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1M
1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聽起來不是事,但好友心裡很不是滋味。
好友的表姐買了一套學區房,偷偷買的。
為什麼說是偷偷買呢?
因為之前兩年,她的表姐都沒有提起自己的學區房。
好友問起哪個地段、哪個小學,她表姐也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學區房那麼好嗎?孩子學習還不是靠自己的。」
「我是絕對絕對不會去買學區房的。」表姐斬釘截鐵地說,並細細說學區房有多坑人,好的小學有多滅絕人性。
作為一個外人,好友只看到一個深惡痛絕學區房的佛系媽媽。
好友一聽,還真在理。本來去年打算貸款買學區房的,聽著表姐說的,就擱置了。
然而,今年,表姐的小孩到了幼升小的年紀。好友又一次去問,聽說你們附近的小學快報名了?資料準備好了嗎?
表姐脫口而出:我們學區沒有在這裡,是在**小學(市區數一數二的地段)。
我朋友懵了。事實上,表姐前年就已經買好了學區房。
「她明明買了學區房,拼命告訴我別買學區房。無論我是不是買學區房,都不會影響到她的孩子,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這件事本身就不應該問別人。她沒有告訴你實話是她不對,但你問她,也未必正確。」
好友默默了很久。猜不到的人心。
這屆父母競爭壓力已經大成這樣了嘛?需要互相掩埋,讓孩子不輸在自己的起跑線?
02
這件事上,覺得要站在每個人的立場,其實都無法斷言對錯。
而好友最大的期待是,總希望自己能夠在別人身上找到標準答案。
表姐撒謊是錯。
但站在她的角度:她覺得無傷大雅,或是不想告知別人,也沒有絕對的錯。抑或是,她認為表妹不值得讓她說真話。
先天親人,是上天指派的,她沒有資格選擇,但她有資格選擇是不是對你說真話。
站在我朋友的角度上說,當然是受騙了。
但人生又有多少件事值得與人分享,當你的決定需要別人幫你指點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輸了。
我們何必去模仿,又何必去問別人?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道:
一個學校的高考狀元,她的父母告訴記者:我們從來沒有參加過外面的輔導班,晚上也很早睡,從來不熬夜。
後來就被扒出,在當地有名的一家輔導機構上過補習班,而且上了好幾年。
一旦成為家長,很多人就容易成為複雜的動物。
一部分人會故意弱化後天的努力。告訴別人不上輔導班,無非是告訴她們,自己孩子的天資聰穎,又豈是你們等閒之輩可以匹及的。
她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也是通過拼命努力,才有今天的一切。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件事依舊沒有對錯。
錯的是我們總希望從所謂的狀元身上去找方法。
在教育方式上,從來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
03
我們家長太喜歡的,就是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別人。忘記了孩子、忘記了自己,只看到別人,只見到別人的孩子。
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歷。
很多媽媽知道,Grace 有很多興趣班,但一直到現在,我才確定適合孩子的興趣班——永遠是1+X。
1,是基礎課程。比如英語、語文、數學、編程,這些反而讓孩子成就感倍增,且她也一直願意堅持下去。
X,指的是1-2個固定的興趣。目前,我們最能堅持的,就是鋼琴,每天能抽1個小時練琴。
她2-3周歲的時候,我走了太多的彎路。
有人說,學模特好,可以讓孩子有氣質,去舞臺上表演。我買了一學期的課程,但我後來發現,這根本不是孩子喜歡的。別的孩子在臺上走,她卻覺得是一種負擔。她更愛的,是安安靜靜在臺下看別人表演。
看到別人學輪滑,又報了輪滑班,孩子第一節課歡喜,後面斷斷續續也不願意再上。
我們報了很多興趣班,然後呢!
不管你看到別人的朋友圈有多麼光鮮亮麗,永遠要記住,你如何培養孩子,你如何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
04
周邊有朋友問我,要不要買學區房?
我都會誠實告訴她們:我自己買了學區房,但我認為學區房還是要綜合自己家裡的情況。
也就是,其實每一個家庭不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不一樣。
別人是別人,而你是你自己。
據我所知,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就開始著手買房了。中國大部分家長,是認可學區房的。哪怕確實學區房改革撲面而來,但是現階段,每個家長都保持著:盡人事知天命的狀況。
會有人質疑:為什麼不能均衡教育資源。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優質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品,不僅僅是國內,國外也是。國外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獲得良好的教育,花的金錢和費的心力一點都不少。
現階段,每個家長更應該把精力花在:如何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上、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上。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對於別人的任何做法,要保持著學習,但不決斷的思想。
你不是她們,你的孩子也不是她們的孩子。
換言之,她們孩子如何學習,並不足以讓你照搬照抄;
而你學會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好的未來,才是最佳途徑。
許多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試圖在別人身上,找到教育自己孩子的捷徑。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她們長大以後不會變成別人,只會成為自己。
05
孩子長大,父母也要跟著長大。
所有的不成熟,都應該在成長過程中一筆勾銷。
那個偷偷買學區房的表姐沒有錯,那個沒說實話的高考狀元父母也沒有錯,錯在於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是一樣的。
身為父母,我也常常有焦慮感。
培養以及教育孩子從來就是一場自我修行。
而修行自我裡,希望我們始終明白一點:誰都不是你為人父母的領路人,你只有同行者,沒有模仿者。
對於孩子來說,亦如是。
小愚說:
這個故事我去年講述過,前兩天忽然思考的時候,想到了,今天再跟大家分享吧。
午安。
- END -
本文字為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轉載請聯繫後臺,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