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建立,天下大定,劉邦宴請群臣,席間劉邦問眾臣:「大家都說說,為什麼我劉邦能奪得天下,而項羽就不能?」眾人議論紛紛,說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但劉邦並不滿意。然後說出了下面一段話: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漢初三傑
劉邦的這番話,客觀正確地評價了張良、蕭何、韓信三人。這也是「漢初三傑」之稱的由來。
從一定程度上說,劉邦是靠這三人奪取了天下,三人缺一不可。但是,後來這三人的結局並不同。三傑之一的韓信,還被以謀反的罪名殺害。
那些歷史的是是非非我們說不清,也就不說了。下面我們來說說這三個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歷史典故和成語故事。
關於張良的典故,就有張良刺秦、張良拾鞋、智鬥鴻門、畫箸阻封、下邑奇謀、虛撫韓彭、勸都關中等,另外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約法三章」等,也都與張良有關。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個成語,就是司馬遷專門為張良量身定製的。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關於蕭何的很多典故,多是與韓信聯繫在一起的。家喻戶曉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說明了他慧眼識英才,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又給他身上抹上了汙點。成語「蕭規曹隨」是人們對他能力和才幹的高度認可。
說到韓信,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說出關於他的傳說故事。這位被後人稱為「兵仙」、「戰神」的傳奇人物,早年並不得志,作為「淮陰少年」,他受過「胯下之辱」,過了一段「漂母進飯」的日子,直到他結識蕭何之後,被推薦給劉邦,但又不被重用,失望離開,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登臺拜將,這才有了「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
胯下之辱
拜將之後,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創造了生平無一敗績的神話。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挺出汗中,此一戰術,被列為三十六計之一。他「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攻襲安邑,奪取魏地。在此役中,他巧用「木罌渡軍」,成為後世典範。在井陘之戰中,他敢於「背水為營」,引誘趙軍,「拔幟易幟」渙散趙軍軍心,取得了「背水一戰」的勝利。垓下之戰,他設下「十面埋伏」,將項羽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取得了楚漢之爭的決定性勝利。
背水一戰
功成之後,他也曾用「一飯千金」報答漂母,他也想享受「封侯拜相」的榮耀,他曾被後人贊為「國士無雙」,儘管如此,最終卻因「功高震主」,沒有逃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最後被汙以謀反罪名,死在呂后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