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2019雲南數字文旅與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昆明召開。唐曉雲副院長應邀出席會議並做題為「從網際網路到物聯網:旅遊業的現代化進階」的主旨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和廳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很榮幸受主辦方邀請來到美麗的昆明參加數字文旅與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萬物兼數」的哲學命題,他認為「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在信息技術時代,我們每個人既是數的使用者,也是數的生產者。根據IDC發布《數據時代2025》的報告,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175ZB。如果把175ZB全部存在DVD光碟中,那麼DVD繞地球222圈。今天,即便我們不去討論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信仰,數和數字經濟也已經深度融入了我們的生產和生活。
我們知道,全球數字經濟滲透首先是從服務業開始的。在世界範圍內,服務業數字經濟在整體經濟中的佔比,也遠高於工業數字經濟和農業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支撐通過數據和信息的傳遞,在社交領域聯通了人與人的關係、在商業領域聯通了服務需求和服務供給,並逐步拓展到生活和生產各個領域,解決服務產品生產和消費問題。從1994年網際網路誕生,到1997、1998年網易、搜狐、騰訊、阿里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相繼成立,網際網路在商業領域迅速滲透擴張,急速擴展形成了電商、在線旅行商、網絡視頻、遊戲、博客、微博、微信等線上內容生產等新業態、新交互模式,以及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在服務業數字經濟高度發達的德國,服務業數字經濟甚至佔比超過55%,我國大約在30%左右,旅遊數字經濟是其中最為亮麗的組成。
我們知道,中國的大眾旅遊時代是網際網路、經濟發展和假日制度同頻共振的結果。1999年,我們的人均GDP超過了7000元人民幣;1999年,我們有了第一個「國慶黃金周」;1999年,我們誕生了攜程旅行網。之後,去哪兒、藝龍、同程、途牛、馬蜂窩、途家等不同在線旅遊及相關企業誕生,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出現,百度、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頭部企業及京東、美團、高德等跨界企業相繼拓展業務線進入旅遊領域,並以智慧型手機為依託將PC網際網路升級到移動互聯時代,加速迭代和跨界融合的在線產品和服務,推動中國成為移動在線旅行服務領域的領頭羊,於是我們有了便利的線上酒店預訂、車票購買、門票購買等等,使得我們的國民在有錢、有閒的情況下,有了自由旅行的制度保障,更有了自由行走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供給,於是才有了散客化的興起,才有了大眾旅遊時代。
我們知道,在網際網路推動中國成為數據大國的當下,旅遊業將逐步邁入科技引領發展的時代。從1999年至今,我們已經整整經歷了20年。如果說,20、30年前是整個經濟社會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化,那麼過去20年則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結合。這20年,中國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的野蠻生長,使我們擁有了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用戶、手機網民和在線旅行服務交易群體,遊客行為和企業活動的信息化為產業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數據資產。事實上,中國老百姓對於個人隱私、對數據遺忘權、修改權和訪問權的忽視或者大度,使得中國開展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在新時期,以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為支撐,旅遊業將逐步進入數據紅利時代。依託數據優勢和大數據、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實現更加安全、便利和有品質的旅行,將是未來旅遊業發展和提升的重要路徑。
數字資源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在經濟增長理論中,哈羅德-多馬模型認為勞動力和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資本和人口紅利能推動經濟增長。之後,索羅和羅墨豐富了的增長理論。他們認為,除了勞動力和資本之外,科技作為外生變量,也會推動經濟發展,但它只作為一個常數,用來修正資本和勞動力的影響。再之後,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科技作為內生因素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換句話說,就是科技進步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如今,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是很好的詮釋了科技進步作為生產要素推動經濟增長。有關測算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的34.8%。過去,我們經歷了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在信息技術時代,數據和數據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支點,已然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發展的新紅利。事實上,旅遊數字經濟也已經走在了前列。網際網路造就了新的旅行組織方式、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帶來旅遊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有關數據表明,2018年我國在線旅遊交易額達到9754.25億,約佔同期全國旅遊總收入的16%。此外,像馬蜂窩、堆糖等平臺,數據本身就是內容和產品創新的基礎,數據自身就是旅遊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
數位化為網際網路旅遊向物聯網旅遊進化提供關鍵連結。遊客活動具有典型的綜合性特徵,既涉及食住行遊購娛,也涉及旅遊前、旅遊中和旅遊後的各種行為,遊客活動數位化是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結果,更為物聯網旅遊發展提供大型試驗場。2018年底,我國擁有8.29億網民,智慧型手機用戶數超過13億,蜂窩物聯網終端6.7億戶,這些都將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為旅遊領域的人工智慧、物聯網研發提供養料。一個90後的旅遊過程,從旅遊前的百度查詢、QQ微信聊天,到實時打卡、種草、直播,再到分享、吐槽,遊客活動的本身為萬物互聯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人口數據、遊客行為數據和旅遊相關數據,這為網際網路旅遊向物聯網旅遊進化提供了重要的生產要素。
市場主體的數位化是物聯網旅遊實現的核心。我們需要首先對我們的旅行服務企業、餐館、景區、住宿企業、演藝企業、交通,甚至目的地社區實現運營和管理過程的信息化、網絡化、可感應的過程,需要整個社會建設好萬物互聯的基礎設施。再次是目的地社會的數位化。需要我們的目的地體系依託智慧城市建設、數字鄉村建設、全域旅遊的智慧升級來完成目的地的數位化進程。包括建設面向遊客終端消費的感應設備、移動互聯、雲計算和雲服務、5G網絡、智能終端等等,從基礎硬體層到軟體層的數位化是升級,既是智慧旅遊的基礎,也是物聯網旅遊發展的基礎。
我們需要判斷,網際網路旅遊是否會走向物聯網領旅遊。對主要技術的市場需求、物理和社會基礎、技術能解決的關鍵問題、技術擴散可能性、應用場景、商業前景等進行技術預測和戰略研判,以明確技術創新適用的產業領域,這是技術進階首先要考慮的。旅遊是一項集合人和物服務載體的綜合性活動,應該說,與物聯網有天然的匹配性。在移動互聯、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支撐下,網際網路終究將逐步成為物聯網的子集。物聯網「加上」旅遊,能夠實現旅遊活動中人與人的連結、人與物的連結,並以此形成更加便利、安全、有品質的旅行體驗,這將成為產業技術進階的基礎。基於旅遊活動空間位移性、產業綜合性、社交屬性,以及市場規模大且品質化、個性化需求多等市場需求特徵,以及物聯網、大數據技術、5G、人工智慧等技術特點,旅遊網際網路向旅遊物聯網升級值得我們關注。
我們需要明確,旅遊物聯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突破的方向。這需要我們回歸技術的本質思考:旅遊企業技術創新目標是什麼?面對旅遊人數增長的業績衝動與日漸突出的服務品質化訴求我們如何取捨?我們的技術應用是否有理性思考和基礎市場支撐?我想,這個答案是明確的。技術終究應該以人為本,在旅遊領域的技術應用應該以面向為遊客提供更加安全、便利和舒適的品質化旅行服務為方向。這是旅遊領域技術發展的邏輯起點也是歸宿。
我們需要預判,面向市場需求的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孵化可能。需要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基礎對相關技術的應用場景進行市場和技術研判。初步看來,在旅遊業的技術創新和物聯網旅遊進化升級過程中,下沉到目的地的智能公共管理和服務,細分到國內、入境、出境市場的個性和智能定製與即時綜合服務,技術本身作為內容創新形成時尚、穿越的科技體驗,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帶薪休假落實程度下,面向滿足多元化、多層次、品質化旅遊消費需求值得期待的領域。面向主體市場、潛力市場需求的品質化服務和管理,包括移動式雲端遊客服務中心、智能旅行機器人助理、可視化可交互的旅行交易系統、面向入境遊客的多語言服務系統、社交型地圖和綜合交易平臺,最終形成物聯網旅遊綜合平臺等等,可能將會是有一定前景的應用場景。
科技正在改變生活,我們的產業服務對象已經先於產業進行了現代化、信息化提升,服務對象日益增長的品質化旅行消費訴求與現有制度安排下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日漸背離,我們基於新技術引領的高效公共服務管理水平與人民群眾期待的距離,都需要我們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我想,是時候把技術創新作為旅遊企業發展的新動能了,是時候用科技手段來提升和改善旅遊公共管理和旅行服務品質了,是時候用科技來推動旅遊產業的整體現代化水平了。希望有一天,我們更多的國民、更多來自全球的朋友,像今天我們的大會主題所倡導的一樣,能夠享有智慧旅遊、幸福生活。
謝謝!
作者:唐曉雲
來源:中國旅遊研究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