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鼻煙盒,為何到了中國變成了鼻煙壺?

2020-12-25 野談歷史

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菸草及其製品變得普遍,菸具也隨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與早期最為明顯的不同就在於,人們除了關注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菸具的裝飾性也被重視起來。與此同時,菸具的等級也更加分明。材質也由骨、木、巖石逐步發展為金屬、玉、陶瓷,工藝上也出現了鑲嵌金銀、景泰藍、脫胎漆器等複雜工藝。種類方面,除了單一的吸用工具,與其配套的煙盒、煙罐、打火用具等等也大量出現,種類繁多。除了實用功能,還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些精美的鼻煙壺。

一、精美的西方鼻煙盒

在中國,菸具的發展與繁榮都很迅速,作為有條件最先能接觸到新生事物的上層階級對菸具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要說明中國上層社會菸具的發展狀況,鼻煙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菸具。

鼻煙在十七世紀的西方是一種高等消費品,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裝在大小不同的各種玻璃瓶裡,口蓋密封后,配套置於匣內,再用木箱包裝,由海船運入我國。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清宮留下的十九世紀進口的整裝匣煙。

隨著西方鼻煙的傳入,盛鼻煙的器具也傳入我國。據傳世的西方盛鼻煙器具及文獻記載可知,歐洲盛鼻煙的器具是以各色小長方盒為主,故名鼻煙盒。根據現有存世的寶藏「花紋鼻煙盒」可見當時製作工藝的精美,這個鼻煙盒是由19世紀的日內瓦金匠使用黃金雕琢而成,黑白雙色琺瑯的卷草紋構成中西亞細密畫的風格。

花紋鼻煙盒

二、從鼻煙盒到鼻煙壺

由於鼻煙盒的精美,非常適合作為皇室禮物,常常出現在國王的「禮品清單」中,用于贈送外國大使、近臣等。例如這款中國風格鼻煙盒,於1880年製作於法國巴黎,上面雕琢了絲瓜等精美的圖案,「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中國風格鼻煙盒

鼻煙盒傳入中國後,在其傳入廣州之後,當地工匠即開始仿製。儘管至乾隆中期廣州仍製造並進貢各色鼻煙盒,但該器受其本身功能所限,一直未能在宮廷和市庶中間推廣。

關於使用鼻煙盒的情形,《紅樓夢》第五十二回有所描寫,曹雪芹在書中指出了鼻煙盒打開後容易走氣的缺陷。煙盒的另一個不足之處是不宜隨身攜帶,這對嗜煙者來說,是一件非同小可的憾事。大概正是由於這兩個缺點,使它未能在宮廷內外普及開來,也正是這個原因推動了內廷對鼻煙盒的改造和創新,根據他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和實際需要創造了鼻煙壺,從而取代了來自歐洲的或廣州仿造的鼻煙盒。

三、鼻煙壺在中國的流行

鼻煙壺在中國出現而後發展流行源於傳教士進貢給皇家的鼻煙壺。鼻煙壺在明代開始出現,而在清代開始盛行,皇家和王公大臣以及士大夫階級對鼻煙壺非常喜愛。

據記載,清朝時皇帝賞賜給大臣以示隆恩的物品主要有象牙製品、犀角、西洋鍾和鼻煙壺。鼻煙壺作為一種皇上賞賜時常常想到的物件,足可見皇帝對於鼻煙壺的偏愛。這就使鼻煙壺的定位很高端,消費群體也是社會階層的高端階級,在當時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所謂上行下效,由於皇帝的偏愛,王公大臣和士大夫階層便也都趨之若鶩,整個上層階級都將與聖上同好當作時尚,吸用鼻煙的風氣很快就在朝野流行起來。有權利階級的積極支持,相關鼻煙壺的手工製造業便應運而生並快速發展起來。皇家內務府也設立了造辦處,將各地能工巧匠聚集起來,製作更加迎合皇家品味的鼻煙壺。連同民間製作鼻煙壺的作坊也有很多都工藝精良,精品疊出。

物質的豐富帶動了文化的繁榮。縱觀歷史上鼻煙壺的發展,其製作風格不斷趨於追求完美,包括材質的貴重化,圖案裝飾的精美化和工藝的創新化。

清朝自乾隆幵始逐步國運昌隆,人民生活富足安泰,這時期的審美風格也日漸奢華。鼻煙壺的作用已不再局限在實用性上,更多的是被人們當作財富和藝術品位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徵,並將鼻煙壺別稱為「富祿之玉桶」。士大夫和官場上的人們以擁有精美華貴和工藝複雜的鼻煙壺來相互攀比鬥富。鼻煙壺真正成為當時一種文化的載體。

從這時候起,鼻煙壺就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原始的實用盛器,而是游離出它的基本功能,成為了中國藝術史上的瑰寶奇葩。

四、鼻煙壺製作工藝日趨複雜精美

鼻煙壺雖小,往往僅有方寸之間,但其製作工藝卻不簡單。一件鼻煙壺,往往要將詩詞、書法、繪畫、雕刻、鑲嵌等等技巧進行匯聚並完美融合,才能呈現給鑑賞者和收藏者一種美的感受。同時,這樣高超的技巧和藝術,也要求人們能夠懂得鑑賞,這就無形當中推動了人們對審美的多方追求,豐富了整個社會的美學內涵,更有意義的是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對相關文化藝術發展與創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孔雀石鼻煙壺,清

鼻煙盒鼻煙壺並非中國本土產物,但是在傳入中國後卻很快適應了中國的文化土壤並迅速發展流行起來。最初的鼻煙壺大多是進口的玻璃質鼻煙壺,《香祖筆記》中有相關的記載:「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

但是舶來品有限,遠遠無法滿足百姓對鼻煙壺的需求,中國的能工巧匠便發揮自身創造力,用各種材料來製作鼻煙壺,如寶玉石、象牙、金屬、瓷等等,不再局限於玻璃。製作工藝也日趨複雜精美,集雕刻、鑲嵌、書畫、詩詞於一身,集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其中,土耳其煙壺是一種具有顯著伊斯蘭風格的菸具。伊斯蘭教義不提倡有濃烈氣味的食物,所以清淡舒適的煙氣在伊斯蘭世界比較流行。這種菸具用來吸用香料煙,開始是將煙灑在火堆上,用煙罩罩住,人們一人一管,環繞煙罩而坐邊交談邊吸菸。後來發展為煙壺,煙壺有多管煙壺和單管煙壺兩種。這兩種煙壺也區分出身份的不同。多管煙壺被平民百姓所喜愛,可以享受一起吸菸和交流的樂趣;單管煙壺流行於達官貴人中,他們更注重自己的身份。自然地,單管煙壺要比多管煙壺製作精美,裝飾華麗。中國有很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這種菸具在這些各民族當中顯有流行。

相關焦點

  • 鼻煙盒——18世紀歐洲菸民的掌中珍寶
    15世紀末期,傳教士羅曼·佩恩(Ramon Pane)跟隨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1497年,他看到當地祭司通過管子將一種粉末吸到鼻子裡。這就是最早發現的鼻煙,並將其帶回了歐洲。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隨之鼻煙立即成為了西班牙和法國的時尚物品,鼻煙在質地、氣味、嗅聞時的姿態以及與之匹配的儲藏煙盒,都顯得頗有腔調,因而快速俘獲一眾素來挑剔的西方貴族雅士。法國作家狄德羅在小說《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直接將「奴僕、鐘錶和鼻煙盒」定義為社會身份的象徵之物。
  • 鼻煙壺的起源:小中見大,別有洞天,它是如何在中國流行開來的?
    鼻煙經由歐洲人傳入中國的時間,約是十七世紀後期。西方的鼻煙盒,是用來盛裝鼻煙的精緻容器,形形色色,巧奪天工,傳入中國後,則發展成為鼻煙壺。航海家哥倫布將鼻煙自美洲帶回歐洲後,甚為流行,而鼻煙盒不但成為歐洲人存放鼻煙的容器,更是身份、財富的象徵。
  • 漫談鼻煙文化,老古鼻煙可能復興嗎?
    在歐洲傳播到了十七世紀,除了藥用功能外,吸聞鼻煙成為高尚的社交活動。法王路易十四時,形成一股時尚風潮,席捲整個歐洲。曾為歐洲上流時尚十七世紀後半葉,西方鼻煙潮流進入中國,鼻煙及裝飾華麗的鼻煙盒作為外交禮品,藉由歐洲傳教士、使節及商賈進入清宮,受到清代皇帝喜愛,上行下效,風行朝野。
  • 鼻煙壺作為「舶來品」,為何能在中國得到發展?並盛行幾百年
    鼻煙壺,顧名思義是用來裝鼻煙的,然而鼻煙壺自從跟中國接觸以後,它成了藝術品,在世界上中國甚至獲得了「煙壺之鄉」的美譽。清代纏絲瑪瑙鼻煙壺清代青花釉裡紅鼻煙壺興起鼻煙壺於明末清初傳入中國,原本是西方裝鼻煙的盒子,早期應該叫鼻煙盒。
  • 中國內畫鼻煙壺趕快申遺,別再讓印度搶先
    鼻煙壺是集中中國繪畫、書法、雕刻鑲嵌及玉石、瓷器、料器、琺瑯、金屬等工藝於一體的綜合工藝品,內畫鼻煙壺是鼻煙壺發展末期形成的一個特殊門類,約起源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內畫鼻煙壺創造風格與手法的不同,又形成了「京」、「冀」、「魯」、「粵」四大流派。
  • 鼻煙的來歷以及鼻煙壺的來歷
    清代瑪瑙鼻煙壺說起鼻煙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精巧可愛的小玩意,任誰見了都是人見人愛。鼻煙壺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鼻煙的容器。說鼻煙壺還得先從鼻煙說起,鼻煙是一種用質量上乘的菸葉和各種香料、藥材等磨成粉末製成的,是用鼻子直接吸食的一種粉末。最早是由西方侵略者,說好聽點是西方探險者從印第安人那裡發現,然後傳遍歐洲,再經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時間上大概是明末清初。
  • 小小鼻煙壺,用舶來物品回饋世界,這就是中國之美
    鼻煙這種代表著安逸生活狀態的習俗,也迅速轉移到了驕橫安逸的滿族八旗子弟身上。最初由西方傳教士舶來的鼻煙,均是用鼻煙盒盛放,攜帶極其不便。鼻煙作為一種西方國家的社會時尚,在風靡一百多年後,還是用普通的盒子攜帶鼻煙。但是到了中國就不一樣了,明末時期天下動蕩,自然誰也顧不上鼻煙這個東西,畢竟這是象徵盛世安逸的享受物品。
  • 男子在鼻煙壺內畫鄧布利多,網友:霍格沃茨為你發錄取通知...
    近日,河北衡水的宋雲飛在鼻煙壺內畫鄧布利多的視頻走紅網絡。宋雲飛是一名冀派內畫青年藝術家,已從事內畫藝術二十幾年,內畫藝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清朝流傳至今已200多年。宋雲飛表示,將身體力行做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
  • 清朝時期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愛不釋手的藝術品「鼻煙壺」
    相信很多朋友現在都有抽菸的習慣,甚至還聽到過「抽根煙,解心寬」的術語,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些和「煙」相關的,但我這裡的「煙」指的是「鼻煙」。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鼻煙壺,始於明,盛於清,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燒瓷、鑲嵌、剔漆等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
  • 鼻煙是煙嗎,吸鼻煙是否有害健康呢,鼻煙壺被當成個藥罐子
    事實上鼻煙壺的出現已經可以追溯到明朝了,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沒有受到太大地歡迎,到了明末清初鼻煙壺開始大放異彩,到了清朝幾乎是人手一隻鼻煙壺,好的鼻煙壺更是價值連城。這一時期鼻煙壺除了使用價值外,更多地是增加了一些藝術價值,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 老北京的鼻煙和鼻煙壺
    作者LT鼻煙最早就叫鼻煙,自打一進了北京城,就變成鼻煙兒了,因為無論從用量上,還是從體積上,它都不如那幾種吞雲吐霧的煙壯觀,無非是用手指捻起一小撮來…掩鼻而吸之。過去,有錢的抽大煙,沒錢的抽旱菸,不怕麻煩的抽水菸袋,時髦的公子哥兒抽洋菸捲兒,有錢又圖省事的才聞鼻煙兒。嚴格的說這種鼻煙不應該叫煙,因為它根本就不冒煙,只是一種提神醒腦,調和了草藥的菸葉末子罷了。
  • 乾隆喜歡吸食鼻煙,因小太監粗心犯錯,還誕生了宮廷「御製露」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鼻煙是一種粉末,有別於現在的香菸,其主要是由菸葉發酵而來,並且還加入了大量的中藥和香料,有時還需要經過數年的密封窖藏,即「陳化」,所以說這是一種真正的高級「香菸」。另外,它的吸食方式也比較簡單,無需點燃,直接用手指蘸點,然後吸入鼻孔即可。據記載,在16世紀,西方國家的貴族階層,就以吸食鼻煙為時尚。
  • 看古人如何在鼻煙壺內作畫
    看到這個新聞,我想到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鼻煙壺內畫。關於內畫鼻煙壺產生有這樣一個有趣傳說: 「相傳,清朝乾隆末年,有位嗜好鼻煙的地方小官吏進京辦事,因為沒有賄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再拖延,最後被迫寄宿在寺廟裡。因他嗜好鼻煙成癖,鼻煙用完後無錢購買,實在忍耐不住,只得用煙匙去掏粘在壺內壁上的鼻煙,結果在內壁上劃了許多道痕跡。
  • 千姿百態話菸具鼻煙壺上的革命先行者
    菸具數百年來記錄了菸草發展的歷史演變、民俗文化的蹤跡,同時,也是全世界包括中國歷代能工巧匠藝術、智慧和才華的結晶。 中國內畫在海內外被譽為「鬼斧神工」、「中國一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內畫創作需要高超的技藝,首先作畫順序相反,內壁反著書畫,外壁才能正順序,其次,壺口小限制書畫操作,內壁繪畫不易看到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