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旅行能讓學生體會和平的尊嚴,感知勞動的喜悅,感受大自然的威脅與溫暖,這些都是修學旅行的終極目標。」
文/王海藍
《環球》雜誌記者 馬瓊
日本的夏令營主要有兩種:一種由日本民間教育機構舉辦,與中國的教育培訓機構或旅行機構舉辦的夏令營,在性質上比較類似,且在活動形式與內容上也大同小異;另一種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在政策法令中為中小學規定的「特別活動」,即「修學旅行」,是極具日本特色的夏令營。
暑假的選擇
中小學生暑期生活應該健康、快樂、充實,這是日本社會和公眾的共識。在日本,除了初高中畢業班學生可能會因為升學壓力參加補習班外,大部分中小學生不會利用暑假補習功課。
日本中小學生的暑假一般從7月中下旬開始,8月底結束。假期通常被用來做一些平時沒有時間做、個人感興趣的事,以培養創造力、動手能力及社交能力。
因此,雖說是暑假,但初高中一、二年級學生還會繼續參加學校的「部活動」,即社團活動,主要項目有足球、棒球、劍道、遊泳、樂器、書道等。而且這類社團活動很能磨鍊學生的意志——學生不管參加何種社團活動,一般都要在早晨7點半準時到校訓練。
在發展興趣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小學生一項特殊的暑假作業——自由研究。自由研究是一道開放型的命題,需要孩子們在假期找到一項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調查、研究等,將自己總結的圖片、文字內容等整理在一起,最終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提交給老師,並在班級裡跟其他同學分享介紹。
同時,日本的企業在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提高課本外技能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企業對於學生的參觀活動非常重視,為中小學生舉辦暑假活動已成為一種常態。其相關的接待與服務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體系,而且一般不收取任何費用。
此外,還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戶外夏令營、海外交流旅行等活動。有些學生出於個人興趣和愛好,甚至會通過暑假的學習活動來獲得某種國家技能資格。
童年「必修課程」
日本政策明文規定的「修學旅行」,是最普遍也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暑期選擇。
據《三省堂 大辭林》的釋義,「修學旅行」是指以促進學生身心發育與充實學校生活為目的,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以學年或班級為單位進行旅行。
修學旅行是日本的重要教育文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已成為日本中小學生的「必修課」。
修學旅行一般是針對小學、初中與高中各階段的畢業班或下年度畢業的班級而實施的。作為學校外的一種學習,修學旅行的主要內容包括集體住宿、營地活動。學生們在天地山海之間的「移動教室」「自然教室」「山間教室」「臨海教室」裡,觀山、聽海,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還有一種修學旅行是沒有住宿的,像遠足、社會見學、職業體驗等,但也是在校外進行的活動,多以小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距學校約一兩個小時行程的場所進行活動。
根據日本修學旅行協會發布的《教育旅行年報數據表2017》,在修學旅行的內容方面,注重歷史文化學習的約佔33.3%,比重最大;其次是有關「世界和平」的學習(19.4%);再次是「體育運動的體驗」(14.7%)。
在旅行地的選擇方面,第一位是衝繩縣,第二位是東京都,第三位是京都府,然後是大阪府、千葉縣等。排名前七位的旅行地在近3年沒有變化,主要原因在於,衝繩是世界和平、海洋運動體驗等學習主題的首選之地;東京側重於首都文化的考察學習;京都、奈良側重於古寺、神社等歷史古蹟的考察與學習;大阪、千葉有受學生歡迎的主題公園;北海道具有大自然體驗方面的豐富素材等。
日本文部省十分注重修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為確保學生安全,文部省對開展修學旅行前前後後的每個環節都有細緻而嚴格的規定。
舉辦修學旅行前,要在前年度進行策劃,要成立由校長、教務長、年級主任、班主任等組成的修學旅行計劃委員會,選定目的地之前要前去考察與交涉,讓學校保健所人員調查修學旅行住宿地的食品與環境衛生等。
出發前一兩個月,學校會給學生分發修學旅行申請書,徵得家長同意,學校拿到家長的籤字回執後才能將該學生列入參加修學旅行的名單裡。
出發前,學校的保健醫生要對參加修學旅行的學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體內細菌檢查,然後由校醫、食堂營養師與班主任共同決定學生能否參加旅行。
出行時,以年級或班級為單位,規定每15~30名學生就要配備一名帶隊教師,團隊中還必須有校醫和營養師,甚至校長也跟著出行。出行中如遇安全問題,要緊急應對與解決。出行結束後,還要對已解決的種種事情進行善後處理。
日本修學旅行研究協會此前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作為旅途中確保學生安全的對策,多數學校會利用手機、GPS定位功能等;途中發生事故時有約85%的學校具備緊急聯絡機制,還會通過預先計劃避難場所、分發避難地圖、與旅館或旅行社協作的方式確保學生安全。
在旅行費用方面,雖然日本的中小學屬於義務教育,但目前日本的修學旅行是學生自費的。比如,初中生兩晚三天的旅行大概需要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000元),高中生則需要10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000元)。
日本各地市教委在相關文件中規定,修學旅行的費用要限定在學生家長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如今,日本各中小學也在舉辦一些活動來籌集修學旅行公攤部分的費用,但他們更希望能夠獲得國家經費的支持。
不過,對於日本的普通家庭來說,修學旅行的費用即使再貴,一般的家長也會支持孩子參加。因為修學旅行是學校之外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在學生時代的美好記憶。日本人很少有人會說自己「沒有參加過修學旅行」。
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對於很多初次參加修學旅行的學生的家長來說,他們起初都會有種種擔心,但事後都發現是自己「多心」了——孩子們自己整理與拖帶行李,跟小朋友商量行事,接觸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常有的事情與事物。旅行結束後回到家,還會很開心地跟大人講述自己的見聞,他們自己認為修學旅行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
修學旅行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將學生置身於跟平時不一樣的環境,使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豐富多彩,讓學生增長見識,在熟悉自然和體驗歷史文化的同時,通過處理和解決集體活動、自身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自我生存或生活的能力,同時培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包括公共道德建設、集體合作觀念等。
日本文部省在修學旅行的基本內容與目標設定上凸顯了其教育性的特質。日本全國修學旅行協會理事長巖瀨正司此前指出,教育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永遠的事情,日本修學旅行的主題就是在闡釋教育的意義,修學旅行也是一種與教育相關的課程,是課程在學校之外的延伸。
正如巖瀨正司所說,修學旅行能讓學生體會和平的尊嚴,感知勞動的喜悅,感受大自然的威脅與溫暖,這些都是修學旅行的終極目標。
(王海藍系日本華文文學筆會理事、櫻美林大學孔子學院漢語講師)
來源:2019年5月29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1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