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現在都有抽菸的習慣,甚至還聽到過「抽根煙,解心寬」的術語,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些和「煙」相關的,但我這裡的「煙」指的是「鼻煙」。
鼻煙壺指的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於攜帶。明末清初,鼻煙傳入中國,鼻煙盒漸漸東方化,產生了鼻煙壺。鼻煙壺,始於明,盛於清,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燒瓷、鑲嵌、剔漆等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因其巧奪天工的製作技藝,在收藏領域,獨樹一幟。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美譽之稱,自明末清初,鼻煙從歐洲傳入中國後,就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獨具匠心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工藝美術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清代皇室貴族能把玩可攜帶精品「鼻煙壺」。
此件煙壺一面彩繪秋葵、海棠;一面繪花草間三隻雄雞在覓食、張望。底署紅彩「健菴雅制」楷書款,代表了清晚期民間作品的工藝水平。
此壺兩面白地粉彩繪製花卉,一面繪牡丹、桂花與三隻仙鶴,組成寓意「富貴長壽」的圖案;另一面繪「丹鳳朝陽」,一隻彩鳳立於牡丹盛開的山石間。民間常以「鳳鳴朝陽」比 喻高才逢時,其文化內涵深厚。
粉彩鼻煙壺是清代燒制技術發展、創新的結果。此壺通體粉彩繪製蘆雁圖,圖繪八隻蘆雁在蘆草汀洲飛、鳴、行、止的瞬間姿態,造型準確,動、靜結合,極具寫實之意趣。
鶴、桃有長壽的寓意,常用作祝壽之詞。此壺通體墨彩繪八隻丹頂鶴,口銜桃花折枝或飛或棲,顧盼呼應,紋飾含義顯而易見。底署紅彩「道光年制」款。道光及清晚期宮內使用的瓷器鼻煙壺已改由御窯廠直接燒制之後呈進,故此類煙壺代表了道光時期民間製作水平和特點。
梅花為傳統寓意圖案「歲寒三友」之一,梅能迎寒開花,又能於老乾發芽,成為明清時期最為人們喜愛的裝飾題材之一。此壺通景繪梅鵲圖。壺體墨彩老乾橫生枝杈,紅彩點綴梅花,一群歡快的喜鵲穿飛棲息於梅花枝梢之中,寓意「喜上眉梢」。
松傲雪凌霜,為常青傲立的象徵;鷹有英雄之概,故有英雄、機智之寓意。此壺通體白地繪墨綠松幹上蒼鷹飛落,松下繪飾洞石靈芝花草,內容豐富,寓意精深。底署墨款「椿蔭堂制」。從其燒制工藝可見,它與工致細膩、莊重嚴謹的宮廷藝術特徵完全不同,是為道光時期民間工藝風格的代表作。
此壺呈扁圓形,以粉彩裝飾。壺體一面描繪兩隻鴿子在花草旁嬉戲,另一面描繪兩隻哈巴狗追逐嬉鬧。兩側塑貼獸面銜環耳。外底署礬紅彩篆體「道光年制」橫行款。晚清時期,宮廷中興起養狗熱潮,最受後宮妃嬪喜愛的就是體態嬌小、毛髮柔長、憨態可掬的哈巴狗。
粉彩屬於釉上彩瓷品種之一,是康熙晚期在燒造五彩瓷器的基礎上,受琺瑯彩工藝影響,創燒的新品種。與採用單線平塗法施彩的五彩瓷器相比,粉彩表現的形象粉潤柔和、細緻入微,富有層次感,更顯生動自然。
該煙壺為「道光年制」粉彩作品。兩面皆以人物、花斑犬為裝飾紋樣。一面繪慈眉善目的老者悠閒地坐於山石之上,愛犬靜臥其側。另一面繪童子執鞭戲弄雙犬,動靜之間相得益彰。畫工雖有些潦草,卻代表了清晚期工藝的風格特點。
此壺呈扁圓形,以粉彩裝飾。壺體一面描繪一隻紅色異獸,背生雙翼,口中噴出火焰,上託書卷;另一面描繪兩隻異獸,面對面戲火珠。外底署礬紅彩楷體「雅玩」橫行款。鼻煙是將優質的菸葉曬乾碾成粉末,摻入各種香料或藥材,密封於容器內經一定時間陳化而成。使用時無需點燃,僅以鼻孔吸入,氣味醇厚、辛辣,具有提神醒腦等功效。
煙壺通體以畫琺瑯繪飾花卉圖案,壺身四面海棠形開光內,灰白色地上彩繪綠松、靈芝和梅花鹿組成的吉祥圖案,寓意「福壽綿長」。底部正中有「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壺長頸,扁圓腹下垂,以粉彩裝飾。壺體一面描繪兩隻小猴子在松樹上玩耍嬉戲,枝頭掛一枚印,寓意「掛印封侯」;另一面描繪一隻梅花鹿回首仰望空中飛來的喜鵲,寓意「祿壽同喜」。外底署礬紅彩篆體「道光年制」橫行款。明清時期,鼻煙自歐洲傳入中國,這種嗜好和各種以金屬、玉石、牙角、玻璃、陶瓷等製成的鼻煙壺,便深受帝王的珍愛和推崇。
此壺呈扁圓形,以粉彩鏤雕裝飾。器身環繞九獅戲球紋,頸肩部及近底處分別刻回紋、如意雲頭紋。外底署礬紅彩篆體「嘉慶年制」四字雙行款。「獅」與「世」諧音,九獅寓意「九世同居」,家族興旺。此壺雕工細緻,技巧高超,圖案精美,色彩豔麗,體現了晚清的工藝水平。
在清代,吸食鼻煙是非常普遍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可以吸食鼻煙。因此,鼻煙的容器很重要,變成社交中展示的工具,和現在人一樣,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在那時沒有菸草的牌子,人們就展示手中的壺,翡翠的、白玉的,親戚好友之間也都有了這種相互的比較。馬未都老師也曾在節目和文章中有提到過:"我們過去對鼻煙壺這種文化不太重視,認為這是雕蟲小技,所以大量的鼻煙壺都流往了歐洲,今天真正好的鼻煙壺,應該說歐洲的藏家手裡佔了絕大部分".好的藝術品會越發的珍貴少見,如果大家能有幸收藏到,一定要好好珍惜,好了,今天分享到此,明天繼續粉彩之行。
(圖片源自故宮博物院 版權屬原作者)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刊載該文章內純屬學術交流,不做商業用途,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