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遊歷俄美
達爾文環球考察
都從遊學當中獲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
如果連世界都沒有觀過
哪兒來的世界觀呢?
——未來家長社
遊學是世界各民族最為傳統的一種教育學習方式,倍受推崇和青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孔子就曾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開闊眼界,增進學識,後世更是將其作為遊學典範。從孔子率弟子遊學,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教育古訓,不難看出,中國歷來重視遊學對人格養成和知識吸納的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中國海外遊學平均每年超過20%的增長率。2016年,中國海外遊學達65萬人次。2017年到了86萬人。2018年還沒完,就達到了105萬人次。
而今,研學旅行頻繁出現在國家的政策當中,作為推動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手段,研學旅行已然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大熱點,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溯源研學旅行歷史,做的最早的是日本,有成熟的經驗,我們不妨借鑑效仿。
遊學在日本被稱為「修學旅行」。
1882年,栃木縣第一中學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在東京上野舉辦的「第二屆實業博覽會」,開啟了日本修學之旅。
1886 年,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現筑波大學)的「長途遠足」更創造了長達11 天的修學旅行記錄。
二戰後修學旅行逐漸風靡起來,1946年,日本文部省將修學旅行正式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並多次下文,指導全國中小學校的修學旅行。
修學旅行是日本學校最具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構成了每個人終生難忘的青春記憶,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修學旅行作為日本中小學校教育的一環,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學校教學計劃。
作為日本學校特別活動中一項重要環節的修學旅行,承擔著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即通過旅遊、集體住宿的修學旅行,讓學生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拓寬視野,親近大自然與傳統文化,同時積累有關集體生活、公眾道德相關的體驗與思考。
體驗自然、感受歷史、了解社會是日本修學旅行的三大目標。
為了確保實效,修學旅行一般安排在學期中進行,以避開公共假期等旅遊高峰。日本積累百餘年修學經驗,開發出了大量適合學生旅遊的產品,為修學旅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日本結合不同的學情規定了修學的時長,小學一般為2 天,初中3~4 天,高中生時間更長。其次,旅行不能在學校周邊,而要前往一定距離的異地;小學可以近些,1~2 小時車程;中學則遠一些,常需數小時車程。
小學就近在附近的觀光旅遊地。以體驗鄉土文化、感受自然為主,關東以南地區多在日光、那須、信州等地;關東以北一般會在東京和神奈川等地舉行;關西地區則多去京都、奈良、大阪等地。小學研學目的是親近大自然,增強團隊精神,鍛鍊學生人格。
初中去較遠的陌生地旅行,例如:東北等外地的去首都圈,首都圈的則去外地。參觀地點包括國會議事堂、日本銀行總部、東京證券交易所等代表性景點,也有自然體驗、農村生活感受等。初中主要是體驗學習,實踐課本知識,提高認識能力。
高中以傳統文化、職場體驗為主,傾向於感受日本傳統文化或了解戰爭悲慘歷史,實施珍愛和平教育,旅行地點常選衝繩、廣島、長崎等地。也有職場體驗,去電視臺、報社、政府機構、大型企業等,目的是讓學生熟悉畢業後可能去的場所。高中主要以體驗社會角色為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會讓更多的家庭有條件送孩子去遊學。對於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遊學可以增長見聞,擴展心胸,學到不少在書本中公無法獲得的知識,這些才是遊學的終極教育意義。
【獲獎名單公布】
歷時7天的投票
2018年11月7日發起的
【研學產品體驗課程免費送】活動
終於等來了3個幸運兒
他們分別是:
廖 翠~615921
國芳
祺媽媽
請速來聯繫我們的客服小哥哥,把你的免費課程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