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七月二十四日電 題:兩岸專家暢想:臺北上海同興「捷運文化」
作者 許曉青 王子夔
「希望在夏天,臺北『捷運』(軌道交通)能為每一位乘客送上『養樂多』,那麼在上海或許送上的是酸梅湯……」,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許志堅近日在此間生動地暢想臺北與上海「捷運」事業的美好藍圖,並期待兩座城市「牽手」上演別有韻味的「捷運雙城記」。
剛剛在上海閉幕的「二〇〇七年上海——臺北城市發展與軌道交通開發論壇」上,與會的滬臺兩地八十餘位專家紛紛提出各自的奇思妙想。
「捷運」:上海、臺北的「起搏器」
上海與臺北,兩座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經驗累計相加可達近半個世紀,這使得上海和臺北有著很多共同語言。
談及兩座城市所擁有的、宏偉的軌道交通遠景規劃,專家不約而同地認為:軌道交通已逐步成為上海與臺北的「起搏器」。
上海市規劃局副局長劉海生介紹,為迎接上海世博會,在中期規劃中,上海將建成包括總長五百一十公裡的十三條線路、九個大型換乘樞紐及三十七個換乘站的軌道交通網絡。在不久的將來,上海已有的軌道交通「大動脈」有望繼續向東西兩頭延伸,連接浦東機場與虹橋機場兩大樞紐。
與之相對比的是,臺北市在其「第三期捷運建設規劃」中預計,到二○三一年,發展成全長二百七十公裡的軌道交通網。臺灣「高鐵工程局」鍾維力組長介紹,臺北從早期的「六條線路同時開建」,到後來挺過了交通瓶頸期,而今則進入了「線路—地面—樞紐」綜合發展階段,一路走來的經歷與上海正處在的發展點有很多相似處。而上海專家則認為,相關的「臺北經驗」無疑對「上海方案」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捷運文化」助雙城傳統復興
傳統復古的「捷運站」設計、體貼入微的運營時刻表,乃至軌道交通電子「悠遊卡」等,細微之處體現出的「捷運文化」,讓滬臺兩地專家感覺「心有靈犀」。
上海城市規劃專業委員會夏麗卿會長談及上海地鐵「以人為本」、「融入生活」的探索理念;而臺北的許志堅局長則追溯了臺北「捷運文化」復興城市風貌的歷程。許志堅認為,臺北星星點點的「捷運站」是真正融入民眾生活的公共藝術空間。
談及這一臺北的「城市風景線」,鍾維力舉例當年建造「捷運」淡水線的設計理念。他說,淡水線多個站點的屋頂、廊柱均復原了中式傳統,並在淡水站終點啟用現代建築材料表現「紅毛城」的意象,這至今仍是臺北「捷運」最成功的風貌營建個案之一。
與「臺北經驗」相契合,上海專家則感慨於上海正在大興軌道交通建設之時,也面臨歷史風貌區保護、再造的挑戰。據介紹,上海已在多條地鐵併線、並站施工中,切實保護了沿途的「文物建築」,在衡山路、淮海路街區,原來上海灘霞飛路的老洋房風景線,不會因「捷運」的擴張而消逝,相反將被賦於「修舊如舊還其真」的新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