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
雲南行經過一個月的行走,來到麗江已算是接近尾聲了,誰知又走了寶山石頭城,讓人留下那麼深刻的印痕, 難以忘懷那世外桃源般的城,難以忘懷那秉擦出火花的路,難以忘懷這碧綠如翠的江,難以忘懷這巔峰欲合的山。每每說起都會津津樂道,每每談到都是樂此不疲。麗江的寶山石頭城很早就知道一些情況,通過照片也有一定感性認識,最主要的還說是驢友們認知的地方。幾次路過麗江未有機會前往,此次再次來到真真地機會難得。 頭天一到麗江就問詢出行石頭城事宜,主要是包車,路途一百多公裡,地域極其偏僻,道路十分難行,問詢了幾個營運的司機不是不知道,就是不願去,幾經波折總算定下行程。
我等七人組成了由佛隊率領的寶山石頭城行小分隊。出發當天,黎明時分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路況的艱難不能不讓人擔心行程,好在隊長決心不變,決定冒雨前往。七時三十分濛濛細雨中的出發,八座麵包車正好坐滿,司機師傅是個極為健談的納西族壯漢,百家姓中他姓楊,有三十來歲年紀,據說曾在旅行社開過幾年的旅遊大巴,道路情況應該較為熟系,行車經驗也應該極其豐富,應是我們心目中較為理想的司機師傅。果然一路我們的詢問不斷,楊師傅都能較好地回答,甚至有時還會舉一反三,滔滔不絕的話語講述,詳盡細緻,的確是我們較為滿意的司機兼導遊。
走出細雨霏霏的麗江城,天色剛剛見亮,路況尚好,車速奇快,細雨加雜著揚起的碎石粒就像冰雹打的車棚蓬蓬作響。轉過幾道山彎,天空放晴,天色大亮,由於雲層較厚,再加之大山阻擋,根本看不到日出,只有染紅的東方天際和厚厚雲層邊透出的耀眼明,沒有盼望到雨過天晴後雲海的出現,只是在車窗左側的群山間灑出了似有若無的半架彩虹橋。
車向東北方向前進,走的是去玉龍雪山和去瀘沽湖一致的路,翻過幾道高高的山梁,先走過的是去玉龍雪山的路口,繼續爬坡上山,沿途路邊可以看到有許多標誌著看雪山景觀的標牌:有雪山全景的觀景臺,有玉龍雪山十三峰的觀景臺,有哈巴雪山的觀景臺,真是林林總總,有十幾處之多,更有一家標有國家攝影協會指定攝影點的觀景臺。說是觀景臺實際上就是路邊山包隨意開闢的開闊高點。我們在路邊就近選擇一處人多的觀景點停車,在司機師傅的指點下看雲山霧罩的玉龍雪山,看僅留一線的哈巴雪山,光線雖暗,仍能看到雪線的殘留;金沙雖隔,兩山尤似牽手相連。滇西北這兩座較有名的雪山都難見其真面。離開雪峰,一路繼續上行,又翻越幾道山梁,走過去瀘沽湖的道口,駛上鄉村級的公路,車開始下行,進入一道山谷,較為狹窄的柏油路面還算平整,但,坡度極大,彎道極多,真是上有懸崖壓頂,下臨萬丈深淵。楊師傅似乎司空見慣了這種情況,憑藉著精湛的技術,依然保持著較快的速度,尤其是轉彎的驚心,錯車的驚悚,使人目瞪口呆,坐臨危情,叫人不敢直視,真有些心驚膽顫的感覺。下至較為開闊的谷地,心緒稍緩,大V字形的谷地景色宜人,層層條狀的梯田掛在山坡,潺潺流淌的溪流直下山谷,綠油油的莊稼苗鋪陳在黃的土地極其協調,金燦燦的油菜花揮灑在早春的田疇格外醒目。盤旋的仟道牽著崎嶇的山野、牽著錯落的村寨、牽著細細的河流,牽向了高高的大山,真是美麗如畫,娟秀似錦,山谷的確實很誘人。
順山谷下到寶山鄉政府所在的村寨,這裡距石頭城還有二十公裡的山路。汽車駛出保山鄉村,繼續爬坡上行,翻上了更大的山,道路也一下子變成了更為狹窄的碎石路面,車速似乎未減,車輪摩擦地面的聲音就像要擦出火花,盤旋上行,走上大山的山脊,翻過接天的埡口,又是一道下切的山谷,眼前巨大青灰色的山巒橫亙,上半部光禿禿的山峰直插雲天,真有些刺破青天之勢;下半部樹木稀疏的山體斑斑駁駁,陽光投射形成類似花豹的斑駁色彩。下行的山谷,朝陽的山坡也散落著幾處大大小小的村寨,轉過山腰,山半坡是一處整齊的楔形院落,院中小小的操場上迎風飄著烈烈的紅旗,應該是這片村寨的希望小學。走過山彎,山谷開闊,第一眼看到的是山谷最深處一灣平靜的碧水,又看到了碧水岸邊一處突兀而起的山崖,看到了傾斜的山崖上建築著的參差錯落的房屋,看到了傾斜山崖頂端連橋的平臺,經司機師傅指點這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寶山石頭城。
山谷深處的平靜碧水就是我們都熟知的金沙江,之所以波瀾不驚,是因為下遊在江上建起了水電站,蓄水所致。寶山石頭城就建在這金沙江畔一塊突然凸起的巨型蘑菇石上,突兀的大石呈西高東低的態勢直接插向了金沙江,整個山寨的房屋也呈傾斜狀參差錯落著向下排列。從大山上俯瞰整個石頭城,山寨儼然就是一座守衛森嚴城堡,三面懸崖峭壁,難以攀登,東南懸崖峭壁的緩坡之上又依山就勢建有高高的城牆,西邊巖壁的最高點是一大一小兩座平臺,平臺半圍,建有矮牆,大臺牆上開有三角瞭望孔或者是射擊的槍眼,顯然是山寨觀察敵情的瞭望臺,又是打擊敵人、通報敵情的烽火臺。現在應該是觀看四周景物的觀景臺,大小兩臺之間還有一座小橋相連。山寨西南側建有一座高高的寨門,遠遠相望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寶山石頭城村寨是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這石頭城本身,一部分是石頭城南側依大山北坡參差錯落排列建造的村寨,村寨的首腦機關——村公所、村老年協會都建在這面山坡上。從看到石頭城,再從這面山坡走到石頭城還是有一段不小的距離的,汽車送我們到山寨北坡停車場。順北坡山寨道路下行,道路縱橫,據說條條都能通到石頭城大門。下行途中恰遇兩隊馬幫駝隊錯行,下行駝運砂石,馬踏石階聲聲脆,上行空馬上攀也艱辛,上下駝鈴響起,納西族婦女手牽後趕道也悠然悠哉,畫面相當具有茶馬古道的韻味,這應該就是山寨運送貨物最快捷,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走房屋夾縫中的道路,七轉八回尋找各個不同的角度拍攝石頭城,仟道上,矮牆邊,閣樓頂,廊簷下,隊長甚至下到了金沙江邊去尋找角度。
走到石頭城與北坡村寨之間的窪地,是石頭城城門下的一個廣場,也是仰視石頭城和山寨的觀景臺。前看高高的城門是有些宏偉的氣勢,後觀北坡村寨房舍鱗次層疊很有些參差錯落的韻味。拾階而上,城門下立有國務院頒布的保護石頭城的石牌。石門洞開迎接著我們的到來,走進城裡,巷道極其狹窄,一面是凸凹倒懸的巖壁,一面是高大平整的寨牆,再前行就是那十分緊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居民閣樓建築。還未進城,城中的客棧老闆就來迎接我們,走進客棧,二層樓閣式的小小庭院,建築面積雖然不大,但十分精緻,花團錦簇,猶如樹狀的三角梅花蔭遮滿小院,此時正是三角梅的盛開期,粉紫色的花朵綻放,花開迎春,嬌豔欲滴,把整個院落裝點分外靚麗。走上二樓,寬敞明亮的空間,正是一座可以坐觀城外美景的絕佳觀景臺:坐看城外金沙水暖,坐看城上峰巒高聳,坐看城下梯田層層。喝上清茶一杯,卸去旅途疲憊,吹吹金沙江上的暖風,賞賞三角梅枝頭的花容,坐看風雲起,難得半時閒,真真地愜意非常。
趁老闆做飯期間,我們登上了城中懸崖最高點——(瞭望、烽火臺)觀景臺,居高城中,幾乎難以看到城中的景色,真真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觸,還有就是被這巍峨聳峙欲合穹天的大山環圍,多多少少產生出的艱辛坐井觀天感覺。觀景臺應該觀的是大山北坡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層層疊疊排列的村寨,觀的是碧綠如鏈、平靜似潭、靜臥深谷的金沙江,觀的是雄渾偉岸、峰巔欲合環圍石頭城的群山。
城中行走,區域不大,整個石頭城僅有半平方公裡的面積,而且大部分呈傾斜狀,居民建築大都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用青石構建而成,形成了高低參差鱗次錯落的格局。城中民宅二樓居多,下層多以青石構建,上層木楞木板撘就,瓦屋粼粼,閣樓吱吱,環廊漏窗,明臺透簷,還真有獨具的匠心。建築之美,構建之巧,讓人流連,使人痴迷。據石碑介紹石城建造的年代可追溯到唐王朝時期,納西人逐草逐水而居,到此安定下來,建造了此城,宋末,忽必烈帥領蒙古大軍南徵,「元跨革囊」過金沙江,曾來到過這裡,元朝建立後在此設立了寶山宣撫司,建立了寶山州府,形成了這具有獨特完整防守體系的石頭城堡。行走在這壁壘森嚴的山城,跨出院門就是臺階道,整個城中上上下下的街巷全是在這塊蘑菇青石上開鑿而成的臺階路,石階經過上千年的磨礪,殘留著歲月的滄桑,階面既極其坑窪又異常光滑,踏走臺階,小心謹慎是必須的。上攀不易,下行更難。來回行走石頭城,所經過的納西族人家都十分熱情,都歡迎我們參觀自己的院落,介紹起來又都頗有些自豪感。走進這些精緻又極其緊湊的院落,綠色撒滿庭院,鮮花竟開四溢是常態,幾乎是家家都有廊簷的閣樓,璇開的稜窗,有些院中還有依石就勢而鑿的石桌、石凳、石臼、石缸,就連栽種花草的花盆,餵食牲口的料槽也是依形就石開鑿而成,這才是石頭城的真正特色。城中有兩座進出的城門,西北的一座是我們所進的大門,也是石頭城的正門,門楣建築似遺風;另一座是在城的最下部,緊鄰金沙江所建而成的門戶,因其在東邊,稱之為東門。東門不是很大,就在這小小的東門上還建有一座小小城門樓,門樓雖然不高也是能起到遮風擋雨、觀敵料陣作用的。步出東門,沿城牆北行,北面懸崖立陡,絕壁千丈。下至東門觀景臺,想由下至上拍攝石頭城,仰視角度過大,視力所及難以拍到理想的畫面,不過拍攝波瀾不驚的金沙江,拍攝立地千仞的牤牛嶺道是理想之地。
六菜一湯的農家飯,不求好只願飽。飯後走出石頭城,沿村寨裡小學生們上學的道路上行,幾步一回頭,從不同角度拍攝石頭城,寬大的谷低,山崖高聳,石城更顯突兀。沿途也是極美的山野,梯田層層,流水潺潺,冬麥青翠,山道蜿蜒,一下子也就融入進了這美麗的景色中。水泥石頭鋪就的道路一直延伸到山谷上楔形的希望校園——寶山完小,完小前立有修建道路記事碑,記錄著此事,孩子們不再踩著泥濘上學,功德無量。我們也緩步走上大道,伴隨著朗朗讀書聲踏上了歸途,來回八個小時的車程確實艱辛,但,沒有艱辛就不會有這難以忘懷的收穫,寶山石頭城確實是值得一來,確實是難以忘懷的地方。再見了美麗的石頭城,再見了難忘的石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