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浮雕
老建築細節
石雕屏風牆
市井生活
言子牆
吊腳樓
打槍壩水塔資料圖(翻拍)
日前,位於通遠門老城牆上的鼓樓巷又添新景,除了熟悉的吊腳樓,你還能看到過去不同身份重慶人的住房是什麼樣子,還能學習了解原汁原味的重慶言子。「五一」假期,不妨看看這些重慶老建築,聽聽它們都在訴說些什麼……
被日軍飛機炸毀的鼓樓
現在的渝中區鼓樓巷,是一條沒有鼓樓的老巷子,位於老城正西方山脊上,緊鄰通遠門。
進入鼓樓巷有幾條路,穿過通遠門城牆是其中一條。
鼓樓巷和大多數老巷一樣,腳下是蜿蜒的石板梯坎,頭頂是冠蓋如傘的黃葛樹。
巷子不長,延伸到山頂,是一個平壩子。這是曾是清軍綠營火槍操練場,名叫打槍壩,如今是居民休閒廣場。
老巷兩邊和巷子盡頭的民居大多是有些年代的老房子。
「古時重慶城兩個鼓樓,一個在太平門,一個就在這裡。」居住在鼓樓巷的78歲陳先生告訴記者,聽老輩講,鼓樓巷曾經有鼓樓,這裡原名鼓樓街,因為通遠門城樓上有個用以報時的鼓樓而得名。
記者在鼓樓巷文化長廊介紹中找到了鼓樓消失的答案:鼓樓在1939年5月4日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1982年,鼓樓街改名鼓樓巷。
浮雕上的不同建築
記者採訪發現,隨著渝中區古城牆遺址傳統風貌綜合整治推進,這條百年老巷也打造了關於老重慶的創意浮雕——重慶城區第一條馬路和最早黃包車出現在何時?百年前重慶地圖什麼樣子?曾經重慶有錢人和中產階層住房有什麼特點?普通老百姓常用建築材料是什麼?在這條老巷的圍牆上都有答案。
記者看到,在鼓樓巷一側普通圍牆上,以普通民居、中產階層以及上層人士居住建築為主題,展現不同建築特徵。青磚、青瓦、灰塑、石雕、瓦罐、木條等材料構成浮雕元素。
木條、青磚、灰瓦、片石頭、三合土,是當年重慶百姓常用建築材料。浮雕還將巴渝地區非常具有特色的吊腳樓樣式融入其中,形成自成一派的建築風格。
對於中產階層來說,除了同樣木條、青磚、灰瓦之外,還採用石雕、屏風牆、合院設計。
到了上層人士,不再用木條、青磚、灰瓦等,而是採用磚牆、石雕、木雕、屏風牆、高宅大院,除了彰顯身份地位,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繁華。
鼓樓巷下坡通往金湯街的圍牆上,地道重慶言子浮雕景觀成為一景,比如「髒班子」「扯把子」「丁丁貓」「龍門陣」「打夥擺」等。
鈔票上的自來水廠
鼓樓巷曾經有座道觀——五福宮,始建具體年代已不可考。明代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記》記載:「五福宮乃城中最高處,俯窺闠闠,坐帶兩江」。據此推斷,明代就有了五福宮,明清年代是重慶老城最高點,是文人墨客登高望遠詠詩詠詞誦詩之地。
記者在清代的《增廣重慶地輿全圖》和《重慶府渝城圖》發現了不少關於五福宮詩句,比如清代巴縣知縣王爾鑑《五福宮遠眺》:「清都高聳古渝巔,袖拂渝州萬戶煙。兩派虹盤一字水,千帆蟻聚九門船。幾回城破江山在,無數雲擎日月懸。我倚危欄頻眺處,霏霏花雨落遙天。」
史料記載,五福宮曾經歷三興三毀,最後一次消失時間應該在民國時期。在上世紀40年代的老地圖中,已無五福宮蹤跡,原址只標註「五福宮街」字樣。
五福宮雖已不在,但鼓樓巷山頂打槍壩上保留著的水塔,則見證了重慶第一座自來水廠的輝煌歷史。民國《巴縣誌》記載,1926年,重慶商埠督辦公署督辦潘文華提議興辦自來水工程;1929年,重慶第一座自來水廠在打槍壩(今七星崗鼓樓巷一帶)開始興建,1932年3月1日營業售水,為市民用水帶來極大便利。
高聳的打槍壩水塔,呈西式建築造型風格,曾是重慶城地標性建築,甚至出現在鈔票上。發行於1938年的5元鈔票,鈔票上的圖案就是重慶自來水廠水塔——打槍壩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