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九天編譯】近期在深圳舉辦的歐洲宮廷珍寶展引起了法媒的關注,因為這次展覽再度體現了中國人對歐洲名門望族流傳下來的珍寶興趣濃厚。
法國《世界報》評論,社會主義中國對歐洲貴族流傳下來的珍寶的興趣有增無減。在2019年北京卡地亞珠寶展(姑且不提此前2017年尚美故宮珍寶展)之後,如今,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南方城市深圳舉辦了一場歐洲珍寶的「視覺盛宴」。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3月1日。法媒指出,這場展覽的特殊之處在於辦展人並非珠寶商,而是中國富豪向公眾展示他們包括鐘錶、項鍊和冠冕等在內的部分藏品。
據法媒介紹,展品包括這幾位富豪近十年來收藏的來自歐洲各國(包括俄羅斯)的160件物品,而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正是本次展覽的贊助方之一。地點選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這座未來主義風格的博物館於2017年開放,曾在2018年舉辦過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法媒評述,蓬勃發展的深圳始終是鄧小平的開放政策的最好象徵,而中國富豪收藏家的誕生也多虧了這項政策。策展人樊曉光向法媒記者透露,提供本次展品的收藏家不到五人,都很年輕並希望保持匿名。
近日在深圳舉行的歐洲宮廷珍寶展引起法媒的關注,認為這次展覽再度顯示了中國人對歐洲名門望族流傳下來的珍寶的濃厚興趣。(圖片來源:歐洲時報)
展覽命名為《覺醒》。對此樊曉光解釋說,「讓部分從未向公眾展示的物品被喚醒,喚醒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意識,還要意識到倖存的藝術,因為這些外表脆弱的珍寶穿越數世紀的動蕩傳到今天,令人驚嘆。」他對巴黎珠寶業及歐洲王室的歷史沿革都了如指掌。
據法媒介紹,本次展覽以文藝復興風格的聖子降臨吊墜開篇,以拿破崙加冕王冠上的金月桂葉畫下華麗的句點。這片金葉子彌足珍貴:在組成加冕王冠的56片金葉子中,僅有兩片留存了下來。其中一片保存在法國楓丹白露宮,另一片於2017年由波旁家族後人賣出,被中國收藏家購得。
整個展覽由數個主題部分組成,而非按照年代進行安排。主要展品有鐘錶、二十世紀初的金質鼻煙盒和女士配件,設計師囊括了寶詩龍、尚美或寶格麗等珠寶界巨匠。
法媒特別提到了名為「微物之神」的珠寶展示環節。其中有巴黎珠寶世家Lacloche設計的吊墜、黃金蛛網的中央穩坐珍珠鑲嵌的銀蜘蛛、以及雷內·博文的海星胸針。此外,還有來自其它歐洲王室的項鍊、手鐲和王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波旁-帕爾瑪皇室收藏的維也納知名珠寶匠許布納於1912年製作的鑽石冠冕,工藝精細,輝煌燦爛。
展品中只有三件來自亞洲:19世紀中國綠松石瓶子、17世紀的中國金手鐲和19世紀刀鞘上鑲嵌鑽石和紅寶石的印尼匕首。法媒認為,將東西方珠寶工藝進行深層比較是很有趣的:歐洲人主要使用金銀和寶石,而中國人的珠寶原料常常是玉石。對此,樊曉光不排除將來進一步展示這個方面的可能。法媒還透露,該展覽將在國外巡展,2020年年底將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