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口變差、睡不安穩、腹脹腹痛……
「及時識別寶寶積食並給予消食化積是非常重要的。」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潘明沃告訴記者,小兒在發育過程中,五臟六腑尚未完善,如果日常生活中飲食不當,恣意進食一些生冷、肥膩等食物,都容易損傷其脾胃,脾胃一旦受損,還容易誘發其他疾病,如出現咳嗽、發熱、流鼻涕、咽喉腫痛等疾病。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通訊員 林惠芳
「五看一摸」識別寶寶的積食信號
潘明沃指出,及時發現寶寶積食症狀,可以依靠「五看一摸」:
一看胃口:積食的寶寶早期常表現為胃口變差,什麼東西都不想吃;積食時間較長的寶寶,可能總有飢餓感,但真的給東西他們吃,他們依舊胃口不佳。
二看睡眠:吃和睡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寶寶總是出現睡不安穩、磨牙、趴睡、煩躁等表現,家長也要看看寶寶是否積食了,考慮是否睡前吃得太飽了、是否吃了太多生冷、熱氣的食物?
三看大便:當食糜積滯於胃腸,久而久之化熱,可使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痛,大便秘結不通、幹硬呈球的便秘等症狀,大便味臭。
四看面色:喜食生冷寒涼食物而積食的寶寶,常可表現為面色發青,尤其是鼻梁兩側。當家長看到寶寶鼻翼兩側有「青筋」時,除了要排除鼻炎等過敏性疾病外,也要考慮是否積食。
五看口腔:口腔要看舌苔和聞氣味,積食的寶寶舌苔中間常白且厚,尤其是舌的中間和後面,張口時還可聞到口氣。
六摸手心:手足心熱說明有內熱,如果寶寶沒有發燒,出現手心腳心燙燙的,則有可能是寶寶積食了。
保證適當運動堅持定時定量餵食
如果發現寶寶有積食,家長可以通過運動和飲食調理來應對。
潘明沃介紹,適當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所以,小孩最好能保證每天1-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飲食上最好做到定時、定量,不要飢一頓飽一頓。定量也不是嚴格地每一餐都吃一樣多,當寶寶偶爾食慾稍差、吃得稍微少一些時,也不要強迫餵食,以免加重厭食、積食。食物要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少吃或不吃油炸、膨化的食品,晚上睡前儘量不要吃得太飽。潘明沃提醒家長:「如果寶寶有積食時,不妨給寶寶用太子參、麥芽、谷芽、茯苓、雞內金、淮山、扁豆(兒童健脾扶正湯)煮水給他吃。」
積食因脾胃失調 推拿可健脾胃
潘明沃表示:「食積的主要致病機制是脾胃運化失健,而推拿則是通過穴位的刺激而達到健脾胃的效果,清補脾、清補大腸、揉板門、捏脊,這些方法都能達到很好的健脾胃效果,家長在家操作難度較小。」
清脾經,或清補脾經,在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操作時,家長可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的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將其拇指伸直,用右手拇指指腹自小兒拇指指根至指尖來回推。
大腸經位於食指橈側緣,食指根部至食指尖之間,操作時爸爸媽媽用自己的左手先將小兒左手的五指固定住,暴露出食指橈側緣,以右手拇指或食指,由指根推向指尖,此為清大腸。
板門,又稱「脾胃之門」,位於手掌大魚際之處,以操作者右手大拇指指端或螺紋面接觸板門穴,輕揉該穴位。
捏脊即讓孩子俯臥在床上,露出脊部及腰骶部,先用手掌在脊上輕輕按摩2~3遍,使其肌肉放鬆,氣血流通;然後再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接著用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雙手沿脊柱兩旁,從脊柱下段的尾骨開始,連續向前移動,一直推捏至背部頂端。頸椎部難以進行捏脊的部位可用一手或兩手的拇指指腹進行推擦,以加強刺激,也可以拇指與食指對應用力,捏提項頸後肌肉。
摩腹也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先搓熱手掌,然後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