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鼻煙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精巧可愛的小玩意,任誰見了都是人見人愛。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鼻煙的容器。
說鼻煙壺還得先從鼻煙說起,鼻煙是一種用質量上乘的菸葉和各種香料、藥材等磨成粉末製成的,是用鼻子直接吸食的一種粉末。最早是由西方侵略者,說好聽點是西方探險者從印第安人那裡發現,然後傳遍歐洲,再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時間上大概是明末清初。
在明代的時候,進口的鼻煙價格一度等同於白銀,起初不被明代上層人士所接受,還一度被當時朝廷禁止。明崇禎十二年曾下詔:「犯者論死」,到了崇禎十五年又被解禁,具體什麼原因解禁已無從查起,有人猜測是因為有人將鼻煙進貢到了宮裡,皇帝也愛上了。
鼻煙真正開始在我國流行,是在清雍正時期,連雍正爺都是它的忠實粉絲。不管是在歐洲還是在我國清代,起初吸鼻煙都是貴族階層,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清代的文人士大夫門認為,鼻煙有提腦醒神、祛穢避疫、鎮頭疼、通鼻竅、明目、退熱、緩解鼻炎等作用,有時是被當作藥材來使用的。
進口的鼻煙口味比較複雜,能品出堅果味、泥土味、皮革味、酒香味、茶香味、果香味等,是複合型的味道,倒是與今天的古巴雪茄能品出的味道差不多,又與香水的基調、前調、中調和後調的味道分時類似,挺有意思的。估計不是此中高手恐怕也品不出個所以然來。
之後鼻煙逐漸本土化,在清代鼻煙大概分為五個類型:「酸、羶、豆、糊、甜五種,」;和十個等級:「萬高馨露、萬馨露、萬鮮露、萬蕊露、高萬花露、萬花露、御製露、茉莉露、雙花燻、坯子。」往裡頭加的東西也越發的多種多樣了。
起初裝鼻煙的容器,就是各種小盒子或者小藥瓶,具體是清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專門叫做鼻煙壺的這種小瓶子已無從考證,只知道鼻煙壺是從清代才開始有的。
鼻煙壺出現之後發展迅速,出現了各種材質製作的,有玉制的、象牙的、珊瑚的、琉璃的、瑪瑙的、景泰藍的、陶瓷的、翡翠的等,各種各樣的材質。
名貴的材質再加上高超的製作工藝,儼然成了一件件小巧玲瓏、精緻可人的藝術品。受到了現代藏家的喜愛,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專項收藏鼻煙壺的藏家,尤其是當時清宮造辦處製作的鼻煙壺,更是千金難求。鼻煙壺的製造一直延續到現代,也誕生了很多製作鼻煙壺的大師,比如說京派的劉守本大師等。
鼻煙的出現,形成了由鼻煙帶動的鼻煙壺文化,是受到當時貴族階層和文人士大夫追捧的、代表身份地位的小玩意。關鍵是能隨身攜帶,又可以把玩,還可以隨時拿出來吸上那麼一兩口。
文人聚會的時候,掏出盛滿鼻煙的精緻鼻煙壺,拿瓶蓋自帶的小勺子挖出那麼一點,一隻手捏住大拇指那麼輕輕攥起,往虎口那麼一抖落,隨後鼻子湊上去滋溜一口氣吸乾淨。講究一個快、準、猛,整個動作行雲流水特有範,要是能跟上一個大噴嚏,準保引起滿堂喝彩。
總結:鼻煙壺的出現是在清代,是由盛放鼻煙的容器演變而來,它的製作一直從清代延續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