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盒——18世紀歐洲菸民的掌中珍寶

2020-12-25 域鑑

對於鼻煙壺,就算不是玩雜項收藏領域的藏友,也熟悉這種東西方交融的產物,但是對於其前身鼻煙盒,很多人就有點陌生了,但它在西方其實是極具收藏價值的藝術瑰寶,也是收藏者趨之若鶩的收藏精品。

嗅聞鼻煙是吸菸最原始的方式之一,它源自於印第安人。15世紀末期,傳教士羅曼·佩恩(Ramon Pane)跟隨哥倫布第二次到達美洲。1497年,他看到當地祭司通過管子將一種粉末吸到鼻子裡。這就是最早發現的鼻煙,並將其帶回了歐洲。

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隨之鼻煙立即成為了西班牙和法國的時尚物品,鼻煙在質地、氣味、嗅聞時的姿態以及與之匹配的儲藏煙盒,都顯得頗有腔調,因而快速俘獲一眾素來挑剔的西方貴族雅士。法國作家狄德羅在小說《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直接將「奴僕、鐘錶和鼻煙盒」定義為社會身份的象徵之物。在當時的西方貴族圈子中,無論你吸不吸鼻煙,有個足夠精緻華貴的鼻煙盒都是格調的必要。

在歐洲傳播

吸鼻煙:17世紀的貴族時髦

嗅聞鼻煙粉也成為了當時皇宮貴族最時髦習慣。17世紀英國的安妮女王喜愛鼻煙,她身邊的郡主們無不嗅聞鼻煙。英國喬治三世時期,夏洛特皇后由於對鼻煙的迷戀 ,被人們稱為 「鼻煙夏洛特」,到了喬治四世國王,則根據每天不同的時間嗅聞不同品種的鼻煙,在其每個宮殿中均設立專門儲存鼻煙的房間。在沙俄,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總是將鼻煙盒握於左手,將右手遞出去接受來自紳士的「吻手禮」,以避免他們嗅到自己身上的菸草味。

英國 1801年 婦女取鼻煙畫

在歐洲宮廷文化最鼎盛的法國,品吸鼻煙成了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人們自我表現,自我欣賞,同時也在觀察別人在怎樣享用鼻煙。怎樣吸鼻煙,怎樣把鼻煙盒遞給別人,這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必須進行專門的學習,像學跳舞和擊劍那樣。關於怎樣把鼻煙遞給別人,法皇路易十五於1750年發布一條敕令,規定了貴族們玩鼻煙的規範和儀式,要求在正式場合遵照執行:

1、以左右指尖捻起鼻煙盒;

2、將鼻煙盒放在手中恰當位置;

3、用手指敲擊鼻煙盒;

4、打開鼻煙盒;

5、把鼻煙盒遞向對方;

6、接受對方的鼻煙盒;

7、一直讓鼻煙盒打開著;

8、用手指敲擊鼻煙盒的側面,使盒內鼻煙聚集到一起;

9、右手小心捏起一撮鼻煙;

10、把鼻煙遞到鼻子底下前先捏住一會兒;

11、把鼻煙遞到鼻子底下;

12、把鼻煙均勻地吸入兩個鼻孔,表情不能有任何改變;

13、打噴嚏、咳嗽,把鼻煙再噴出來;

14、關上鼻煙盒,交還對方。

鼻煙盒:貴族象徵物

隨著嗅聞鼻煙在歐洲盛行,歐洲社會開始廣泛使用一種專門儲存鼻煙小方盒 ,以方便貴族們能隨身攜帶鼻煙,這就是鼻煙壺的前身——鼻煙盒。鼻煙盒除了方便攜帶以外 ,最大的功用是可以防止菸草水分蒸發,保持菸草新鮮。由於當時菸草非常昂貴,也只能是上流階層消費。

吸鼻煙的教士

最早的鼻煙盒由木材、象牙或鐵雕刻製成。到了18世紀,銀質與黃金鼻煙盒上往往裝飾有瓷釉,樣式精美雅致。某些稀有的鼻煙盒甚至由龜甲、水晶或半寶石製成。珍貴的材質以及鼻煙盒飽含的非凡工藝使其頗具收藏價值。鼻煙盒很快便成為了識別貴族的象徵物。

法國 1880年 中國風格鼻煙盒

歐洲各國君王為凸顯自己藝術修養及品味,聘請當時著名的工匠按自己的愛好定製各種不同的煙盒。 這些如寶石般的珍貴鼻煙盒常被君王作為禮物贈予王子、公主、各國外交官和宮廷大臣。

德國 18世紀金、銀、鑽石、琺瑯皇室鼻

隨著鼻煙盒發展越發流行與成熟,產生了不同主題的設計類型與特點 :

1、肖像及徽號煙盒:大多為橢圓或長方形,多為鎏金,再鑲嵌珠寶,在盒面或盒蓋內壁磁板上以琺瑯彩繪帝王肖像,幾乎王室貴族都有,連拿破崙也製作了自己肖像的鼻煙盒。也有王冠或者貴族家族徽號的圖案加上自己姓名的鼻煙盒。

2、社團專用煙盒:不同宗教、政治、社會團體為各自的會員定製統一使用的煙盒。

3、定製鼻煙盒:鼻煙盒在歐洲大陸風行時,被貴族視為生活必須用品,因而根據個人的審美和愛好定製極具個人特色的鼻煙盒,也會作為日常衣飾的一部分,根據不同衣著配上不同樣式的鼻煙盒。

4、大眾化鼻煙盒:使用鼻煙自上層貴族流向平民後,商人看準了平民使用鼻煙盒的商機,就批量生產了為大眾使用的鼻煙盒。

鼻煙盒的材質

鼻煙盒令人驚嘆的工藝、昂貴的材料也十分值得品味。與18世紀同時期的珠寶風格相似,鼻煙盒的製作也主要體現在搪瓷、鎏金、雕刻、鑲嵌等當時較為流行的工藝。

搪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琺瑯,用合成的材質經過高溫燒制後塗於鐵器,玻璃,銅質或者陶瓷器物上。我們看到鼻煙盒上精美光滑絢麗的釉質表面,就是來自搪瓷工藝,不僅僅是為了美觀裝飾,還易於擦拭便於維護,更能防生鏽。

瑞士 19世紀 金 琺瑯花紋鼻煙盒

鎏金,崇尚奢華的宮廷貴族,自然喜愛少不了金銀對器物的裝飾。作為一門古老的工藝,通過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把金和銀做成的箔或者粉薄附著於鐵器,石器,木頭等器物的表層。

比利時 1926年 金、鯊魚皮家徽煙盒

細木鑲嵌,主要是在木質平面上裁切出一些鑲飾並進行組裝,從而創造極為精緻的裝飾效果。最常用的細木鑲嵌材料是具有美麗木紋的胡桃木和金鍊花,也用瑁殼、鯊魚皮、犀牛角、象牙等材料。細木鑲嵌往往有著複雜的花紋和圖案,體現著不同的藝術風格、流派。

鼻煙盒除了在當時的歐洲引起時尚潮流,也因其出自宮廷的奢華精緻,自帶的極高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成為了藝術品收藏的最佳藏品之一。

法國奧良爾公爵費力比二世為當時最著名鼻煙盒藏家,1723年死時其所藏的鼻煙盒價值當時貨幣100萬。路易十五及其夫人蓬派圖也收藏不少價值連城的鼻煙盒。康棣王子的鼻煙盒多以金和寶石製作,他的堂兄康提王子臨終留下800隻名貴鼻煙盒。而德國的弗蘭特列克二世收藏的鼻煙盒高達1500隻。

法國 皇室鼻煙盒 羅浮宮藏館

隨著歐洲貴族沒落,這些奢侈藏品也就流入市場。一些名貴的鼻煙盒也流入現代高官、大富翁、影視明星手中。當今美國如裡根夫婦、希拉蕊、電影明星伊莉莎白泰勒均有收藏鼻煙盒之癖好。輪胎大王(Firestone)後人,現藏有100多隻名貴鼻煙盒。

相關焦點

  • 法媒:中國藏家深圳展示歐洲珍寶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近期在深圳舉辦的歐洲宮廷珍寶展引起了法媒的關注,因為這次展覽再度體現了中國人對歐洲名門望族流傳下來的珍寶興趣濃厚。 法國《世界報》評論,社會主義中國對歐洲貴族流傳下來的珍寶的興趣有增無減。
  • 西方的鼻煙盒,為何到了中國變成了鼻煙壺?
    鼻煙在十七世紀的西方是一種高等消費品,它是一種將菸葉由幹法或溼法工藝加工而成的菸草粉末製品,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裝在大小不同的各種玻璃瓶裡,口蓋密封后,配套置於匣內,再用木箱包裝,由海船運入我國。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著清宮留下的十九世紀進口的整裝匣煙。隨著西方鼻煙的傳入,盛鼻煙的器具也傳入我國。
  • 近200件宮廷珍寶將亮相深圳 百餘件珍寶為全球首次亮相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11月15日舉辦「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全球首展籤約暨寶藏講解員啟動儀式。近200件來自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將在今年12月22日揭開神秘面紗。就像帶領觀眾進入一場時空穿越之旅:由文藝復興風格聖子降臨吊墜開篇;隨後觀眾將步入由19世紀日內瓦閣樓工匠們的鐘表世界;繼而「權力的遊戲」用歐洲皇室藝術中的「鼻煙盒」,給觀眾呈現一個時代精英階層的狀態;「流動的盛宴」則用女士使用的金包還原了老歐洲的另一個「戰場」——觥籌交錯的名利場;「翩若驚鴻」是一個華麗的單元,歐洲珠寶史上華麗的篇章在此呈現,這些美凝聚為一件件精美的首飾,與那個時代最曼妙的身影相呼應
  • 中國人的掌中瑰寶:鼻煙壺的前世今生,在此書中盡情展現
    鼻煙壺追溯其本源,僅為一種奢侈消費品的包裝容器,經三四百年的演變至今,雖然其包裝的消費品本身(鼻煙)早已從社會中淡出,以致銷聲匿跡,但鼻煙壺仍作為一種藝術文玩被廣泛珍藏,竟成為拍賣會上的寵兒。這種現象不僅罕見,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西學東漸」在當時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了少數中國官員和上層的知識分子身上,而「中學西傳」對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影響。在18世紀,中國正好處在了「康乾盛世」中,而歐洲仍然受著教派紛爭和戰亂之苦。當時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將一幅幅美好的中國圖景呈現在歐洲人面前時,立刻引來歐洲無比的驚羨。
  • 17-18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熱」
    16-17世紀,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反被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所吸引,因而,他們就以濃鬱的理想主義色彩向歐洲反饋中國的圖像。這一時期,歐洲正興起啟蒙運動,倡導理性主義的啟蒙思想家並不能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尋得多少滋養,轉而把視線移向非基督教世界,從來華傳教士反饋的圖像中「發現」了中國。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17到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錯綜複雜的王位繼承戰爭
    17世紀中至18世紀末,歐洲曾經多次發生王位繼承戰爭,這是當時歐洲強國之間政治與軍事的激烈衝突,它們是改變疆土範圍、力量對比與政治格局的重要途徑。
  • 機場吸菸室故事:常客菸民的苦惱
    煙客俱樂部 (十九世紀圖書插畫)五百多年前,一位西班牙常客搭船西行,ROUND TRIP ,兩萬公裡的裡程,來回橫渡大西洋。菸草的種子走出美洲。在西班牙古城託雷多(TOLEDO)郊外一個叫 LosCigarrales 的地方生根發芽。很快,煙成為歐洲時尚圈的一部分,到了十八世紀,古巴大雪茄成了牛逼常客身份的標誌。
  • 一個西洋鼻煙盒,出賣了麝月,難怪晴雯說她和賈寶玉「上頭」了
    《朱子家禮·笄禮》中就記載:「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所以,晴雯說賈寶玉給麝月梳頭,是「上頭」,其實就是暗諷麝月和賈寶玉,早已有了男女之間的那些事。    襲人的母親病故的時候,襲人回家去了,怡紅院中晚上在賈寶玉房裡值班的丫頭,就變成了晴雯和麝月。晴雯因為大晚上,只穿著小薄襖跑出去嚇麝月著了涼,請大夫吃了藥之後,「稍減了燒,仍是頭疼」。  賈寶玉便吩咐麝月,拿鼻煙盒來:「給她嗅些,痛打幾個噴嚏,就通了關竅。」麝月果然去拿了一個金鑲雙扣金星玻璃的一個扁盒來,遞給賈寶玉。
  • 掌中解脫(十八)
    掌中解脫(十八)乙三、易獲佛陀密意殊勝如前面曾經說過的那樣,佛語及其注釋乃是最上教授,它們雖然包含著佛陀的究竟密意,但如果我們不依靠像「菩提道次第」這樣的師長教授,單靠這些大教典,那是無法獲得佛陀的究竟密意的。即使有可能,也需花費很長的時間,經受極大的困難才行。
  • 《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展之旅(下)
    」的絕美之境中。在這個展區,項鍊、手鐲等首飾是主角,歐洲珠寶世上最華麗的篇章在此徐徐展現。《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展之旅珍珠、鑽石、藍寶石......與那個奢華的年代相呼應,構成華彩瞬間,那些珠寶後面的傳奇化為無聲的語言,永遠雕刻於這些珍寶之中。
  •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18世紀歐洲宮廷服裝藝術手稿欣賞
  • 中學西傳與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講述 ▎18世紀,傳遍歐洲的「中國壞話」
    《利瑪竇中國札記》《耶穌會士書簡集》等著作傳到歐洲,促進了當時的「中國熱」,一些思想家均對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大加讚賞。然而,在「中國熱」潮流走向高峰時,「貶華」之音也悄然唱響。18世紀初期英國作家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續篇》中就有許多批判中國的言論。
  • 18世紀歐洲貴族的煩惱:今天穿什麼
    小印將以18~19世紀為時間坐標,以服飾分類和穿衣層次為切入點,帶你一探究竟。富太太到底要換多少件衣服?在注重穿衣禮儀的18~19世紀,歐洲貴族人士在參與各類活動之前,都要換上相應的得體服飾。所以,對TA們來說,一天換四五次衣服都是常規操作。
  • 17、18世紀,歐洲女性越來越誇張的貴族時尚
    提到17世紀的歐洲女性,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漂亮的宮廷裙子,精緻的妝容,繁瑣複雜的髮飾髮型。但你知道嗎從17世紀到18世紀,歐洲女性服飾時尚與審美是一步步走向誇張,更加繁複華麗。中世紀的歐洲,在宗教統治下,服裝的顏色、款式都比較單一而受限制。從16世紀開始,歐洲服飾開始往華麗與誇張靠攏。到了17世紀,巴洛克風格凸顯,華麗、宏大、誇張,佔據了時尚主流。女性的裙子越來越誇張,越來越寬大。到了18世紀,在裙子越來越大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蕾絲、綢緞、繡,裙子腰部設計的更窄,纖腰寬裙是為時尚。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估價超10億歐元,德國德勒斯登綠穹珍寶館18世紀「國寶級」珠寶被盜
    德勒斯登綠穹珍寶館 歐洲最大的珍寶館——德國德勒斯登綠穹珍寶館被盜。 聽到這個消息,很多人是懵的。 這不就是那個曾經歷過2448架次、7100多噸各種炸彈攻擊,建築化為烏有,最後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得以重建的「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