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錢塘江影像創作營 輪到你了
10月2日,國慶遇上中秋。學員按蘭溪風俗,中秋賞月點起「香球」,祈求一年平安團圓。by 丁伯樂
輪到你了按:第二次錢塘江影像創作考察之旅,考察團選擇了位於錢塘江中上遊的遊埠鎮作為集訓點。位於錢塘江中上遊金衢盆地的遊埠鎮,是浙中四大千年古鎮之一。自古以來是金、蘭、龍三市縣毗鄰地區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素有「瀫西重鎮」和「錢江上遊第一埠」之譽。商業繁榮,貿易興旺。
by 丁伯樂
2020年國慶期間,導師傅擁軍帶領錢塘江詩路影像創作考察營一行26人進駐蘭溪遊埠鎮,進行為期三天的集訓,影像藝術家王慶松為學員授課,彼此坦誠交流。集訓期間,導師和學員以遊埠古街為目標拍攝創作,在熱騰騰的煙火氣中感受這個千年古鎮延綿至今的風土人情。以鏡頭和筆觀察、描摹眼前這個雖歷經滄桑依然一派質樸純「真」,充滿人情味的資深古鎮!
遊埠「紅」事
by 張淵凱
by 丁伯樂
by 施佳傑
不對,是他們
by 施佳傑
by 丁伯樂
遊埠是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故鄉,如今的遊埠致力於發展攝影文化特色小鎮,吸引了一批批愛好攝影的遊客。
by 張昭
散了散了,
一起喝早茶去吧!
去遊埠,必去早茶街
by 劉丹 吳一昂
清早上古鎮
長街黑暗茶肆興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by 劉丹 吳一昂
by 劉丹 吳一昂
「趁著夜色入住遊埠古鎮,為的就是今天清早五點起來去感受一下著名的早茶街。遊埠是保存非常完好的一個古鎮,清晨五點的早茶街沒有遊人,只有當地的老人喝著一塊錢的茶,吃著各式早餐,更有悠閒者,一手下一子象棋,一手挑一把幹挑面放入口中。熱熱鬧鬧的一天就這樣開始。
鎮上的一位剃頭師傅介紹說,遊埠因地處金、蘭、龍三市交界,又南臨衢江,自古以來就是商貿重鎮。早茶文化就是在各個不同地方的人們聚集此處,交換信息的情況下形成的。如今由於大橋、高架的興建,交通運輸由過去的依賴於水運轉變為陸運,遊埠不再繁容似往日,但當地人依然保留了吃早茶的習俗。」(by 學員 孫毛亦成)
燒餅油條一杯茶。by 孫毛亦成
「起了個大早趕去錢江水系穿鎮而過的遊埠古鎮,只因這裡有條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早茶街。據聞這裡的早餐攤在凌晨四五點便已開市,絡繹不絕的食客會持續至上午十點方才散去。淅瀝的雨水聲中夾雜著的是鄉親們的坊間軼事,嫋嫋茶香和早點的熱氣蒸騰縈繞,交織出一派祥和。有幸和一位健談60後的土著大叔拼桌,聽他說了很多以前的故事。遇到穿著旗袍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在她媽媽的鼓勵下為陌生的來客唱了她新學的童謠。在這裡,你清醒也好,恍惚也罷,這是食客們每日限時的蓬萊夢境。」(by 李倩格)
小茶客好奇的眼神。by 朱羽弘
老茶客們在煙霧繚繞中度過半天。by 潘恩
by 丁伯樂
遊埠必吃早點
肉沉子
by 傅擁軍
一種據說是丈母娘包給女婿吃的美食,蛋心裏面嵌一二兩肉
by 傅擁軍
大名鼎鼎的「六指頭」燒餅
by 張雨檸
遊埠大餅,早餐必備
by 孫毛亦成
雞蛋粿,味道真心比這個名字驚豔得多!
by 孫毛亦成
帶著古典美感的遊埠紅印饅頭
by 傅擁軍
遊埠發糕
by 傅擁軍
小餛飩配花茶
by 夏山歌
「遊埠是我從小到大一直比較熟悉的地方,小時候最深的印象就是遊埠橋邊上的菜市場,也有點知道早茶,但現在感覺已經面目全非,完全沒有了小時候的印象了。但遊埠的早茶好像比以前更熱鬧了,一直影響到周邊的街鎮,後來知道我們老家的人也會過來喝早茶。10月1日上午,我去走訪了多年未見的兩個表哥(親姨媽的兒子),大表哥說早茶是他們這裡這個年紀的人的必去之地,一年365天風雨無阻,最早的甚至是3.30到場。我大表哥說,如果不去那就會整天無力幹農活的。上癮的,必須去,除非不能走了。因為我的老家離遊埠也不遠,所以現在我們老家那邊也有人來這裡喝早茶了。(我老家是龍遊縣原士元鄉,和遊埠就是隔壁鄉鎮,而且方言也通用)。希望遊埠的早茶能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 by 學員 李雪富)
受傷的老茶客。by 施佳傑
今年的國慶節和中秋節是同一天,大家都叫做「雙節」,也是我第一次在外面過中秋節,事先按照傅老師的吩咐,我帶上了兩盒樓外樓的月餅和一盒石榴,晚上大家包下了一間茶室,大家交流拍攝經驗,其樂融融,一直到晚上12點。
此處感謝李老師的月餅、石榴和啤酒��
by 丁伯樂
六指頭家的小外甥也來啦!by 丁伯樂
一個臨時起意的中秋夜,奇妙而愉快
by 丁伯樂
遊埠傳統老行當
嗩吶師傅
這個老人家,會七種器樂。by 張淵凱
算命師傅
by 潘恩
中醫師傅
by 張昭
剃頭師傅
by 孫毛亦成
木雕師傅
by 江小跑
釘秤師傅
by 張淵凱
「在遊埠的一個禮拜,我一直在拍老手藝之手工釘秤。釘秤師傅吳招福老爺爺今年83歲,祖籍紹興,因戰亂遷徙到遊埠,十二、三歲,父親將這門祖傳手藝傳給了吳爺爺,至今已有70年。爺爺的生意完全依靠節假日的遊客,平時遊客不多,就沒生意。今天生意特別好,擺出的小秤很快賣脫銷,還從家裡的庫存中拿出一部分,賺了五百多塊,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子。
吳爺爺的一生,貧窮佔據很長一段時光。他因為貧窮做秤,因為貧窮(沒錢賺)放棄做秤,因為貧窮重操舊業。直到老年,才隨心所欲為打發時間做秤。」(by 傳媒小組 張淵凱)
遊埠人家
by 袁詩然
by 朱羽弘
by 朱羽弘
by 傅擁軍
by 丁伯樂
by 張淵凱
by 丁伯樂
by 張淵凱
by 丁伯樂
「10月1日,我聯繫好蘭溪當地的跑步協會,一大早便趕到蘭溪體育館與他們匯合。他們早上沿著蘭江奔跑10公裡,慶祝祖國母親生日快樂。我選擇了三個點對他們進行拍攝。給他們拍了大合影,空中航拍和路上奔跑的照片,蘭江邊上的跑道特別適合跑步。下午,和導師、同學們交流了拍攝心得。在傅老師和大家的建議下,我對自己的拍攝計劃進行了修改調整。」( 文 | 圖 by 江小跑)
遊埠痕跡
「在遊埠這幾天,常和大家沿著遊埠溪步行,小溪隔開了古鎮與新城,卻沒有隔開這裡濃濃的市井氣。早茶店的滾滾煙霧、煎油餅濺出的熱油、石板路的青苔以及永福橋上終日不息的行人,給遊埠留下了豐富的視覺痕跡。這些痕跡遠遠看去好像有些破舊不堪,但若能慢下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其實也在隨時間不斷地發生變化,在細微處展現著這座古鎮的活力。」(文 | 圖 by 胡揚)
古鎮白事
庚子 九月二十九日
文 | 圖 by 馬可
晨五時起,赴遊埠。
古鎮已有商業開發的痕跡,但古樸依舊。
午後順溪流步行至防洪堤,沿徒小徑野趣幽靜,時有農人勞作,頗具工業革命初期歐美鄉村的景觀。
晚間在鎮政府食堂用飯,廚娘做事利落,菜的口味也好。
前日,鎮上有老婦謝世,時年八十有六。飯畢,六時三十許,與同學數人前往攝影。期間有道士作法,眾家屬配合,一出接一出,不讓人累著,亦不讓人歇著。
有人介紹,道士為「假道士」,平日務工,白事接活。另有喪事樂隊成員也均為兼職,紅事白事酒店開業,有單即接,否則養不好自己。
樂隊由打鼓,吹笛,二胡,打鑼等組成,其中打鼓的中年婦人狀態出神入化,已然進入心流。
在喪禮上遇一職業哭喪人,年入二十多萬,為五十歲左右婦女,隨身配擴音器,記憶超群,喪家如有兒子七人,孫輩二十人,哭喪人均需記住,在哭喪中須一一喊出後輩的名字,以示對先人的紀念。
此外,哭喪人還需擔任現場情緒指揮,冷場不可,過於悲傷亦不可,因情緒是有傳染性的,萬一眾親屬用情過深,場面入控,過世老人原配一口氣沒接上,後果不好收拾。這一日千金的工作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當地喪事如隆重,條件有三,為老人高壽,家中有財力,子女沒有做領導。
偶遇的喜喪
by 陶蠡
逝者 86歲
生前做小吃、小生意
老伴 90歲
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後在建築公司上班
育有子女五女一男
根據當地習俗,母親去世兒子要在凌晨坐在水盆中悼念。我們由此介入跟拍,直至翌日發喪入葬。
此時附近趕來的親戚已經守到了第七天(頭七),操持儀式的有:道士一人、助手兩人、哭喪一人、吹奏七人、鞭炮車一人、廚師一人,共13人。
儀式由道士主持所有的環節,逝者家屬並不完全知道整個流程的講究,基本是跟著做。直系親屬與父母關係和睦,整個儀式過程中除其中一個女兒情緒失控,大部分家屬情緒穩定,入葬後兩天還有兩位姐妹留下來照顧老父親。女兒們大部分嫁到周邊、蘭溪、杭州等地,從母親住院就輪流照顧,臨終前還會和母親睡在一起。生病前兩位老人生活能自理,與子女分開生活。
儀式過程緊湊,「節目」很多。但有些儀式也已經有所簡化(「坐在水盆中悼念」改為「坐在草蓆圍子中悼念」),禁放煙花爆竹催生了鞭炮音響車,操作員手持三個遙控器,鞭炮聲層次分明、節奏得當、響度真實,控制得相當專業!
by 施佳傑
會唱的「仙姑」
回訪逝者家屬的路上聽到有人唱「小曲」,尋聲而至,發現一間十平米大小的小屋裡坐了十多位排隊「問診」的居民。「仙姑」看起來50歲上下,邊唱邊詢問、邊唱邊「開方」,據當地人稱來求方的大都是為了驅邪,也有從外地來的親戚來求前程的,每天訪客絡繹不絕。暗中觀察了一會,基本上每一位來訪者用時十分鐘,「仙姑」根據點燃的香來解惑,然後寫符、燒紙以示化解。偶有受了驚嚇的孩子,「仙姑」也會上手帶一帶(類似招魂)。事後詢問了兩位來訪者,說的都還是準確的。「香火錢」放在紅包裡隨意,牆上同時貼有二維碼。
邊唱邊做法的方式和北方有所不同,某某娘娘附身的說法和驅邪的方向則大同小異。遊埠沒有寺院(現有的佛寺是從附近「搬」來的)與宗祠(據聞是沒有特別的氏族士紳、各姓氏發展均衡),而「仙姑」依然活躍在小巷之間。
葬禮,哭喪。by 施佳傑
原標題:《這座錢塘江邊的千年古鎮,煙火依舊 | 錢塘江影像考察創作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