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福,名字含洪福齊天之意,人生乃不老傳奇。108歲老人並不多見,中國當今「茶學壽星」非他莫屬。
其一生,自韶齡始,研究茶、種植茶、製作茶、傳播茶,茶事不衰,生命不止,孜孜矻矻88年有餘,世所罕見。
中國現代第一位茶學家,武術家萬籟聲的高徒
福州福地,人傑薈萃;海濱鄒魯,名不虛傳。
這座東南沿海的2200年古城,街巷深深,石板路窄,茉莉花香,古榕樹高。上世紀20年代,張天福在一所教會學校——格致中學讀書的同窗中,既有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後代,遠近鄰裡之中,還有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近現代史中的文化名人。
張天福,「以生許茶事茶」,好讀林則徐的「茶詩」:「燻人炎暑類蒸鵝,披拂金風乍覺和。啜茗誦君新迭句,桂香侵案竹橫波(見《仲山復迭前韻》)」。而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也心繫故鄉,曾上書為茶農爭利:「如將售賣出洋之茶葉、大黃、湖絲等物,倍薪其價,凡閩、浙、蘇、皖、川、楚等處客商,似皆無不樂從。」林還為福州貢院撰寫楹聯:「攀桂天高,憶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煎茶地勝,看五千文字,箇中誰是謫仙才」。
說到閩地茶文化史上的大人物,絕不能漏掉出生於仙遊的宋代書法家蔡襄(1012年~1067年)。他於皇祐四年以精妙小楷書呈仁宗皇帝的《茶錄》,為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之後的又一茶學力作。他對陸羽隻字未提閩茶而不滿,為其「拾遺」;也對同代人丁謂所撰《茶圖》惟論茶葉採制不講烹製而遺憾,為之「補缺」。直至自蔡公著書立說,世人始知天下有閩茶,所謂「建安茶品家天下」。其品茗美學,影響了後來的日本茶道。儘管「茶聖」陸羽沒有直接誇讚閩茶,但他「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的「茶地說」,還是間接恭維了閩茶,畢竟福建多山亦多山石。
武夷山高聳長天白霧拂鬢;
岷江水橫流大地紅露溼衣。
福建茶鄉文化的核心價值所凸顯的,是一種恆久的愛國情懷。
青年張天福曾書「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名句)」於案頭;也於抗日戰爭年代寫下自己的勵志豪言:「立己立人,強國強種」。晚年,他的茶文化觀念和思想則拓展到整個寰宇: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真理;
傳遍五洲永不衰的是茗飲」。
在鼓山腳下閩江邊,學生時代的張天福,受惠於福州協和大學(美國教會在中國籌建13所大學之一)的「學分制」,而他一口流利的英語也在此練就。1931年,他攜帶大學一年級基礎課學分(報考其他教會大學的準入線),投考南京金陵大學農學專業學科,名列前茅。是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天福參加了在校大學生們的請願活動。他們前往南京中央政府所在地,抬著棺材、舉著「祈戰死」的旗幟遊行。他還帶領金陵大學國術社的學生,在學校大禮堂表演武術,為東北抗日義勇軍募捐。當時,他的一幅身著武術服的照片,於70年後刊登在《中國福州百年·福州舊影》(2000年)一書中。他雖然喜好拳腳,酷愛舞刀弄棒,拜了中央軍政大學武術教官、自然門內功大師萬籟聲為師,然而,他的青春志向則是「農業救國」、「茶業興邦」。
1932年,他收到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林景潤的親筆信,邀請他回到故鄉籌辦「農學院」,並委任他為院屬農業試驗場場長,開墾茶園。由此,他從事茶學教學、研究,茶葉栽培、種植,茶葉機械加工、製作等一系列「茶業」工作,終成業內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