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起湖站售賣鐵路便當的老店。
資料圖片
色香味俱佳的鐵路便當。
資料圖片
便當就是盒飯。在臺灣臺北車站,每天中午一到午餐時間,臺鐵(臺灣鐵路)便當的店鋪前就排起長長的隊。隊伍中不少人並不是旅客,而是專門來買便當的。如果去得晚了,就會看到火車頭造型的餐車空空如也。指示牌顯示,下一次供餐要在半小時以後。
供不應求的便當,有這麼好吃?
一般的臺鐵便當,肉、蛋、魚、蔬菜齊全,品質並不會因為屬於快餐就降低品級。品質有保證,同時每盒僅售80到100元新臺幣(約合20元人民幣)。物美價廉,這就是臺鐵便當的獨特魅力。
除了不貴好吃,還貼心。比如著名的池上便當,有三大特點:使用的是池上大米,用透氣的木盒裝盛,做乾式便當。由於旅客坐火車的時間很長,經營者不知道遊客什麼時候吃便當。如果便當裡面的菜品出水的話,比較容易變質,因此便當以「幹」的菜為主。原來的便當以豬肉為主,為了避免口感上的單調,採取滷、烤、炸、煎等不同的方式。這樣烹調後的肉也不容易出水。同時,現在人們更加注重養生,米飯上面鋪著滿滿一層蔬菜的素食便當也開始風行。
臺鐵便當的由來,也可是看作一部島內社會發展史。臺灣的鐵路四通八達,你想去哪裡,只要坐上臺鐵基本都能到達。早期鐵路列車還是蒸汽火車頭,行車時間久,在奔波的旅途中,難免無聊嘴饞肚子餓,臺鐵便當就應運而生。
據島內一位上了年歲的朋友講,最早鐵路便當用鐵盒裝著,盒蓋上是臺鐵的「工」字形標識,裝有一塊炸排骨或滷雞腿、半個滷蛋、一片香腸、一點鹹菜。由列車服務人員在車廂上巡迴叫賣。島內朋友說,小時候搭火車,最嚮往的就是爸媽願意掏錢買一個便當,兄弟兩人分食之,這是早年間最幸福和滿足的記憶之一。
隨著鐵路電氣化發展,鐵路旅程時間縮短,臺鐵上販賣便當也逐漸減少,改為月臺叫賣或車站窗口售賣。而包裝也由從前的鐵盒變成了竹片或紙盒包裝。
奮起湖是臺灣最有名的鐵路便當之一。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繼站。蒸汽火車時代,火車必須在此停留換車頭,於是旅客都會在此稍事休息。由此造就了奮起湖獨特的火車便當文化。奮起湖還因此獲得「便當王國」的美稱。當地甚至流行著一句口語,「沒吃過奮起湖便當,仿佛沒到過阿里山」。
臺東池上便當也叫池上飯包。池上處於花蓮與臺東的交界之處,氣候溫宜、土地富饒,是臺灣的稻米之鄉,列車經過之地,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稻田。
初期的池上飯包是以竹葉包裝,配菜有魯肉、黃菜頭、烤肉乾、豬肝、瘦肉片、一小塊蛋餅、用小蝦和麵粉油炸成的炸蝦餅及梅子。1962年起,池上飯包由原來的竹葉包飯糰改以用竹片盒裝飯,成為今日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不少大陸遊客從花蓮搭火車到枋寮,途中經過池上站,都要打卡買個便當嘗嘗。為了能在列車停靠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買到地道的池上便當,不少網站都發表「攻略」:先準備好零錢,到站前先站在車門口卡位,等列車停妥後,在第一時間毫不猶豫衝下車,買到手後再以最快速度跑回上車。
有人戲稱,這不到2分鐘的刺激經驗為「生死極速」。如果買完後趕不上火車,「你就可以留在池上盡情享用了」。
此外,其他一些地方的便當也很有特色。比如花蓮火車站前的花蓮懷舊鐵路便當,配有滷蛋、青菜和肉片。今天看來普普通通,但在過去那個年代,這樣的菜色已經很奢華了。這樣的便當,賣的不僅是古早味,還有那份懷舊濃情。福隆鐵路便當在臺灣東北面最有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福隆便當最早的服務對象是在當地從事休閒海釣的釣客,後來才漸漸變成火車上販賣。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便當文化也與時俱進。除了奮起湖、池上和福隆可以在月臺或車站購買以外,臺鐵公司在松山、臺北、板橋、臺中、新左營、高雄、桃園、新竹、嘉義、南沙侖等站都有專門的窗口售賣。品種很豐富,除了傳統的排骨、滷肉、雞腿可選,還有新推出的素食便當以及限量供應的北海道特色便當、「原住民」風的特「蔬」便當等。便當外形除了常見的方形,還有圓形、八角形和不同主題的紀念版。
從便當店鋪前每日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從島內朋友溫馨回憶的言辭裡,足見小小一份鐵路便當,已經融入島內日常生活,承載了不少人的飲食文化與味蕾記憶!
王大可(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火車便當——臺灣的另類奇蹟
原標題:火車便當大陸的高鐵發展成為奇蹟,但是高鐵上的盒飯供應卻無所長進,其質量和價錢經常成為話題。日前,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消息稱,將引入「網際網路+」建立高鐵餐飲供應信息服務平臺,儘快推出網上訂餐、站車配送供應等服務。眾聲喧譁中,不由讓人想起臺灣火車上供應的盒飯,真可謂價廉物美,甚至物超所值。在臺灣,盒飯叫做便當,它因鐵路而興,並逐漸成為臺灣鐵路多元經營的重要收入來源。因其價廉物美,火車便當已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光尋常百姓喜歡吃便當,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也喜歡吃便當,一年吃掉700個之多,連諾貝爾獎獲得者到臺北講學,午餐也是以便當解決。
臺鐵便當走傳統風
每到飯點,臺北車站的臺鐵便當本鋪就大排長龍,除了往來各處的旅客購買,有很多人是專門來買著名的臺鐵便當的。
臺鐵便當之所以讓人追捧,原因很簡單,就是美味可口、經濟實惠。依質量和價格分為6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2元左右)、80元新臺幣、100元新臺幣到150元新臺幣四種。其中60元一盒的米飯搭配排骨、酸菜、滷蛋的排骨飯,是60多年來的經典菜色,也始終是臺灣民眾的最愛。近些年,為了順應民眾的養生需求,臺鐵便當還推出了素食便當,頗受歡迎。
眼下,臺鐵在臺北、基隆、臺中、高雄、花蓮有5個便當廚房,統計顯示,每天可以賣出2.4萬個便當。這些年,除了不斷推出新口味的便當,臺北便當的營銷方式也在改變,從以往的車廂巡迴叫賣,到在車站開設窗口,再到電話和網絡訂購。如今,你只要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會有臺鐵便當送上門來。
臺鐵美味便當的秘密
為了一探臺北便當製作的奧秘,記者曾經實地到訪過臺北車站的廚房,只見二三十平方米的廚房裡,一切都光亮整潔、井井有條,廚房的師傅們各司其職,緊張忙碌地準備各式便當。
臺鐵餐飲服務總所的負責人介紹說,做便當是門大學問,需要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首先,食材就要精挑細選,確保新鮮優質。其次,烹調過程中,不能偷工減料、得過且過,必須按表操作,就拿排骨來說,必須經過捶、過油、醃、炸、滷等工序。第三、不能放任何添加物。第四,炸排骨的油至少一天換兩次、滷汁也天天換新。第五、要巧妙搭配菜式,即使便當冷了,味道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為了給消費者新鮮感,臺鐵便當還不斷推陳出新。比如當年從臺北開往花蓮的太魯閣號列車通車時,臺北鐵路餐廳經理李玉霞就從列車經過花蓮的轉彎弧度獲得靈感,設計出限量版的太極便當,由紫米、香米做出黑白相間的太極圖案。別具心思的太極便當一經推出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那一年,臺鐵便當獲得臺灣交通主管部門頒發的非工程類價值工程獎第一名。
臺高鐵便當走日系風格
臺灣高鐵便當雖然起步晚,但這幾年也聲譽鵲起。
高鐵便當委託高雄空廚和復興空廚製作,與臺鐵便當強調傳統口味相比,臺灣高鐵便當偏向走日系風格,更精緻、少油膩。價格120元新臺幣。
臺灣高鐵便當一開始每天只在列車車廂裡販售,後來高鐵公司調查發現,很多乘客已經逐漸養成吃高鐵便當的習慣,於是他們逐漸在一些主要車站設攤點販賣。並推出「糖醋豚肉」、「香茅烤雞」兩款口味便當,售價與臺鐵便當相當。受到旅客好評。
臺灣三大
經典便當
臺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有特色便當,這其中最著名的是:池上便當、奮起湖便當和福隆便當。
池上便當
必須用池上米
池上是臺東縣的一個鄉鎮,當年還是蒸汽火車的時候,由花蓮到池上要走7個小時,池上到臺東則要5個小時,看中旅客的飲食商機,有人開始到月臺上販售飯包。一開始,飯包用臺灣盛產的月桃葉來包裹,後改用木片做成的盒子裝飯菜,底層是池上米飯,上面鋪上烤肉、豬肝、炸蝦、蛋餅、梅子、蘿蔔乾、青江菜等,並逐漸演變成為現在廣為人知的池上便當。
正宗的池上便當有三個特點:第一,必須用池上米烹製。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裡出產的稻米曾被選為「貢米」,送到東京供天皇「御用」。第二,必須用木盒盛裝。池上便當選用的是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的白楊木飯盒。木盒子有很好的透氣性也更環保。第三,必須是乾式便當。盛裝飯菜的白楊木可以吸掉飯菜中一部分油和水分,使米飯保持彈性。
池上便當,是自由行遊客最愛的鐵路便當,但是臺鐵火車在池上站僅停靠一兩分鐘,所以快到池上站時人們要提前備好零錢等在車門口,待火車停穩,第一時間衝到月臺搶購。如今,池上便當有炸豬排飯、滷肉飯、雞腿飯以及全素等好幾種口味。價格從新臺幣70至100多元不等,可謂物超所值。
現在要吃池上便當,完全不需專門坐火車去池上,目前全臺灣有池上便當專賣店3000多家,較知名的店家品牌有悟饕、全美行、大地、家鄉等。其中悟饕專門在池上開闢了飯包文化故事館,講述池上便當的淵源,遊客可以聽故事並吃到正宗地道的池上便當。
奮起湖便當
必有高山蔬菜
「沒吃過奮起湖便當,等於沒到過阿里山」。位處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奮起湖不是一個湖泊,因其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舊稱畚箕湖,後改為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中轉站。在蒸汽火車的時代,須在此停留換車頭,旅客也在此稍作休息,從而造就了奮起湖的便當文化。那個時候,不僅月臺上到處都是便當的叫賣聲,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奮起湖老街上也隨處可見便當店。不過,當年的奮起湖便當也不全是販售給鐵路旅客的,還有不少是提供給附近採茶的婦女。
奮起湖便當就地取材,清新質樸。一般而言,必會配有質量優良的阿里山高山有機蔬菜,比如大豌豆、龍鬚菜。清脆鮮甜的當令時蔬,搭配紅糟排骨和口味雞腿雙主菜。如今奮起湖便當因為競爭激烈,菜色也越做越豐富,除了時鮮的高山蔬菜,固定都有滷雞腿或滷排骨、滷肉、滷蛋、酸菜、蘿蔔乾或酸梅等。至於便當盒子,除了以往的鐵盒外,還有檜木盒與普通木片盒,價格從80至200多元新臺幣不等。前兩種盒子的便當價錢當然較高,但吃完後,盒子可以帶回家做紀念。
福隆便當
必有七個菜
搭火車從臺北到宜蘭、花蓮,會經過一個叫做福隆的小站,位於新北市的福隆,最有名的是它的海灘和便當。福隆便當的特色是一定有七個菜:雞卷、滷蛋、香腸、高麗菜、五花肉、梅乾菜、豆乾。
有趣的是,別的地方的便當多因火車而興,福隆便當的肇始則跟火車有關,又關係不大。話說當地的吳媽媽當年生了五個小孩,先生雖在鐵路局工作,但薪水根本無法支撐家裡開銷,於是吳媽媽就在自家門前做起了滷肉飯和米粉湯生意。福隆是海釣客常常釣魚的好地方,這些海釣客雖然喜歡吃吳媽媽的東西,但不方便帶到海邊去吃,釣客們就建議吳媽媽做成便當,於是有了福隆便當。一開始,便當純粹為海釣客人準備,後來才漸漸變成在火車上販售。最初福隆便當菜式並不確定,經過長期改良才固定成現在這樣。福隆便當只要55元新臺幣,實在是價廉物美。無怪乎在臺灣「觀光局」制定的美食地圖上,東北海岸的福隆便當就與東海岸的東河包子一起,成為了代表性美食。
本報臺灣特約記者 穀雨(來源:北京晚報)
頂級平民美食名——臺灣火車便當
臺鐵花蓮特蔬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鐵路便當,為鐵路車站或車廂內所販售的盒飯,閩南語發音piān-tong、香港稱作盒飯、日語稱作「駅弁」(Ekiben),在中國大陸被稱為盒飯。
臺鐵便當,指的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於車站或列車內販售之鐵路盒飯,現在則由該局餐旅服務總所負責統制。在電視傳播下,1990年代起臺灣興起鐵路盒飯風潮。統一超商為搶攻外食族用餐的市場,推出奮起湖、福隆、關山、池上、高雄等車站的鐵路盒飯,更在2007年引進日本鐵道盒飯。並非在車站或是列車內販賣,只有參考鐵路盒飯菜色與販售命名的「鐵路盒飯店」,更在各地陸續出現。乘坐台鐵旅遊來一份「臺鐵便當」成為人們最愜意與享受的時光。
臺北鐵路提供的「臺鐵迷迭香雞腿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當然不乘坐台鐵你也可以品嘗這份頂級平民美食,現在臺鐵局特別提供貼心服務,降低便當外送門坎,只要訂購金額滿1,000元新臺幣以上所在地址在七堵、臺北、臺中、高雄、花蓮等5大車站周圍附近3公裡範圍內,臺鐵局就可以提供免費的外送服務。
樹寶寶蔬食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花蓮素食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中雞腿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中蔬柿旗魚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中傳統排骨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高雄豬腳便當
臺鐵阿里山特色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養生素食燉飯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八角形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北鐵路餐廳提供的「臺鐵養生蔬食Q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圓形排骨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排骨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香草松阪豬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宜蘭風味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八角素食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北海道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懷舊排骨飯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排骨飯
臺鐵鯖魚圓木片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鐵素食便當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