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寫包稱呼及格式(收藏)

2021-02-07 印氏族人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有的是過七月十三,有的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據傳說,七月初一開鬼門,閻王爺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讓他們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歸人間檢查後代們的善惡情況,在陽間的人們就舉辦一些祭拜活動來款待他們,尤其是中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以此祭拜這些從陰間來的鬼魂。現將我們這地方過七月半燒包的習俗介紹如下:

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寫有先人名號的祖宗牌掛在家中牆上,牌位下邊的桌上擺放金山、銀山、鮮花、香花、麥芽、盤香、蠟燭等擺設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鮮飯食供奉,供奉時需要先淨手作揖上香,供飯完後需要燒化紙錢。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將紙錢分為約一公分厚一疊一疊的然後用封皮封成包。包,分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區別主要是封皮上有無沙衣和路票,沙衣相當於衣物等行李,路票相當於過路的介紹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沒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於死亡未滿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則用於死亡超過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內容:

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煉。仙化成人。生生受度。劫劫長存。隨劫輪轉。與天齊年。永度三途。五苦八難。超凌三界。逍遙上清。

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

寫法介紹如下:  

(白包封面)

(花包封面)

1、封皮內容解釋: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從右到左各列內容(以花包為例,括號內為解釋)為:

  第一列:中元勝會之期虔備冥資成 封(中元節鬼魂勝會之期虔誠準備冥界紙錢並打包成多少封)

  第二列:上奉 (恭敬地奉送給)

  第三列:故 收用(已經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

  第四列:孝 祀(陽世孝人XXXX祭奠)

  第五列:天運 年 月 日叩化(農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

2、各列內容寫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邊「封」字前空白處填上包的封數,一包為1封,一馱是2封,按寫給某先人的包總封數填寫。如果是白包,則「中元勝會之期」處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勝會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為對新亡人需要燒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燒包填寫內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讓燒包的人根據情況填寫。寫七七白包時,空白處一七寫「首七化財之期」,二七寫「二七化財之期」,以此類推,七七寫「畢七化財之期」;燒一周年包,空白處寫「小祥化財之期」,燒二周年包,空白處寫「大祥化財之期」,燒三周年包,空白處寫「除服化財之期」。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寫,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數的,則在「上奉」之前填寫封數。如包是老的寫給小的,則應將「上奉」改為「付與」。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寫「新」字,如果封皮上無「故」字的,則寫「新故」或「新逝」二字。「故」字之後是寫先人的稱呼和姓名,不同關係不同輩分的寫法不同。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寫明先人與送包人的關係(具體見附表);其次是男人稱考,女人稱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輩和小輩的則不可稱考妣,直接寫明關係就行;其三是寫姓名和性別,並且姓和名是分開的,如男先人寫「某公某某」(前一「某」為姓,「公」為性別,後二「某某」為名),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前「某」為夫家之姓,後「某」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們多無學名只有小名,而稱小名又不夠尊重就根據外家之姓稱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別之後把男先人稱老大人把女先人稱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寫給小的,則不分性別只在姓名之後寫「名下」即可。「收用」這裡,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這個不用管。第四列:在「孝」字之後寫送包人自己與收包人的關係(自稱)及姓名,這與第三列一樣是比較複雜,不同關係不同輩分的稱呼是不同的(具體寫法見附表)。第五列:這列的寫法比較簡單,把具體燒包那天的農曆年月日寫清楚就行。補充一點,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處寫上一較明顯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經送包人打上封條,非收包人不得拆開,這個「封」字本來是用印章蓋的,但一般人家都沒有印章就用毛筆或軟筆寫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煩了。

四、燒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將封好的包燒化送給先人。關於燒包也是有規則的,不是隨便就拿去燒。燒包的步驟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寫好的包按兩封為一馱先用細繩捆好以便託運;其次餵馬,就是對承擔託運任務的紙馬進行餵料,即找些糧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馬匹的地方讓其吃飽;第三是供馬夫,就是請趕馬的紙人們吃飯,同時還燒紙錢給他們作趕馬費用;第四是上馱子,就是將已捆好的包抬上馬背,實際是將紙馬夾捆好的兩包中間;第五是畫燒包圈,就是用白灰在準備燒包的地方(一般是門口院內)畫一個有出口的圓圈,直徑約一米,出口對著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燒一把燃香沿燒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間順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燈指引馬隊出發;第七是砌包,就是將需要燒的包在燒包圈內堆放成有一定空間的形狀(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燒焚化。第八是燒包,就是對堆砌好的包用紙錢點燃焚化,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請他們各人來認領自己的錢。在焚化到中途的時候,順便將家裡供奉的那些金山銀山、香花、紙花等供品燒掉,同時在燒包圈外另燒一些散紙錢,邊燒邊念請那些無人侍奉的孤魂野鬼們來領用。

七月半寫包稱謂一覽表


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按次序稱謂: 
父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聞之也。 

家族稱呼大全 家族是以血統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統的幾輩人。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孫:夫妻間的第二 
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姨夫:姨的丈夫 

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嶽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嶽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1、祖輩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2)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3)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 
(5)奶奶:是今天對祖母 
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以後又用以稱母親,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6)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 
(7)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2、曾祖輩

(1)曾祖:即祖父之父。 
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較常見的為「太婆」。3、高祖輩

(1)高祖:即曾祖之父, 古今多稱為高祖父,也有稱為「高祖王父」、「高門」。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父、父親:是對父親 
古今習見的稱呼,還可以稱父親為「公」、「翁」、「尊」、「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 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 
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後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後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 12 )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願等意。 
( 13 )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5、與父親相關的親屬

(1)諸父、諸母:是對父親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統稱。 
(2)世父:對父親的兄弟的稱謂,現在更多的場合是稱「伯父」、「叔父」或簡稱「伯」、「叔」。古人偶爾將幾個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別稱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對父親的兄弟的妻室的稱呼。 
(4)從父:對父親的叔伯兄弟可統稱「從父」,又可分別稱為「從伯」、「從叔」。 
(5)姑:對父親的姊妹可稱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稱為「諸姑」、「姑姊」、「姑妹」,對已婚者一般都稱為「姑母」、「姑媽」,與今不同的是偶爾也稱「姑娘」。 
(6)姑父:對姑母的丈夫,既可稱為「姑父」、「姑丈」,又可以稱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對姑母的子的稱謂。 
(8)表姊妹:對姑母的女的稱謂。 

6、與母親相關的親屬 (1)外祖父:對母親的父親,稱其為「外祖父」(與今同),又可稱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爺」等。 
(2)外祖母:對母親的母親,稱為「外祖母」、「外婆」(與今同),又稱為「姥姥」、「老老」等。 
(3)舅:對母親的兄弟,古今均稱「舅」,在不同場合,可加上一些修飾或補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對舅父之妻的稱謂。 
(5)姨母:對母親姊妹的稱呼,先秦時稱為「從母」,秦漢以來則稱為「姨母」,或稱為「姨娘」、「姨婆」、「姨媽」等。 
(6)姨父:對姨母之夫稱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稱「表兄弟」、「表姊妹」。(無論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還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稱,古人統稱為「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對成年男子的美稱,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關稱謂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還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漢子」等稱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對妻的最主要的稱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種附加成分,還有「賢妻」、「良妻」、「仁妻」、「令妻」、「嬌妻」等。除此,還可用「婦」、「室」、「君」、「夫人」、「娘子」、「渾家」、「內」、「老婆」、「婆娘」、「太太」等來稱呼。 

9、與丈夫相關親屬 (1)公:也稱公公,對丈夫之父,古稱為「舅」,也稱為「公」、「公公」。這些稱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稱婆婆,對丈夫之母,古稱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嚴姑」、「慈姑」、「阿姑」等。後又稱「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對丈夫父母的合稱。近者稱「公婆」。此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稱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對丈夫的兄弟的稱謂,與近代所稱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稱謂。 

10、與妻子相關親屬 (1)嶽丈:是對於妻子之父的稱呼,古代還有「泰山」、「冰翁」外舅」「外父」、「妻父」等代稱。 
(2)嶽母:對妻子之母的稱謂,或稱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來對妻子之母的稱呼。 
(4)舅舅:對妻子兄弟的稱呼,或稱為「舅」、「舅爺」、「舅子」等,還稱為「內兄」、「內弟」、「妻兄」、「妻弟」等。 
(5)姨:對妻子的姊妹的稱呼,或稱「大姨」、「小姨」,也稱為「妻妹」、「內妹」。 

11、兄弟及與其相關親屬 (1)兄:又稱為「昆」。今天則可用「哥」來稱呼兄長。有兄弟數人的情況下,稱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數字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這些排行常用語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廣泛的稱呼,可以稱父、稱兄、稱弟、稱子。

(2)嫂:對兄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嫂嫂」。 
(3)弟:是對與兄相對者的稱呼。 
(4)弟媳:對弟的妻子的稱謂,或稱「弟妹」。 
(5)侄:對兄弟的子女最常見的稱呼,也可直接稱之為「兄子」、「兄女」,或稱為「從子」、「從女」、「猶子」、「猶女」。 

12、姊妹及與其相關親屬

(1)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2)姊夫、妹夫:對姊妹的丈夫的稱呼,也可稱為「姊婿」、「妹婿」。 
(3)甥:對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稱呼,還稱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與其相關親屬

(1)子:在古代是一個使用範圍較廣的稱呼,秦漢以後主要用作兒子之稱。自己之子可稱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別人之子又可稱為「令子」、「良子」、「不凡子」、「賢子」等。除此,還可用「男」、「子息」、「賤息」、「兒子」、「兒郎」、「兒男」等來稱呼子。若有幾個兒子則有「長子」、「次男」、「幼子」等稱呼。 
(2)女:對女兒的主要稱呼。對別人的女兒往往稱為「愛」或「嬡」,也稱為「令嬡」、「閨嬡」。 
(3)義子、義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養的子女,又稱「養子」、「養女」、「假子」。同時還有一個常見的代稱「螟蛉」。 
(4)媳婦:對兒子之妻的稱呼。最初只稱為「婦」,後因兒子又稱為「息」,所以子之妻又稱為「息婦」,或寫作「媳婦」。 
(5)婿:對女兒丈夫的稱呼,或稱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兒之夫還可以被稱為「女夫」、「半子」、「東床」「令坦」。女婿到了嶽丈家,除了嶽父、嶽母可以稱「賢婿」之類,嶽家一般人都尊稱其為「姑爺」、「姑老爺」。 
(6)孫:對兒子的子女的稱呼,或稱「孫息」、「孫枝」。「孫」又分為「孫兒」、「孫女」,「孫女」又稱為「女孫」。 
(7)外孫:對女兒的子女的稱呼。女姓還可稱為「外孫女」。

相關焦點

  • 【中元節】七月半寫包的格式及稱呼,寫包不求人快收藏!
    據說七月半燒紙的錢包,一定要寫好姓氏堂名和姓氏的第幾氏,這樣陰差才能把你燒的錢包送達你要送到的人,否則白燒了。         幾氏怎麼算?首先你要知道你家族中的一個姓氏再推就行,比如:小編是「選」字輩,父親是「國」字輩 是劉氏三十六氏,爺爺是「定」字輩 是劉氏三十五氏,曾祖也叫太太是「才」字輩 是劉氏三十四氏。
  • 七月半,威信人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明天要用到了!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
  • 七月半將近,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太全了!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白包封面)
  • 七月半將近,鎮雄人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大全!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
  • 七月半,威信人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明天要用到了!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
  • 七月半,寫包(袱子)格式及稱呼!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現將其體寫法介紹如下:  (白包封面)
  • 七月半燒紙封包怎麼寫 有什麼格式和講究
    七月半就是我們俗稱的中元節,因為這天是關於祭祀的節日,所以在這天每戶人家都要祭祀祖先的,所以燒紙這件事情也是必須的,那麼燒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寫燒紙封包是有著講究的
  • 七月半寫包燒包習俗
    包,分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區別主要是封皮上有無沙衣和路票,沙衣相當於衣物等行李,路票相當於過路的介紹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沒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白包用於死亡未滿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則用於死亡超過三年的先人。     附:封皮路票文字內容:     元始符命。時刻昇遷。北都寒池。部衛形魂。制魔保舉。度品南宮。死魂受煉。仙化成人。
  •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
  • 【人文牛場】七月半的傳統習俗[文中附有寫包稱謂表]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是過七月十三。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從祖宗牌可以大體看出家族的繁衍歷程,同時這份捲軸也是「寫包」的重要依據。平常時候不允許展開祖宗牌捲軸,只有在一年中農曆七月初至七月半,該捲軸能夠展開懸掛於神龕下方。自祖宗牌懸掛之日起至七月半結束止,需要日日誠心供奉先靈。供桌擺放在神龕正下方。供奉日子裡,香案兩側點起一對蠟燭,中間燃燒三炷香。
  • 七月半知識知多少?寫包、燒包全過程在這裡!分享收藏備用!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 七月半快到了,你會寫包嗎?
    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
  • 響灘人教你七月半包袱子附:書寫格式!
    民間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都要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五,少數是過七月十四。
  • 中元節(七月半)寫「包」攻略,一看就懂
    中元節,南雄人又稱「七月半」南雄人都有習俗,要寫「包」,但每年都不知道規則是什麼,今天小編用了一個天的時間深入研究
  • 七月半快到了,你會寫包嗎?
    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
  •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
    說百姓故事   聽百姓聲音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
  • 中元節(七月半)寫「包」攻略,一看就懂(史上最全)
    中元節,南雄人又稱「七月半」南雄人都有習俗,要寫「包」,但每年都不知道規則是什麼,今天小編用了一個天的時間深入研究,匯成「中元節史上最全寫包攻略
  • 七月半到了,你會寫包嗎?(民間傳統寫法)
    每年的七月半都是民間傳統的盂蘭盆節,也是俗稱的中元節、鬼節,為三大鬼節之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
  • 中元節習俗,燒包 附:書寫格式及稱呼大全!
    農曆七月半俗稱中元節,也叫鬼節,是民間一個比較隆重的節日。中元節本來是七月十五,但我們這裡多數是過七月十三,少數是過七月十四。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戶戶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準備給老人燒包。三、寫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關欄目內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這雖是一項簡單工作,但由於學校裡沒這科目,就使許多人不懂而經常弄錯。寫包時,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
  • 七月半「包袱」怎麼寫亡人才能夠受用?(最全知識)
    寫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豎排,寫給祖人的格式,依次寫"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祖考  公      老大人收"、"孫    曾孫  玄孫  祀";如果死者的兒子活著,寫包袱時稱呼、落款以兒子為主。即:依次寫"中元化袱  包"、"上奉"、"故考  公      老大人收"、"男  率孫    曾孫  玄孫  祀"。包袱的背面寫上"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