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首飾裝飾文化點翠頭面的驚豔由來與消失

2020-12-12 娛樂圈007

導語: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中便出現了首飾的雛形,我國的首飾是傳統的手工裝飾技藝品,以瑰麗與絢彩而聞名,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特色,也體現了我國千年歷史的沉澱精彩與眾多手工藝人的靈巧

其中珠寶首飾的技藝中有一種特殊的輔助工藝,以動物翠鳥的彩羽來與首飾交相輝映,這項從漢代起就出現的工藝極受歡迎,也是部分京劇行頭製成的重要工藝。那麼,為什麼這項金銀製作工藝需要翠鳥的羽毛呢?對不同翠鳥的羽毛有什麼規格標準嗎?這項工藝的起源與發展對金銀手工技藝又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傳統珠寶製作工藝

我國的傳統手工技藝是經過無數人的實驗改進與歷史沉澱的結果,最後留給我們除了技藝下的重要財富,還有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古代傳統的手工技藝中最為出名的當屬銅胎掐絲琺瑯工藝,也被人們稱作為景泰藍。這一項工藝興盛在明清時期,是多項技術融合的結晶,也是古代皇室權力的象徵。

(圖一 景泰藍瓷盤圖)

金銀錯工藝也是一項著名的金屬裝飾手工技藝,也叫"錯金銀",是用在各類青銅器等實用器具上的一種裝飾手段,在器物銅胎造型固定後利用墨筆在銅胎上繪製花紋,並按照花紋的走勢形狀來刻出凹槽,將製作與凹槽相同形狀的金銀進行軟化鑲嵌捶打與磨平。經後世發掘的眾多錯金銀裝飾品中,較為出名的有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回首臥式錯金銀銅羊、錯金銀青銅傘等等。

(圖二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圖)

主用於皇室飾品製作的細金工藝,被稱作燕京八絕之一,這項工藝從選料上需採用珍奇用料,並佐以繁複的工藝,也被稱作是花絲鑲嵌技藝

(圖三 花絲鑲嵌技藝首飾圖)

點翠工藝也作為一種傳統的首飾加工工藝,不同的是這項工藝需要從活著的翠鳥身上拔取羽毛,將其鑲嵌在用金屬做好的底座上,以顯示出豔麗的色彩與光澤,經過點翠工藝後的首飾可以大幅度地保存首飾的顏色不褪色

歷史上的傳統珠寶首飾製作是沒有固定規格的,儘管是相同原料來做首飾,也會因為原料間顏色、形狀、大小等不同而產生變化。

點翠技藝的由來

"裁紅點翠愁人心"點翠這一詞梁簡文帝曾說過,但是傳統已經流傳經久。點翠工藝這項金銀首飾製造工藝從漢魏時期開始出現,真正發展興盛的時期在於清朝,也在康熙到乾隆時期這段時間中達到巔峰,雖然在晚清的時候還在流行,但是由於翠鳥逐漸稀少以及對鳥類的保護上,這項工藝慢慢被燒藍工藝取代。

點翠工藝經過勞動人民的雙手,將我國傳統的金銀工藝與羽毛進行結合,正因為加了色澤豔麗的翠羽後,珠寶首飾變得生動,將寶石的瑰麗與鳥羽的奇藝紋路結合,表現出點翠珠寶首飾的精細美感,很受古代女性的歡迎。

(圖四 點翠技藝首飾圖)

翠鳥是一種全身以翠藍色羽毛為主,腹部呈現棕色的鳥類。這種鳥以魚蝦為食物,多棲息在水邊,巢穴一般建在田野堤岸邊,因為在陽光下翠鳥羽毛通過折光,顯得絢麗奪目閃閃發亮而被人們獵取。

點翠工藝需要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羽毛,這樣的翠羽顏色才會被貴女們喜歡,死去的翠鳥羽毛黯淡,價格低下,也有人稱這項首飾加工技藝是古代首飾工藝中極為殘忍的工藝,後來也正是出於對翠鳥的保護方面,停止了這項工藝的傳承。

(圖五 翠鳥羽毛圖)

從翠鳥身上拔下來的羽毛可以從不同位置來進行加工,不同位置的羽毛也顯示不同的藍色光澤,所以在使用點翠技藝時,往往在不同的羽毛部位採用不一樣的加工方式。

點翠首飾加工技藝的製作工藝

因為古代人民發現藍色的植物是較為稀少的,當發現翠鳥美麗的羽毛可以和首飾加工使用時,貴女們極其喜愛這多變的藍。更何況這種翠羽的結構不一般,可以使羽毛上的色澤長時間的保留,羽毛依舊鮮亮,因此首飾也還是美麗奪目的。這因為這幾點,點翠工藝一直是古代貴族們喜愛的珠寶加工工藝之一。

這項工藝多用於製作頭部的首飾上,與貴金屬如金銀結合,輔以鹿膠、蜂蜜之類天然粘合材料來固定,讓翠羽成為與寶石交映的裝飾品,極為好看。

古代傳統文化中對女子的嬌俏美麗常用"翠"字形容,"翠翹"一詞中顯示的點翠工藝,在漢時期是作為直接裝飾手法,到了明清時期,才能被稱作是金屬與羽毛兩種材質完美結合的時期,從翠鳥身上取下的羽毛也要經過仔細梳理與修剪,極盡耐心的平整鑲嵌在不同工藝圖案的底座上。

明清時期的點翠這一傳統首飾工藝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步是加上花絲工藝來做金屬胎體,接著裁剪合適的羽片來平整粘貼鑲嵌,最後在羽毛材料的周圍鑲嵌寶石,還要用刀把翠羽刮成藍色,這刮完的鮮豔藍色可以長時間的保存色澤不褪,由此三步才算完整的製作點翠首飾,如點翠嵌紅寶石龍鳳呈祥金簪等等首飾。

(圖六 點翠嵌紅寶石龍鳳呈祥金簪圖)

也正是因為這一項過程是考驗首飾匠人耐心毅力的過程,才能稱之為"點",這一項手工精細的裝飾技藝,除了耐心毅力外,也需要匠人平穩手部,有著高超技藝,避免輕微抖動而造成點翠失敗。

點翠技藝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點翠工藝屬於古代傳統首飾製作工藝上的一個輔助工藝,主要作用在於美化金銀首飾。 清朝的貴女們十分喜愛各種金銀頭飾,滿頭點翠對她們而言更是榮耀,到了晚清後,點翠首飾也仍然受到女子們的喜愛,漸漸不再是貴女的首飾,部分富有人家也會選擇為女兒置辦嫁妝時加上這種首飾。

(圖七 點翠首飾圖)

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改變後,點翠工藝走向微末,這時候翠鳥也已經銳減翠羽的難尋成了點翠工藝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結語

傳統首飾多種多樣,而歷經前年歷史的點翠之美,是經過無數手工藝人共同努力下的結晶,也是我國傳統首飾裝飾藝術中濃厚的一筆。 點翠也是國家首飾文化中著名的工藝,點翠首飾中透露出尊貴優雅,是皇室女子必備的首飾之一色調豔麗,材質清晰,拙樸的首飾大觀下是許許多多精細的工藝,也表現了東方首飾的尊貴與含蓄。

相關焦點

  • 點翠和花絲鑲嵌,故宮博物院典藏首飾的靈魂所在
    在明朝時期,首飾的主要才是還是金銀,而寶石珠玉之類,只是起到裝飾和鑲嵌作用。其實,從元代開始,已經有商人將從伊斯蘭進口的彩色寶石運送到中原腹地,但是讓寶石真正在首飾上發揮主角地位的,還是清朝的皇室。在明朝時,紅藍寶石一直是貴族最愛,祖母綠也是極受追捧。
  • 當傳統技藝遇上動物保護:京劇演員曬點翠頭面惹爭議
    據京華時報報導,點翠工藝是中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是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製成各種首飾器物。根據所使用的翠鳥羽毛大小又分為硬翠和軟翠。點翠最早出現在漢魏時期,乾隆時代工藝水平已達頂峰。
  • 傣族傳統花絲首飾,古典首飾代表步搖,傳統服裝飾物流蘇
    在歷史上,有很多有文化內涵的物品,這些具有傳統文化底蘊飾品,比如花絲首飾以及步搖,還有傳統服裝飾物流蘇等。1、傣族傳統花絲首飾傣族花絲首飾 是一種純手工傳統首飾,在傣族首飾中,花絲是最常見的工藝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到了明清時代,花絲工藝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
  • 代表著古人製作首飾工藝的技術——點翠工藝
    《宋史·輿服志》載:「徽宗大觀元年,郭天信乞中外並罷翡翠裝飾,帝曰:『先王之政,仁及草木禽獸。今取其羽毛,用於不急,傷生害性,非先王惠養萬物之意。宜令有司立法禁之。』」(脫脫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三《輿服五》,頁三五三五,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據此,翡翠即指翡翠鳥羽。
  • 耳環之點翠系列:魔落巫師老銀藏品欣賞
    痴迷老銀文化。 點翠的翠,是一種生長在中國福建南部和廣東一帶的留鳥的羽毛。其背尾和雙翼都長著亮藍色且泛瑩光的羽毛,在不同的光線下可呈現出皎月、湖色、深藏藍等不同色澤,光彩熠熠,富於變化。常被用來與珍珠、寶石、黃金累絲鑲嵌在一起,製成女子們的首飾。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江西南城縣明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小金冠(圖片由江西省博提供)此處敲黑板說重點:雖然髻一般都與頭面首飾一起佩戴,不過髻並不屬於頭面,有時候也可以單獨佩戴。寶髻花簇鳴璫—頭面既然髻已經戴好,那麼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插上各式簪釵了。但這可不是藝術創作,可以自由發揮,明代頭面的各色簪釵根據種類的不同要佩戴在相應的位置,並且各有名稱。
  • 博物館收藏了一枚點翠鈿子,色彩亮麗,是頭飾文物中的珍品!
    點翠,是我國古代女子經常佩戴的一種頭飾,它一般由珍珠、寶石、翡翠、翠羽等材料加工製作而成,這種點翠工藝至清朝時發展到高峰,現在我國保存下來的點翠文物多是清朝時期的宮廷用品。博物館收藏了一枚點翠鈿子,色彩亮麗,是頭飾文物中的珍品!
  • 潑水節的來歷由來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是我國少數民族特色傳統節日,到了潑水節這一天,大家可以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那麼關於潑水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呢?  潑水節的由來50字  1、潑水節源於,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印度,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
  • #西湖國風# 點翠、促織、識遺、美食……三日市集,多重精彩!
    ,與你相遇點翠工藝作為中國傳統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次國風節就將在國風市集區,隆重推出點翠展示臺,讓大家能夠零距離、面對面地欣賞點翠工藝!端莊而不板滯帶有濃鬱西域風格,金碧輝煌的唐代鳳冠;滿族婦女風韻獨特髮式的點翠鳳凰旗頭
  • 首飾工藝|花絲 FILIGREE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民族首飾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貴州省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姑娘,一身銀飾重達二十多斤,其脖頸上的項圈層層疊疊,直逼嘴鼻,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之美。銀飾的圖案,大都與苗族居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傳統有關,或花鳥蟲魚,或山川明,尤其喜愛牛角造型配龍鳳和蝴蝶紋飾。瑤族銀飾品的款式亦十分豐富,據稱有六十餘種,只是工藝水平略遜色於苗族。許多少數民族的銀飾工藝品是近代才有的,如雲南的阿昌、景頗等民族所佩戴的銀飾品,主要是從漢族地區和鄰國緬甸買來,自己不會生產。哈尼族、彝族姑娘衣袖、包頭、腰帶上佩飾的銀泡,早期雖為自己製作,但工藝相對簡單。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諸民族的服飾類徵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和大家說說信仰伊斯蘭教的諸民族吧,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諸民族,大都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除裕固族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外,維吾爾、
  • 從記錄首飾文化到發布製作傳統首飾過程,我在百家號上粉絲過1000
    我非常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於此搜羅過很多的首飾藝術類的資料,每天花幾個小時措詞整理髮文,儘管如此,我的成績一直很不理想。無論是閱讀量還是粉絲都沒有明顯增長。正如剛踏上自媒體那天一樣迷茫激動。站在這條路上,前方繁花似錦,而腳下寸步難移。我不知道是哪一天腦袋清明的,想想自己的本職,我不是一直想記錄首飾文化麼?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雲南景頗族婦女有一種前短後長的衣服,她們喜歡用貝殼在服裝的接縫處進行裝飾,讓人忽略接縫分割線,並且常常好幾顆貝殼組合擺成一個花朵圖形,非常有情調。還有將貝殼製成紐扣片以裝飾運用於服飾的,在雲南少數民族婦女的頭帕、頭巾上常見,這和我們現在廣泛運用的貝殼紐扣相似。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
  • 菊之吉祥——有關菊花的瓷器、首飾和古畫
    「菊花」主題首飾 作為吉祥紋飾之一,菊花不僅被用在瓷器點綴中,在古代女子首飾上亦有體現,寓祝福長壽之意。 清,點翠菊花紋頭花,橫20釐米,縱20釐米。清宮舊藏。頭花以銀鍍金材質做成菊花紋底託,上嵌點翠,是清代后妃頭飾之一種。此頭花以翠鳥羽毛粘制菊花及花葉,其做工精良,是清代后妃首飾中常用的款式之一。
  • 世界最具代表的五類首飾文化
    世界各地古今民族文化藝術的交融無疑是對現代首飾設計變化影響最巨大的因素。
  • 中國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的花絲,只為點綴你的美
    花絲工藝花絲工藝,是將"花絲"進行再加工的製作過程,即:掐、填、攢、焊、堆、壘、織、編、點翠等。由於用料珍奇,工藝繁複,花絲鑲嵌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其工藝在我國曆朝代的宮廷飾品和禮器中均有呈現,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
  • 故宮珍藏的「清宮嬪妃」首飾,件件奢華,最後一件是滿族婦女專用
    故宮珍藏的「清宮嬪妃」首飾,件件奢華,最後一件是滿族婦女專用故宮珍藏的「清宮嬪妃」首飾:白玉鉗蓮荷紋扁方,清故宮珍藏的「清宮嬪妃」首飾:翠扳指。清故宮珍藏的「清宮嬪妃」首飾:點翠嵌珠寶五鳳鈿。在清代,鈿又稱為鈿子,是皇后、妃嬪們戴的便帽。
  • 首飾文化:為何說首飾種類、多寡都是唐宋女性命運的關鍵?
    另一方面吸收了外界優秀文化來充實自身的民族文化這是不斷強盛的一個原因。這一時期產生了多元化的內容豐富的文化大融合這也會影響到了首飾文化,最終形成了自身王朝的獨特風格。為什麼對於唐宋的首飾尤為的喜愛,因為唐宋的首飾代表了漢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首飾作為一種物質載體能夠經得起人們研究歷史。唐宋時期的審美觀是非常的特別的就是: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