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王朝短命真相

2021-01-11 地緣谷

「 如果選擇杭州為都城,是否優於南京呢?南宋王朝維持了151年,似乎證明這一點。

NO.163

曲墨封/文

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南京建都,因此南京有「十朝都會」之稱。不過,這十朝似乎都不長命,最長的東晉僅103年,即便是明代,也是在靖難之役後,都城就轉移到北京。

因此,就有金陵王氣已洩的說法,認為春秋戰國時代,楚王埋金鎮壓金陵王氣,秦始皇登基後,又斬斷方山龍脈,引水貫金陵,自此金陵王氣已收,看似天子之宅,而定都於此,必不久長。

那麼,被諸葛亮讚譽為「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北有大江,南有山險的南京,作為都城真的這樣不堪嗎?若當真如此,為何還有這麼多王朝選擇在此建都?

南京已是南方王朝的最好選擇

其實,定都南京的十朝當中,除了明朝之外,其餘九朝都並未統一中國,包括國民政府也只是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定都南方多半出於不得已。就南方而言,南京已經是不錯的選擇。

從中國地形來看,北方華北平原連貫,少山陵阻隔,且通過洛陽盆地和山西西南部的河東地區,可以與關中平原相聯通。也就是說,大片連接的平原不利於地方分裂割據,進而提高中央的凝聚力。且在南宋之前,北方的人口一直多於南方,中央要控制全國資源,以北方城市為核心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而長江流域的平原雖然降水充足,氣候溫暖,更適宜農業,然而地形卻異常破碎。長江中下遊平原被大大小小的山脈丘陵所分割,不利於中央集權。

歷史上,選擇建都南方的政權,往往出於迫不得已,因為它們多半已失去了對北方的控制。就南方都城的選址而言,集南方所長者無如江東,集江東所長者無如南京。

江東地處亞熱帶,雨水較多,河道縱橫,形成密集的水網,足以緩解北方鐵騎的衝擊力,長江更是難以逾越的天塹。長江下遊的太湖平原向來富庶,人口稠密。南朝沈約曾讚賞揚州(這裡的揚州主要指江東地區)「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到隋唐時,東南財賦為關中依仗,揚州富庶甲天下,有「揚一益二」之稱。

南京屬寧鎮揚丘陵地區,以低山緩崗為主,周邊山丘眾多,三面環山,一面臨江,北高南低,易守難攻。其周邊有玄武湖、秦淮河,既可作為險要,也可演練水軍。其上下遊分別有採石、瓜步兩大長江渡口可以扼守,向西稍遠是著名的丹陽山地,安徽黃山便處於其中,其地民風果勁,可以為王朝中央提供優質的兵源,向東則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太湖周邊平原相接,兩地的資源可為南京直接掌控。

在定都南京的十個王朝當中,東晉、南朝宋、齊、梁亡於內亂,東吳、南陳、南唐、太平天國被北方政權以優勢力量消滅,而明建文政權和國民政府則是被北方勢力以弱勝強而滅亡。就此,我們可以分三種情況,分析定都南京的弊端。

荊揚之爭對南京的壓力

東晉、南朝宋、齊、梁都是偏安東南的王朝,其政權本身就有不穩定性,但談及它們的滅亡, 不得不提「荊揚之爭」,因為荊州(湖南、湖北)與揚州(江東)的對抗,幾乎貫穿整個東晉南朝。

對於定都北方的大一統王朝來說,由華北平原只需要越過薄薄的宛東丘陵(方城山脈),就能自南陽盆地向荊州發射影響力。而這一點對於江東政權來說,揚州和荊州之間可謂重山阻隔。

拿長江以北來說,大別山脈到東段格外膨大,延伸出許多支脈,幾乎將湖北與淮南西部隔斷開來。拿長江以南來說,江東與湖南之間有江西阻隔,江西之左是羅霄山脈,之右是丹陽丘陵與武夷山脈。江東和荊州之間,只能憑藉長江水道聯通,然而對於揚州而言,荊州具有順流而下直取建康的優勢。

荊州所在的湖北號稱「千湖之省」,湖泊密集,水資源豐富,又有廣袤的江漢平原,糧食產量極高。而湖南雖然山地丘陵較多,但洞庭湖平原的實力也不可低估。因此荊州完全有實力與江東的中央對抗。

由於南北對峙,中央往往需要突出荊州的軍事防衛作用,只能給荊州較大的獨立決斷權力,這就對中央形成了的極大威脅。

東晉時期,掌管荊州的大員被稱作「分陝之重」,即以周朝的陝西陝東比作東晉的荊州揚州相峙。掌控東晉國政的四大門閥中,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都曾掌控荊州,而且對中央造成了強大的壓力。出身寒門的陶侃在掌握荊州期間,也曾有謀朝篡位之心。

進入南朝之後,中央開始以宗室掌握荊州,進而與外姓方鎮相制衡。然而荊州的獨立性使得宗室與外姓方鎮很容易產生對抗中央的組合,而宗室圖謀皇位也較外姓更容易,因此荊州和揚州的對抗到南朝反而變得更加激烈。

當然,實際上東晉、南朝宋、齊、梁四朝當中,僅有南齊是被鎮守雍州的方鎮大員蕭衍順漢水而下,控制荊州進而直取建康,其他三朝都是滅亡於強臣直接在中央發難。然而一次次的荊揚之爭對皇權造成巨大打擊,以及導致中央的軍隊實權派坐大,是這幾朝覆亡的重要原因。

以東晉為例,正因為掌握荊州的桓氏領袖桓玄順江而下,篡奪皇位,北府軍代表劉裕才有機會以討伐桓玄為名,奪取權力而篡晉,劉裕討伐桓玄之後雖然一度奉晉帝復位,但當桓玄覆亡之後,劉裕就已經是「情在造宋,實非興復」了。

而劉宋、蕭齊兩朝,也是一次次被荊揚之爭所削弱。中央往往因此會變得不信任宗室而將荊州又如東晉時代交給外姓執掌,然而外姓同樣會成為王朝的威脅,這成為東晉南朝一個接近無解的問題。

就南梁而言,雖然侯景之亂對中央造成很大打擊,但荊州的宗王蕭繹坐山觀虎鬥,任由侯景削弱中央和其他諸王,使自己得以坐上帝位,而外敵西魏東魏也都藉機侵奪南梁土地,最終蕭繹不久便被西魏擒殺於江陵,而強臣陳霸先隨即也在建康奪取政權。

荊揚之爭不僅導致了東晉南朝的內耗,也不利於東晉南朝中央對於益州的控制,因此東晉南朝對於益州的控制一直較為薄弱,益州地方自主權非常高。

南方對抗北方的劣勢

東吳、南陳、南唐、太平天國亡於北方之強,則顯示出北方的龐大資源優勢,往往非江東一隅之地所能抗衡。

以西晉滅吳為例,當時江東人口約600萬(東吳在冊人口300萬左右),而西晉方面即便不計算蜀地人口,北方人口也多達2000萬以上。這樣大的國力差距,當西晉王朝在北方的統治穩定,並成功編練出強大的水軍來壓制南方的水師優勢,對江東政權便幾乎是泰山壓卵之勢了。

隋滅南陳,宋滅南唐,都與西晉滅吳類似,其時南方發展程度仍然有限,表現出明顯的北強南弱。到清朝時,雖然東南人口數量已經極多,但太平天國並不能全據江東地區,因此在南面也受到清軍的壓力,當清王朝獲得歐洲列強支持以強化軍備提升軍隊戰鬥力之後,太平天國的滅亡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就明建文政權和國民政府的覆亡而言,我們決不能將此視作南方註定不敵北方,否則就無法解釋朱元璋的成功北伐(北方腐朽的元王朝威權早已瓦解,王保保等軍閥同樣是新生勢力),以及國民政府最初的崛起了。

除了指揮混亂,戰略失當之外,江南經濟發達,氣候溫暖溼潤,且由於城市化程度高,缺乏優質兵源;而統治者在這裡也比較容易失去憂患意識和危機感。長江之險帶給統治者的心理安慰,很多時候反而不利於軍事實力的維持。

總結

由此我們得出定都南京的三個弊端——對荊州、益州控制力不佳,南北對抗中佔據不利地位以及容易失去憂患意識。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在江東地區,如果選擇杭州為都城,是否優於南京呢?南宋王朝維持了151年,似乎證明這一點。

我們必須指出,除了完顏宗弼搜山檢海捉拿趙構之後,金軍就再沒有越過長江的機會。雖然趙構是因為畏懼金兵再次越過長江才定都臨安(杭州),然而如果敵人能穩固地佔領南京,江東政權是不可能再生存的,南宋初年金軍退兵無非是因為當時金國在北方統治尚且不穩,無法穩固佔領淮南乃至建康而已。

後來蒙古人佔領建康之後,很快又攻佔臨安,南宋也隨即滅亡,也就意味著定都臨安比起定都南京並無多少優勢,反而失去了南京擁有的長江水運優勢,其周圍的獨松關和西湖也比不上南京周圍的山地丘陵適宜防禦。

所以綜合來看,雖然南京有著種種弊端,然而就江東甚至南方而言,已經是不錯的選擇了。

參考資料

布局天下 . 饒勝文

兩晉南朝政治史稿 . 陳長琦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其中有什麼玄機?真相隱藏多年!
    明初定都於南京時擁有整個中國。自古以來所有統一天下的王朝幾乎全部定都於北方,這是因為在宋代之前,中國的精華在於中原地區,南方雖然已經發展,但還是比不上北方。況且在冷兵器時代,最有戰鬥力的莫過於騎兵,中國只在北方少數地方產戰馬,所以定都北方也有考慮便於獲得較好的兵源和戰馬的因素。
  • 讀此文,你就會明白為何稱南京城「龍盤虎踞」和在此王朝短命真相
    大凡談及南京的歷史文化,總是繞不開話題「金陵王氣」。自三國孫權在此定都,開創吳國基業,後續以此為都的王朝,少有超過百年,並且大多偏安困守,這讓「金陵王氣」也成為短命王朝的宿命。考究「金陵王氣」說法之由來,最早可漫溯千年前的楚威王埋金事件。
  •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哪個朝代最有名?哪個朝代貢獻大?
    相反,那些統治幾十年甚至十幾年的「短命王朝」就不值得大家去多費口舌了,其實這些統治時間短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數量,要大於那些統治幾百年的朝代,今天咱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短命的王朝」,接下來給大家簡單羅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朝代,看看它們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多少年,都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出了幾位皇帝,它們是怎麼滅亡的。
  • 西晉淪為短命王朝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西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雖出現過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短暫輝煌過後,便迅速地衰敗下去了。國家衰敗,百姓自然苦不堪言,諸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讓百姓流離失所,使得西晉在短短數年就徹底亡國。究其原因,恐怕逃不掉以下幾點。
  •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司馬炎內心實際荒得一地雞毛:父司馬昭迷離去世,幾月後自己登基為帝,建立晉國……軾父言論不斷,北方擾亂不止,國內流民起義……社會風氣荒淫愜意,兒子痴呆為太子,剛剛建國國本就不穩造就晉朝短命王朝重要因素之一!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浚等人分兵伐吳,於280年滅吳,統一全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晉宮內宮女萬人以上,並造成社會風氣荒淫奢侈,有「王愷,石崇鬥富」。
  • 西晉王朝的短命,是因為司馬炎埋下了禍根,繼承者爭先模仿
    西晉王朝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短命的,這是因為晉武帝司馬炎的主要原因,晉武帝司馬炎在自己還活在世上的時候就埋下了禍根,而後來的繼承者則是曇花一現。晉王朝時期在我國歷史上維持了幾十年的時間,並且在這幾十年當中不斷的更換皇帝,雖然,西晉王朝實現了當時三國時期的統一,但是西晉王朝卻在當時南北朝時期統一時間特別短暫。司馬炎在接過自己的父親是司馬師的接力棒之後,建立了新的政權,並將國號改為晉。不能否認的是,在司馬炎接管朝堂之後,在當時為了百姓做出了許多值得誇讚的功績。
  • 短命王朝是盛世王朝的奠基者
    華夏歷史源遠流長,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少不了王朝的興衰更替。歷代王朝大致可以編成一首兒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魏蜀吳三分,兩晉前後延,南朝和北朝,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再無皇室存。其中有的王朝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其歷史影響力卻不小。
  • 你為什麼喜歡南京呢?
    南京的別名很多?是中國用過名字最多的城市?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其中名氣最響的,莫過於金陵。都說一下雪的南京就成了金陵,可想而知金陵幾乎成了古時候南京專有別稱。金陵這個字的由來,也是了解南京歷史發展最好的開端。
  • 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百萬雄軍去哪了?
    由於修建長城,秦始皇陵墓等大型的工程,秦王朝徵調大量地人口去服徭役。秦朝滅了六國,秦始皇時期,主要的服徭役對象為六國的戰俘和富家的僕人,普通老百姓每家最多有一人去服徭役,而且每年服徭役的對象有工錢,還管飯。每年都有40天的假期。而到了秦二世的時候,據統計每年有700萬人要去服徭役,而當時秦國總人口才2000萬人。
  • 南京:兩種文明的交匯點,輝煌與悲涼的共有者
    提起中國有名、有歷史的城市,自然想到十三朝古都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陽,六朝古都南京,古都北京、古都開封、古都杭州。南京在這種排列中處於中間位置,不上不下,似乎沒什麼特別,而且,由於南京建都的王朝多短命,似乎並沒有什麼光輝的記憶,但在我看來,在所有的古都中,最有韻味的,卻是南京。
  • 西晉王朝的短命史:八王之亂,堪稱史上最血腥的皇權內亂
    西晉統一三國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但西晉政權卻是個短命政權,這是耐人尋味的。由於它本身誕生於亂中篡權,所以雖然統一了全國,卻沒有通過政權更迭挖掉社會動亂的根子。相反,西晉政權的產生,製造出了更多的內外動亂與戰爭因素。而「八王之亂」就是西晉短命史上一場皇族為爭奪皇權引發的內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以及近三百的動亂,堪稱史上最血腥的內亂。
  • 繼秦之後中國最混亂時期,皇帝個個短命,當皇帝還不如當大將軍
    眾所周知,自大禹建立夏王朝開始到大清王朝覆滅,在中國的歷史上先後出現了83個王朝。這其中,秦朝是第一個結束分裂局面,真正意義上完成了統一,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家。之後,建立的王朝,雖然因為戰亂一段時間處於分裂狀態,但是,基本都是繼承並發展了秦朝的疆域面積。公元907年,藩鎮宣武節度使朱溫鬧起兵變,把唐朝給顛覆了。
  • 此人篡位成功用一個短命年號開始統治,藝高人膽大成為明君
    一艘新下水的輪船不會起名叫鐵達尼號,一個姓秦的父親不會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秦檜,一個王朝的建立者也不會定一個短命的國號,這不是迷信,這是我們對美好寓意的追求,在歷史上就有這樣一樣皇帝,在辛苦得來皇位之後反其道而行,給自己的王朝起了一個短命的年號,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永樂大帝朱棣。
  • 女性專權的神秘西夏王朝,皇帝短命內亂不斷,滅亡是必然嗎?
    ,這個王朝就是党項人所建立的西夏。  可党項人所建立起來的這個西夏王朝,歷史發展脈絡卻又極為詭異,這個神秘的王朝仿佛受到詛咒一般,幾代皇帝都是主少母壯且早早夭亡。生年不詳的他在位僅 2 年,是所有皇帝中最為短命的一位了,這位皇帝的一生可以用悲壯來形容,在一朝末代亂世之中,他曾率領軍民拼死與蒙軍抵抗,但天要亡國,人力是改變不了的。後來西夏的國都中興府被圍,李睍又堅決反抗,不但拒絕成吉思汗的幾次招降,反而誓死不屈,戰鬥至最後一刻彈盡糧絕,而此時又遇大地震,瘟疫橫行讓軍民毫無還手之力,許是認清現實,許是為了百姓一絲生機,李睍最終迫於無奈才選擇了投降。
  • 江蘇南京棲霞區王朝休閒山莊
    聯繫人:無聯繫電話:02585569800手機: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堯新路(蘇果超市北側)單位名稱:王朝休閒山莊地址:棲霞區堯新路,蘇果超市北側電話:02585569800王朝休閒山莊清淨舒適,古樸典雅,與朋友品茗賞器,談天說地,您會一洗焦灼,浮躁的心,讓您的心重新歸於平靜,這裡是您
  • 為什麼南北朝開創者的後代們都昏庸且短命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前後83個皇朝裡總共出現過將近600個皇帝,他們的平均壽命在39歲左右,雖然不惑而逝在現代人看來似乎太短命了,但是在封建社會這個年齡還是要遠高於同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的。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在前後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先後出現將近60個皇帝,這些皇帝除去王朝的第一代開創者,其他的平均壽命不到25歲,幾乎可以說是清一色的英年早逝。
  •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定都地點在南京 原因是什麼?
    作者 錢sir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最初的定都地點在南京。 南京這座城市,大家都是了解了不少的。歷史上很多的王朝將它們的首都定在了南京,但是大部分的王朝定都南京都有偏安一隅的想法,根本算不上是統一的大王朝。
  • 西藏最神秘的古格王朝,達到全盛後為何一夜沒落,真相在此
    對於西藏這個地方,很多人就感覺就像是寶藏一樣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了,特別是西藏的歷史,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存在,我們後人都很想要知道這裡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畢竟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一個地方的歷史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而西藏有著一個古格王朝的遺址,也是現在很熱門的一個旅遊點
  • 明朝皇帝為何都大多數是短命,難道是朱棣有遺傳病史的原因
    明朝皇帝為何都大多數是短命,難道是朱棣有遺傳病史的原因明朝在中國的歷史上雖沒有唐朝的輝煌,但是他卻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在明朝200年的時間裡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大部分的壽命都比較短,,這就讓人感覺到難道是皇帝荒淫導致短命的嗎?
  • 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命」的三位皇帝,最後一個僅在位29天
    眾所周知,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擅長出「奇葩皇帝」且「人均壽命最短」的王朝,從建國到覆滅一共傳位16帝,歷經276年,平均算下來大約每17年就得更換一位新皇帝。除了壽命短,明朝很多皇帝的在位時間也可以用「短命」來形容,今天,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在明朝歷史上三位最「短命」的皇帝。第一位:建文帝朱允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早年因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便將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打算等自己百年之後,讓孫子繼承其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