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健身行業全面爆發,從威爾斯、青鳥、中體倍力等傳統健身房,再到光豬圈、樂刻、超級猩猩等新式健身房,健身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不過,正如共享單車大戰最終開心的是富士達等自行車製造商那樣,健身房火熱的背後,健身器材公司獲得了黃金髮展機會。2015年至今,舒華股份、水晶運動、尤力體育、泰山體育等健身器材公司陸續登陸新三板,其中,舒華股份2017年上半年營收4.84億元,淨賺6181萬元。在今年下半年,健身器材第一股英派斯也已成功上市。
健身行業的爆發,一方面是用戶的健身需求強烈,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而這樣兩種助力,同樣體現在冰雪產業。
去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兩份相關規劃,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國滑雪場數量要達到800座,到2025年實現三億人次參與冰雪運動,屆時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
另一方面,參與滑雪運動的群眾正逐步增多,數據上來看,也印證了這樣的觀點。《2016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滑雪人次1510萬,較2015年的1250萬人明顯上升20.8%。在滑雪總人口、總人次上升的情況下,滑雪發燒友的比例也在穩步增長。
雪場數量與滑雪人次的統計(by 滑雪族)
在這樣的情況下,參照健身行業與健身器材的邏輯,冰雪產業中的滑雪場設備,將會是一個穩定的盈利點嗎?
國內品牌正逐步入局,但大型雪場仍然是國外品牌的天下
據《2016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的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2016年新增滑雪場為78家,全國達到646家滑雪場,增長率為13.7%,到2022年,這一數字將達到1000座。從數量和增長空間上看,潛力巨大。
在討論滑雪場設備是否會是一個穩定的盈利點之前,我們不妨先看一看目前國內滑雪場中,國產設備佔有多大市場呢?
目前,滑雪場設備主要有纜車、造雪機、壓雪車、運輸滑雪者的電動傳送帶——魔毯、門禁系統等,這些設備根據規模不同、安裝條件不同,單價從數萬元到千萬元不等。
纜車
造雪機
壓雪機
近年來,隨著國內滑雪場設備生產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價格方面的巨大優勢,國內一些滑雪設備開始受到小型滑雪場的青睞。京郊某小型滑雪場工作人員說:「國產滑雪設備報價低,性價比比較高。」據了解,同樣一臺造雪機,義大利的Demac迪馬克價格在20萬元以上,而國產產品為8萬元至15萬元。
而根據《2016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的數據,2016年,全國滑雪場新增造雪機1180臺,全部造雪機數量合計約5180臺。其中,國產造雪機僅佔比15%;而在壓雪車方面,2016年全國滑雪場新增80臺壓雪車,其中進口車65臺。同時,記者在登錄北京、崇禮等地的大型滑雪場官網時發現,大部分滑雪場在宣傳推廣時都提到了國外品牌。
《2016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核心數據,可以看到設備的具體數據
針對這樣的問題,生態圈採訪了萬龍滑雪場董事長羅力,羅力表示,萬龍滑雪場的纜車設備全部使用了國產品牌,造雪機當中,65%是國外品牌Sufag蘇法格,「國產纜車設備與國外品牌的差距正不斷縮小,但造雪設備確實差距很大,畢竟國外雪場設備已經發展幾十年了。國產設備當中,魔毯和門禁都是可以和國外品牌掰手腕的,而且在價格方面,國產設備起碼要便宜1/3以上。」
國產品牌目前難進大雪場,原因何在?
1、產品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差
由於我國滑雪產業整體仍處於發展階段,滑雪設備在我國製造企業中的佔比較小,而設備對技術含量、安全性要求較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並進行長期測試,所以企業往往不願意投入建設或實驗,因此,我國一直以成套引進國外高端硬體設備為主,消化、吸收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差,各類設備的研發能力不足。
中國滑雪設備製造業的發展模式(來源:《中國滑雪場設備市場現狀與前景》)
另一方面,我國滑雪場設備製造企業規模較小,產品集中度較低,研發建造沒有達到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
雲頂樂園(滑雪場)公關部總監趙瓊在接受生態圈採訪時說道,「在我們看來,國內的雪場設備品牌與國外差距還是較大的,不僅是質量問題,後期維護成本、後期服務也差得很大。」
他進一步舉例指出:「比如造雪機,國產造雪機雖然便宜,市場售價只要十幾萬元或二十幾萬元,但是存在能耗高、漏水等質量問題,長期來看更不合算。國外的同類產品雖然每臺價格要高出不少,但質量有保障,後期維護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政策扶持力度仍待加強
在纜車方面,國產纜車的主要類型都是由北京起重運輸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北起院」)研製成功並推向市場的。
北起院副院長兼索道工程事業部總經理黃越峰介紹到:「2022年我們國家要舉辦冬奧會,這對於國內冰雪產業的發展肯定是個好的機會。現在國家提出「裝備製造2025」計劃,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國機集團對我們的產品研發很重視,相關部門建立課題,也給予了資金支持。」
但他同樣也指出:「但是在市場推廣方面,政府的支持還是不夠,我們能看到其他各國家設備在中國銷售的時候,國外政府部門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會組織以國家為單位參加展會,組織座談、交流等推廣工作。」
的確,在國內的各大體育論壇中,常常能看到北歐冰雪強國的身影,例如2017年斯邁夫全球體育產業大會上,30多個國家的代表與企業前來參會,其中不少冰雪強國都是帶著項目過來參會的。
對此,雪時科技CEO張祐嘉亦有感觸,以雪時科技研發的滑雪場管理系統為例,目前,國內已有十幾家大型雪場採用了高端閘機設備,其中,雪時科技與此前壟斷中國雪場的奧地利閘機品牌AXESS,各佔據一半份額。
「從今年開始,奧地利的AXESS開始用更低的價格來搶佔市場,而且他們的銷售有當地政府來扶持,國家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所以這也是國產品牌市場份額較少的一個原因,政府對於滑雪場設備支持力度還是不夠,設備製造商想要謀求發展的話,一方面還需要政府支持,另一方面還需要市場給予支持,多給國內優秀企業品牌一些機會,保護自己國家的產品。」張祐嘉說道。
雪時科技生產的 滑雪場閘機設備
3、國際雪聯的不認可,不同投資方有不同考慮
位於張家口市崇禮縣的密苑雲頂樂園(滑雪場)是由馬來西亞雲頂集團與卓越集團共同投資建造,據公關部總監趙瓊介紹,雲頂樂園配備了多臺義大利天冰(TECHNOALPIN)造雪機和義大利普羅諾斯壓雪車,其中3條高速纜車採購的是奧地利多貝瑪亞(Doppelmayr)公司的國際最新設備。
雲頂樂園採用國外設備更多是因為「規定」,擔任雲頂冬奧辦常務副主任的趙瓊坦言,「雲頂樂園是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場地之一,屆時,大約會有50塊金牌從這裡產生。在國際雪聯和國際奧委會規定使用的冬奧會滑雪場地設備品牌中,並沒有國內品牌,所以我們只能服從國際雪聯的贊助商協議。」
另一方面,由於雲頂樂園是由外資投資,總投資達到180億元,在雪場建設上可以說是「不差錢」。而類似雲頂樂園這樣的部分大型滑雪場,由於背靠財團,又有雪場周邊的房地產作為支撐,在前期投資時可以說是不計回報,所以在選擇滑雪場設備時格外青睞於國外品牌。
對此,北起院副院長黃越峰也談了自己的觀點,投資方不同考慮也就不同,外資滑雪場在投資上很大,自然傾向於國外高價格的設備,在宣傳時會更有「面子」。民營企業投資比較理性,他們對性價比要求較高,不過國有企業和政府也有著自己的考慮,「雪場最重要的是安全問題,負責冬奧會某場地建設的相關人員曾私下聊到,保證安全是冬奧會的首要原則,纜車又是特種設備,所以他們還是更傾向於國際上最先進的設備。」
困難重重,滑雪場設備「錢途」如何?
本文多次引用了《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的數據,而在《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主要撰稿人、卡賓滑雪總裁伍斌看來,隨著滑雪場越來越多、滑雪愛好者逐步增多,滑雪場設備市場潛力巨大,進口設備的價格昂貴、突發故障處理的不確定性,都凸顯著滑雪場設備品牌國產化的必要性。
但他也表示,由於滑雪場設備屬於特種設備,小規模的製造公司仍難盈利,「小企業只能打價格戰,但是這樣技術質量就會下降,會造成惡性循環,所以技術研發勢在必行。」
伍斌認為,未來應通過政策扶持,把政府、企業和個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按照集團化、產業化方向,整合小型企業,培育一批滑雪設備的龍頭企業,建立健全滑雪設備技術標準體系。同時,整合行業資源、建立戰略聯盟,人才培養也極為關鍵。
而當我們參考其他國家冬奧會經驗時會發現,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勢必會給領先的國產品牌帶來發展機遇。
在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資料庫(DWPI)中,截至2015年8月15日,涉及人工造雪技術的專利申請共363件,日本企業申請數量最多,而日本的這些企業在中,75%的專利申請是在1991-1998年——長野冬奧會舉辦前後,在此期間,最先進入滑雪市場、擁有最多專業的的造雪機供應商樫山工業株式會社佔據著日本國內80%造雪機市場。
在2016年,北起院歷經多年研發,建成國內首套脫掛索道核心部件生產線。據了解,包括祟禮富龍滑雪場、吉林北大壺滑雪場、吉林廟香山滑雪場、陝西鰲山滑雪場、新疆絲雕之路滑雪場等大型滑雪場都在使用北起院生產的纜車設備,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檢驗,新的訂單不斷達成。在價格上,北起院的纜車也要比國外的同類產品便宜50%左右。
而在國內滑雪市場的行業信息化和網際網路化較為落後的情況下,國內已有不少公司正在行業中進行著產品與服務卡位。雪時科技CEO張祐嘉表示,未來,雪時科將在提供更好的產品同時配合完善的售後及服務,2018年年底實現國內中小雪場免費試用全覆蓋,致力成為國內最好、與國際品牌水平相當的雪場信息化服務商。
類似這樣的消息無疑給了國內滑雪場設備製造商一劑強心劑,未來,中國的滑雪設備生產規模還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藉助品牌的本土優勢,質優價廉會成為國產品牌的最大優勢。
隨著2022冬奧會的臨近,如何儘快消化和吸收世界先進技術,通過自主創新增強國產滑雪場設備的技術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仍然是國內滑雪設備製造商面臨的重要課題。
冬奧會來了,滑雪場多了,滑雪產業火熱了。在這片萬億級的賽道上,究竟能否有國產公司依靠滑雪場器材脫穎而出,成為國內乃至世界領軍企業,未來的幾個冬天,對於有志於此的公司尤為關鍵。
【鈦媒體作者介紹: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