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空之中,太空科幻(災難)電影時常探討的事物,除了送主人公去一趟「受困」並「自我放逐」的洗禮,過程中的孤寂與命題是共同的,
比如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抑或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傳記《登月第一人》,
《星際探索》亦與前幾部作品有著相同的主題、形式與角色試煉,不過也相對來得內斂且安靜許多,要說是部緊湊的太空電影?
只能說它是不疾不徐,要歸類於哪個範疇?儼然是劇情片的部分。
很多人把本片跟去年的《登月第一人》做比較,在運鏡與形式上的確有相似之處,不過個人認為傳記題材的《登月第一人》和《星際探索》的虛構故事架構使兩者是無法比擬的,
有一部分是主題上相異,一部分是其真實性,但兩者皆通的命題,無疑是從「人」這方面的哲學思辨來作探究,
前者亦為真實偉人的內心自我深究,後者則踏上了一場尋父探索之旅、呢喃的自我敘述,兩者始終是孤獨一人面對自我內心。
文本的主題上是一趟千裡尋父之旅,但在意義上個人認為「親情」並非全片的主要情感,而是次要情感,
主角羅伊(布拉德·皮特)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困在海王星上的父親(湯米·李·瓊斯 ),次要的試煉則是一趟檢視自我的旅途,在無垠的太空,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航天員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的膽識,前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人,後來者們除了嘗試打破人類的存在主義框架,也試著成為一名生存者。
與其拿來與《登月第一人》的高層次與傳記文體來比擬,抑或是諾蘭的《星際穿越》富有哲學性的思辨將其混為一談,
《星際探索》所深究的元素及命題是非常純粹的,相對是由外而內的角色內心辯證,特別是雕塑演員的臉部表情(特寫)及肢體語言,
光在演員表現這點會如此成功,導演的選角是一大功臣,特別是導演網羅布拉德·皮特這位戲路極廣的男演員,
在大衛·芬奇鏡下的癲狂異色、索德柏與昆汀鏡下的風流瀟灑,抑或是泰倫斯·馬利克鏡下的內斂,小布這次的演出顯然是偏向內斂。
倘若要抱著純以太空為景的商業電影來看,老實說《星際探索》會讓你感到昏昏欲睡,這不是一部典型且緊湊的太空電影。
而是一部與「與自己的沉痛對話」的作品,乍看之下調性偏文藝,但是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值得觀眾細心挖掘並且回味的。
片中有許多的段落與調度,個人認為有致敬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有趣的是,兩片都有靈長類人猿的段落,雖說兩者所想表達的意思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