君臣同舟共濟,患難南行,一君亡了又立一君,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愛國將領前僕後繼,堅決抗元,最後悲壯殉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凜然大義的民族精神,千古傳誦。
(作者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