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桃花島主
3月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臺灣廳,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臺灣省代表團在這裡舉行開放日活動。當天上午,13名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在這裡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報告,並接受中外記者的提問。
臺籍代表們是如何履職盡責的?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選舉方案,全國人大臺灣團由在大陸定居的臺胞派代表召開協商選舉會議民主選舉產生。不論是因為選舉產生方式,還是情感聯繫,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在履職過程中都十分重視維護在陸臺胞、臺企、臺生的合法權益,為他們排憂解難、爭取福利。
例如臺籍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梁志強在全國兩會上建議大陸各級政府應制定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先就業再創業的政策,在他看來這就是「這是用腳走出來的問題」。正是走訪了多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後,梁志強發現,臺灣青年一到大陸就立即創業很容易遭遇「水土不服」,一缺資源,二不適應環境。所以他認為,臺灣青年先就業,有助於積累資源適應環境,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相關的議題還有很多,比方說《臺商投資保護法》,經過臺籍全國人大代表的多年努力,這部法律終於通過,使得在大陸臺商在投資、納稅等方面都得到了保護。另外比如來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的學費、福利等方面,這些訴求也都通過臺籍人大代表的議案提交、呼籲等方式得到很好解決。
針對臺商的司法援助、兩岸婚姻、臺生報考大陸高校、在大陸的臺籍教師申請科研項目等問題,臺籍全國人大代表都盡心盡力,為他們奔走呼籲,其中有不少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最終得以解決。部分代表告訴筆者,當他們為臺胞解決了問題、這些臺胞打電話來表示感謝時,他們的心中非常溫暖,更感受到人大代表的責任和擔當。
如何才能更好地傾聽民意?不少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均表示,一年到頭自己要不斷訪臺胞、進臺企,甚至一年見了近千人次,才能較好地收集他們的意見和訴求,最終形成議案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他們認為,作為距離臺灣民眾最「近」的全國人大代表,他們有責任將臺灣最基層民眾的聲音帶到人民大會堂,帶到全國兩會的會場上。
在去年的臺灣代表團開放日上,圍繞「31條措施」的出臺,許多代表都提出了自己對如何更好落實「31條」的看法。比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雲英表示,好政策更要早日落地具體執行,應該要讓相關部門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夠了解政策精神、解答相關問題,相關部門要在網上公布惠臺政策落實措施和辦理流程。
從那時起到今年初,筆者在多個省市調研「31條措施」落實情況時發現,許多省市都在出臺配套「31條措施」落地的具體措施,並安排宣講團到下屬地區、單位宣講政策,安排每個部門有對接惠臺政策的專人和電話,方便臺胞問詢具體措施時精準找人。萬一對應部門的人難以直接答覆,一些地區還設有臺胞服務中心,有問題的臺胞可以到臺胞服務中心提出訴求,請求協調解決。從這個角度說,陳雲英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落實。
另外,臺籍全國人大代表也不只是關心臺胞的情況,同時他們也關心全國人民的情況。因此,他們的提案並不局限於涉臺領域。比方說,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臺聯會長林青去年在兩會召開前夕利用休息日到青島部分港口、鄉村、工地進行調研,了解環境汙染的危害和引發的社會問題,並就此撰寫議案並提交,推動並督促有關部門加大檢查力度,切實落實環境保護法等法規。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廖海鷹是一位醫生,他十分關注衛生健康議題,曾遞交「關於儘快出臺《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並規定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的建議」。
除了他們個人自主的履職,臺籍人大代表也會以臺灣代表團的名義參與工作。在全國人大閉幕期間,他們會自主安排或受有關部門邀請,到一些省市視察,了解地方發展情況。例如去年底,臺灣代表團就受最高檢邀請視察福建,在漳州了解涉臺巡迴檢察、臺商檢察聯絡員等工作機制,了解生態檢察情況,為當地建言獻策、排憂解難。
全國兩會臺灣省代表是怎麼產生的?
(圖源:港臺腔)
首先來說說,臺灣代表團的成員是如何選舉出來的。眾所周知,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局勢,由臺灣地區直接選舉全國人大代表的條件並不成熟。因此,不論是臺灣省的全國人大代表,還是參加選舉的選民,都是擁有大陸居民身份的臺胞,甚至有不少是在祖國大陸出生的臺二代。
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臺灣省暫時選舉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3名,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國家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臺灣省籍同胞組成的協商選舉會議選舉產生。
據統計,2016年在大陸的臺灣省籍同胞人數為46836人,協商選舉會議人數為122人,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國家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臺灣省籍同胞中協商選定。在各自的人數分配上,基本按照每200人(不到200人則忽略不計)臺灣省籍同胞推選一名選舉人。比如北京市有臺灣省籍同胞1370人,參加協商選舉會議的代表人數為6人;河北省有臺灣省籍同胞613人,參加協商選舉會議的代表人數為3人。
總的來說,就是這122名臺灣省籍同胞代表了在大陸的所有臺灣省籍同胞,選舉產生13名全國人大代表。這13人中既有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也有在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以及經濟屆的代表性人士。有的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的來自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議政履職職能和廣泛的代表性。
臺灣代表團的成員一直是13名嗎?
事實上,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時,臺灣代表團還沒有成立,但臺灣省籍代表一直都有。比如臺盟中央名譽副主席田富達出生於臺灣新竹,是第一至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中唯一的高山族臺灣籍代表。不過,最開始他是在福建參選,在福建省代表團參加全國人大的會議。
從1975年的四屆全國人大開始,臺灣省代表團開始出現。五屆全國人大決定,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之前,臺灣省暫時選舉十三名全國人大代表,其餘按人口比例應選代表的名額予以保留。從此,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選舉方案,通過召開協商選舉會議民主選舉產生。
還有網友問,統一之後的全國人大臺灣代表團成員會有多少呢?如果按照大陸的現行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大約是60萬人產生一位。不過,像香港特區、澳門特區的代表人數則遠超於人口比例(比如澳門人口大約65萬人,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則有12人)。所以最終會有多少,目前還沒有準確說明。
長期以來,臺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大量議案、建議,受到中央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許多建議意見被採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向臺灣贈送大熊貓、《臺商投資保護法》的實施修訂、卡式臺胞證的推行、大陸臺生的醫療保險等,都是人大臺灣團提出的建議。近期公布的「惠臺31條」,全國人大臺灣團也傾注了不少心血,到各地走訪調研,了解臺胞們的心聲。
比如陳軍代表回憶說,通過臺灣學生在大陸享有醫療保險的那一天,有北大臺生的家長打電話給她,謝謝他們這段時間的努力。掛上電話後,她開心了好久。陳軍特別強調說,這些建議議案每當付諸實現,有臺灣同胞因此而受惠時,總感到特別欣慰。
來源 | 海外網
編輯 | 李連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