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安,對它最直接的認識,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是絲綢古道上的城,是有山相伴,有水流過的城,是黃土高坡上一曲秦腔能抒發胸懷的地方,是關中大地上一座粗狂又隱藏內涵的城....看到它的名稱演變,就仿佛看到這座城深遠的過往和故事:西周時它稱為「豐鎬」,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被稱為大興城,唐朝又恢復長安之稱。元代,易名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意「安定西北」,西安由此定名。讀著這座城,縱觀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他們或生於此,或長期生活於此。遙遠處的李白、杜甫、柳宗元、近處的賈平凹、路遙、陳忠實等等,都與這片土地有著淵源。喜歡文字描述的這片黃土地、更喜歡喜歡這片土地上有悠久歷史的城。
5月,行走中的駐足,在西安有了一次短暫的停留,於是這座城它留在了記憶裡,駐足在思念裡。
從鹹陽機場出發,撲入眼帘的是路旁經過雨水滋潤的簇簇花叢, 至今還不知道機場高速路旁那美麗的花的名稱,當時問司機和同車的人,司機說,啊,我沒注意路旁有花,同車的人說,月季花吧,無奈卻又告訴他,另外一種才是月季呢。於是,匆忙的來去,那花就成了記憶中的美好,一份未知的探尋......從鹹陽到西安,風雨中的三十多公裡的路程,不同的風景在眼前閃過,這座城漸漸走近,那是我想像中的樣子嗎?城在雨中朦朧,漸漸清晰的是那閱盡滄桑的古建築在高大上的現代派樓群中的傲然聳立和無視繁華的我行我素,似乎這份從容淡定是古西安骨子裡滲透出來的氣質.那份古樸與我好似是隔世的恍然,夢裡的親近,喜歡有古建築存在的地方,有歷史的地方就是有文化底蘊的,內心那一份探尋的渴盼,那一刻面對這座城時卻有說不出的惶惑.....
居住的那條街叫雁塔北路,居住的地方有公交站叫李家村,從住處出門向左行再向左行約兩公裡就到了鐘鼓樓,途中自然還要穿過明城牆下的和平門;若出門向右行千米之外就是大雁塔廣場及景區。奧,還有更好的,出住處左100米左右有秋林公司,樓內就有小食街,各樣陝西小吃俱全。向右行有萬達廣場,旁邊有李家村小吃城,除了陝西小吃,還有全國各地小吃薈萃。選擇的住處很理想吧。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其中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到西安的這一天風雨交加擋住觀景的腳步,這個下午就逗留在住所旁的秋林小食街,領略了西安小吃之多彩。走近秋林公司大樓未入其中,先看到「一往情深,西安秋林」,好巧妙的廣告語。進入小食街,各樣的小吃招牌,立刻堵住了雙眼,飄香的味道誘惑的饞蟲都竄到喉嚨眼,看圖片的宣傳來了一碗十錦燴麻什,它的內容如是新疆加了各樣菜品的湯飯,卻是很有獨特的味道。如同圖片的顯示實實在在的一大碗呀,這也是北方與南方飲食上的區別,南方的食品裝在小蝶小碗精巧細緻,北方的麵食盛入大碗小盆滿滿當當(碗盆難分開)。一碗麻什塞滿了胃,之後只能慢慢品視著各樣小吃,那一刻只能是品視和豐富感官了。驚異黃土地上廚娘的巧妙,一捧麥麵,加上時令的菜,當季盛開的花,融入不同的內涵,變成獨有的地方特色;讚賞陝西人創造性的思維,可以將一塊面做成惟妙惟肖的能入口卻不忍下口的藝術品。是食品中包含了文化,還是食品變成文化藝術的傳承。品西安小吃,文字有些蒼白,圖片就是一種體現。簡單探究下這個秋林小食街現代:飲食文化有淵源,秋林公司是西安市的老商業企業,公司董事長趙乃森先生於90年代初創建的秋林食品街品牌,開創了西安市食街統一規範經營之先河。率先將百姓廚房的理念植入到零售百貨業態中,豐富多樣的各色小吃,乾淨整潔的聚餐環境,安全放心的操作流程(是否可以說成是開放式廚房),親民低價的大眾美食,一路走來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成為秋林食街忠實的粉絲。秋林公司以「大食品」帶動整體零售的創新,也應是目前商業模式的一個典範和先鋒。
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西安小吃最為著名。行在西安,小吃不但讓你過饞癮,還能讓你過眼癮漲知識。鼓樓旁的回民小吃街早已是名聲在外,來西安的人到鐘鼓樓必定會來回民小吃街,行走其中各樣繽紛,卻也感覺滲入過多商業化的氣息,倒不如街角巷深處的尋常人家小吃的誘惑。走進李家村小吃城,漫步大雁塔周圍的店面,也都是特色主打,全國各地小吃相伴。行在西安,隨處看見老字號的招牌,那被人總結流傳「米皮要秦鎮的,麵皮要岐山的,夾饃要樊記的」果真也是名不虛傳!剛見孫家,劉家羊肉泡饃,轉角又見老童家臘羊肉,感覺是魏家涼皮處處有、秦鎮米皮不落後、岐山臊子麵招牌好,肉夾饃各家顯身手。炕饃饃、石子饃、烤花卷、鍋盔、葫蘆頭各有各的特點。在西安特產超市,各家羊肉泡饃、魏家涼皮、西安八大怪等成品裝琳琅滿目。西安的特色小吃,從廚房到成品化的商品,都與面結緣,將麥麵的功能發揮到極致,自我認為這就是曾經一個地域的人民在貧窮的時代,用有限的食材做出花樣的食品,展現對生活的熱愛,傳承下來,就成了食品文化或者食品藝術。如從一碗油潑辣子的褲帶面,道出「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zhang)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的「biangbiang面」,這彎彎曲曲巧妙幽的「biang」字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產地特性,食者感受、製作工藝要領,原料、調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氣質,心底寬長,有稜有角,大苦大樂的爽快精神,引出陝西人為之自豪的飲食文化。
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腳,一步一步的走,行走的見聞是視覺的盛宴,有限的時間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從雁塔北路李家村,邊走邊看,護城河、明城牆的逗留無限喜歡。沿途遙望藏在華麗樓群裡的深紅色木質結構的仿古建築,就如一群身著吊帶裙的鮮活女子中另有一個穿旗袍的舊式淑女,顯眼不搭調卻莊重舒雅,那是歲月中的老時光。耳邊響著方言,腳下是陳舊的路,路旁有不同的景,這一季槐花已凋謝枝葉卻妙曼,石榴花豐盈了視野,一簇月季的怒放豔而不俗。大城小景總是讓初入者多出許多驚喜。
「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如今的鐘鼓樓已沒有那麼多詩情畫意,它們只是矗於現代鬧市中的一份歷史的標誌,如同八百裡秦川上的老西安,誘惑著各地的遊客流連忘返。夢中、嚮往中的喜歡,在面對鐘鼓樓時多一份心靈的歸屬感。 晨鐘暮鼓-鐘樓鼓樓,鐘樓這座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樓,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之一。重簷三滴水四角攢尖木結構建築,用青磚、白灰砌築而成,四面正中各有券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慣穿。鐘樓以其金碧輝煌的雄姿踞於西安城中心,被譽為「古城明珠」。 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南端鼓樓,東與鐘樓相望。 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站在鐘樓望鼓樓,身在鼓樓看鐘樓,晨鐘……暮鼓,鐘聲……鼓聲,誰喚醒誰的記憶,誰是誰的開始,誰又是誰的結束?剎那思緒穿越遠古時光疑惑曾經它們之間的地面距離上又是什麼?抹去過往,相望之間,鐘鼓樓之間是現世間的安穩與繁華。有燕子在上空盤旋,在鐘鼓樓裡,都聽到燕子的呢喃,看到勞燕分飛又旖旎,腦海中浮出 --誰家新燕啄春泥?燕子銜泥兩度新......總以為城市的嘈雜不會有有燕子的駐足,在西安,燕子在鐘鼓樓築巢了!
那一句「燕子不來花著雨,春風應自怨黃昏」的詩句,各樣關於燕子的詩於此時閃現,古詩是一種寄情寄景的抒發,那一刻在一座城市的中心面對穿梭的燕子,即使不恰當的詩喻,卻是最貼切的感受。鐘樓上,西安四通八達的路盡收眼底,鼓樓上,緩緩走過象徵24節氣的鼓,古往今來,年年歲歲。到西安來個與晨鐘暮鼓的約會吧。
大唐盛世,物華天寶,巍巍大雁塔下仿唐建築廣場大氣雄厚。大雁塔是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落日鳳城仙氣合,滿城春樹雨濛濛」。「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詩人的大雁塔,曾經的大雁塔,依然矗立在繁華中的大雁塔,眺望,走近,夜色中的肅穆,喧囂中的威然。在華燈初上的夜,大雁塔廣場音樂噴泉,水霧變幻其妙,蓮花朵朵、轉雲海茫茫、又如海鷗展翅、蝶戀花、水火霧以及60米高噴水柱等,所能用文字形容的就是音樂氣勢恢宏,噴泉造型大氣,讓人嘆為觀止。
那個夜晚,走近古城牆,眺望護城河,穿過和平門,深深喜歡上它,果斷更改有限時間的方向和計劃,放棄城外的歷史景點瀏覽,只為走近古城牆,認識、親近它們。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六百餘年的古城牆在太平盛世的繁華中魏然佇立。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周長13.74公裡。城牆有主城門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牆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先後新闢了多座城門,查閱西安城牆有城門18座且各有其名(行走中發現好似其中幾個並找不到的)。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西安的古城牆不再只是一段剝離開來供人瞻仰的殘垣斷壁,它徹底地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節拍。
從南門登上城牆,迎著下午的陽光,行走在這座明城牆上。一對新人在這裡留影,幾個金髮碧眼的年輕人騎著單車呼嘯而過,幾位小女子跳躍著拍照,歡笑著留下青春靚麗的身姿。微風吹動旌旗獵獵,俯瞰,眺望,仰視,這座城點滴展現在眼前,歷史的痕跡無處不在。護城河平靜清澈,城門下川流不息,中國槐是這座城的市樹吧,看它們優雅的姿態無處不在。城牆的轉角,矗立著迥異的建築,唯有旌旗是不變的飄揚。背靠青磚白灰的城牆,體味冰冷和堅實不屈的力量。腳下的青磚有不同的字樣,那是一個時代工匠的標識、責任感、使命感的象徵。
行環城公園,城牆上下,不同的體驗。一邊是古樹參天綠樹成蔭花香鳥語,一邊是古城垣屹立百年滄桑,而生活卻在平凡中不緊不緩的繼續。在古城牆上的行走,感受歷史的悲壯,城下的行走,是充滿人間煙火的從容和淡定。 有著「皇城」的「綠色項鍊」之稱的環城公園圍繞著西安古城牆,從和平門向右行走入園,一路各種知名不知名的樹木叢生,石榴花盛開的季節,點綴了綠茵茵的周邊,青核桃在枝杈上成長,銀杏樹扇形的葉子永遠都高高在上。亭臺之下,有樂器的鏗鏘,也有秦腔的豪放,遇到耋耄的老夫婦牽手坐在石凳上,便坐下敬慕的望著他們,這就是所謂歲月靜好,牽手相伴慢慢變老吧。老人慈愛的微笑望,一句問候,靜靜的聆聽,老人用陝西人的語調告訴我那一簇簇怒放的是凌霄花,那豔豔的一團紅是不結果實的觀賞類的石榴花。老人說沿著城牆下的路走吧,只要你抬頭能看到城牆,走下去就能回到起步的地方。他們自豪的對我述說這座城,述說他們就是城市的主人,說好久沒有遇見像我這樣喜歡這座城的。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在那個午後,一直陪伴在他們身旁,聽他們述說沒有文字記載的村野瑣事和過往。就這樣在古城牆下行走,廊橋、亭臺、雕塑、詩碑隱於花草之中,古樸、粗獷,野趣充滿濃鬱地方特色的大道,曲徑通幽後的豁然開朗,抬頭,城牆高高聳立,轉角城樓巍然,就這樣一邊仰望古老城牆的滄桑歲月,一邊聆聽護城河流水的清音,在長凳上靜坐安然,在厚重的城牆角駐足聆聽,忘卻陌生城市的喧囂,忘卻世事紛繁。
走近這座城,深深喜歡這座城,只是在這座城做了短暫的停留,只是簡單瀏覽了這座城,只是從感官認識了這座城,這座城有他深厚的內涵。這是一座傲視中原大地的古城,腳下逶迤而去的是浩蕩的八百裡秦川,閱盡繁華,古城歲月波瀾不驚,不隨風雲變幻的潮流而改變,不隨時尚的腳步而搖擺,走進這座城,需要靜下心來,合上古城緩慢而篤定的節拍。這座城有太多的秘密珍藏等待解讀,在這裡聽一段秦腔一定會神清氣爽,走進博物館體味遊走萬年歷史的波瀾壯闊,燈火闌珊時到夜市品味小吃的華彩樂章,走一次古巷品享受閒暇時光,到書院門內感受翰墨飄香。那城內外的歷史和遠近的古蹟,還有八百裡秦川大地上的山山水水,華山、兵馬俑、華清池、秦嶺、壺口、博物館,等等的等等,都是我從文字上認識,留在記憶中的碎片,沿著古蹟看歷史,隨著現代的變幻看過往,所有的一切,都是記憶中不斷演繹的渴盼和遐想。探尋是動力,喜歡是方向,期待下一次的啟航。
【後記】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總有一些事,一些人給你留下一份美好。在鐘鼓樓,自拍杆無端犧牲了,守樓的警衛奮勇自告幫助拍照,在他鄉遇到一份熱心回想都是一份感動。去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度娘指路也有茫然,小心翼翼的問詢散步的老人,笑吟吟說和我同行吧,繞開車水馬龍的行走,聽著老者的介紹,看到公園的標示揮手告別,領路的老者卻原道返回行走,原來不是順路。在小食街慢慢欣賞各樣小吃,探視未知的遇見店主大嫂放下手中的活計耐心回答我的好奇,拍照時店主友善主動的擺拍滿足我的喜歡。站在酒店門口,躊躇雨天的行走,服務生送來一把舊傘,轉而卻又拿回重新遞過一把花傘說這個適合你,陰霾的天氣裡送來一份好心情。行走在古城牆上為我介紹城內外風景和歷史的人,為我指點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了解這座城的人,是他鄉獨行中的一份溫暖。特產超市熱情的服務人員,雖說那是一種推銷的手段,但那份負責的態度和選擇性的推薦,售後服務的迅速,還是感到這座城裡人的淳樸。不過是陌路的相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相識、記憶的留存都會漸行漸遠,此生不可能再見,此刻文字的記錄,只願心存美好。行走中也會有遇到一些煞風景的事,就讓不愉快隨風而去吧,忘卻不愉快,就猶如一粒塵埃竄進你的眼,隨著淚水流出一切回到原來的樣子。如將行走的遇到的不愉快留在心會烙傷記憶,影響行走中的開心和美好。忘卻是一種選擇的瀟灑。文字是心理的獨白,保持內心的無邪,行走的路上一切皆是風景。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