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是美國海軍航母打擊群中最重要的資產,尤其是固定翼艦載機,它們才是整個航母編隊進攻與防禦的核心。當然,這個道理對誰都一樣:如果沒有各種固定翼飛機,航母就和普通軍艦區別不大了。
甲板上滿滿當當的艦載機,「體重」是不是也有一個排序?那是自然。因為它們的自重與最大起飛重量,不但與其特性和能力有關,也關乎航母的彈射、攔阻能力以及甲板操作效率。
艦載機有「正常起飛重量」、「最大起飛重量」和「最大降落重量」等技術指標,在執行不同任務時,也有不同任務載荷。拋開這些不談,就以「最大起飛重量」為指標,我們給美軍現役艦載機做個排序,看看其中有什麼奧秘和規律。只是這個排行榜,很可能出乎你的預料:
第一名:F-35C「閃電Ⅱ」;最大起飛重量:31.75噸(70000磅)
意不意外?「肥電」可不是浪得虛名。在F-35的三個型號中,C型與A型的最大起飛重量一致,都是31.75噸(B型是27.20噸);另外,C型的空重也是最大的:15.69噸(A型13.20噸;B型14.72噸)。
空重最大是有原因的,C型在三個型號中機身最大:雖然長度與A型一致,都是15.7米(B型15.6米),但翼展為13.1米(A型B型都是10.7米),比它們寬了2.4米。結果就是機翼面積最大:62.1平米(A型B型都是42.7平米),而且機翼採取可摺疊設計。
C型的高度也最大:4.48米(A型是4.38米;B型4.36米),這意味著垂尾面積最大;還有一個細節是水平尾翼面積最大,水平尾翼翼展8.02米(A型6.86米;B型6.65米),這些細微差別都是為了F-35C能更好地在甲板上彈射起飛和攔阻降落。
另外,C型的內油量也最大:8.90噸(A型8.39噸;B型6.05噸),因此它的作戰半徑也最大:1241公裡(A型1239;B型935公裡)。
第二名:EA-18G「咆哮者」;最大起飛重量:29.96噸(66500磅)
作為一款專業的電子戰飛機,EA-18G「咆哮者」的機身來自F/A-18F,但最大起飛重量比後者高了大約200公斤,原因是它攜帶了三種電子幹擾吊艙。另一個細微區別是,它的內油量比F型多了82公斤。
當然,它也保留了「超級大黃蜂」的所有武器系統,也可執行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區別是攜帶的彈藥種類有所不同,是電子幹擾能力最強的戰鬥機。
第三名:F/A-18F「超級大黃蜂」;最大起飛重量:29.94噸(66000磅)
從起飛能力來說,雙座的F型與單座的E型一樣,都是29.94噸。但實戰中F型往往略重一些,主要是它更側重於對地、對海攻擊,武器種類與E型有區別。雖然F型多了一套座艙、儀表及生命支持系統的重量,但它的內部油箱比單座的E型小。
從能力上說,F型還有教練機功能;在攜帶加油吊艙之後,也可以承擔「夥伴加油」任務。
第四名:F/A-18E「超級大黃蜂」;最大起飛重量:29.94噸(66000磅)
單座的E型更側重於艦隊的防空攔截和空戰,兼顧對地攻擊。E型的內油是6.67噸,比F型的6.24噸多了430公斤,但其空重和攜帶的彈藥略輕。兩者相抵,在實戰中E型的最大起飛重量比F型略低。
第五名:C-2A「灰狗」運輸機 最大起飛重量:27.22噸(60000磅)
有了C-2A「灰狗」多功能艦載運輸機,才是美國航母與其他航母最不同的地方。送人、送快遞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可以送來艦載機聯隊最重要的部件:發動機。有了它,整個機隊就踏實了。
「灰狗」尾艙門有坡道和動力絞盤,可以在航母甲板上快速裝卸貨物,開放式的匝道也可以空投物資和人員。
法國海軍有E-2C「鷹眼2000」,美國海軍的C-2A也能在「戴高樂」號航母上起降,但法國卻沒有買「灰狗」,雖然它們幾乎是一個機型。這和法國海軍的部署範圍、作戰強度有關。在物資運輸方面,有多用途直升機就夠用了。但對美國航母而言,有了「灰狗」之後,後勤支持能力就大不相同。
第六名:E-2C「鷹眼」;最大起飛重量:26.08噸(57500磅)
E-2「鷹眼」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它是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的空中指揮所,也是全世界產量最大、用戶最多的預警機。美國海軍的E-2C正在向E-2D「先進鷹眼」過渡。
第七名:E-2D「先進鷹眼」;最大起飛重量:25.85噸
E-2D是E-2C「鷹眼2000」的高級改進版,雖然進行了大幅度的升級,在加固機身中部結構的同時,空重卻因更新其他設備而略有降低。不過,美國海軍的E-2D正在加裝空中加油設備,屆時最大起飛重量將與E-2C持平。
法國海軍將於今年採購三架E-2D「先進鷹眼」,以取代現有的E-2C。
第八名:T-45C「蒼鷹」教練機;最大起飛重量:6.39噸
雖然它不在實戰隊伍中,但它是美國海軍的現役機型,是航母甲板的重要成員。是「超級大黃蜂」、「咆哮者」飛行員能上艦的必過門檻。沒有300小時以上,100次彈射/攔阻著艦紀錄,就沒辦法成為固定翼戰鬥機飛行員。
以上就是美軍航母現役艦載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排行榜」。
歷史上的部分機型:
經典的F-14D「雄貓」,它離開我們並不遙遠。最大起飛重量33.72噸。原型機在1970年首飛,至今已有整整五十年。美國海軍的F-14已於2006年退役。
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最大起飛重量27.50噸,最後一架已於2019年3月退役。還有一款固定翼的S-3「維京人」反潛機,也在2009年退役。
道格拉斯A-3「空中戰士」攻擊機,最大起飛重量37.20噸(82000磅),它是美國海軍歷史上在航母上運行的最重作戰飛機。這傢伙能投核彈,也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噴氣艦載攻擊機。
A-3「空中戰士」原型機首飛於1952年10月,1953年服役。後來在A-3的基礎上還發展了EA-3電子戰飛機、RA-3偵察機、KA-3空中加油機等型號。
A-3的服役時間長達40年,是美國海軍服役時間最久的作戰飛機之一,在艦載機中佔有重要地位。
北美A-5「民團團員」攻擊機,最大起飛重量36噸。設計之初主要是為了執行戰術核打擊任務,後期改為戰術偵察機使用。
F-111B是不能算數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9.90噸(88000磅),這還是減重後的海軍艦載機版本,空軍版的F-111A達到了45.30噸。海軍的F-111B只生產了2架生產型,由於太重而不適合在航母上起降,1968年停止發展。
看到了吧?飛機的「體重史」其實也就是「機型史」,每款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幾十年來,美軍海軍艦載機發展了太多的型號。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劃時代的、革命性的進步,其中有兩個規律:
1、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早期的飛機又小又輕,先飛起來再說。之後機身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到達一定極限後,再依靠科技進步「減肥」,追求由重到輕。飛機畢竟不是錢包,還是越輕越好。
2、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過去飛機型號單一、功能單一。之後型號越來越多,一個機型主要幹一個事情;到達一定數量後,開始追求集多種優勢為一身的一機多能。
這一切都是一個必走的過程,沒有足夠的數量,就沒辦法選擇;沒有足夠的比較,就沒辦法優化;沒有足夠的淘汰,就沒辦法集成;驗證了足夠的缺點,才有可能找的足夠的優點。不經歷相同的過程,就得不到相同的結果。
視頻:「福特」號測試電磁彈射和先進攔阻裝置
視頻:電磁彈射陸上試驗場彈射C-2A「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