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你就會明白為何稱南京城「龍盤虎踞」和在此王朝短命真相

2020-12-12 易馨master

大凡談及南京的歷史文化,總是繞不開話題「金陵王氣」。

自三國孫權在此定都,開創吳國基業,後續以此為都的王朝,少有超過百年,並且大多偏安困守,這讓「金陵王氣」也成為短命王朝的宿命。

考究「金陵王氣」說法之由來,最早可漫溯千年前的楚威王埋金事件。此後歷經秦始皇壓鎮王氣,直致孫權接受謀士張紘建議,最終在此定都,「金陵王氣」之說才最終落實。

而據說真正促成孫權在此定都的很大原因,是南京城的特殊地形-「龍盤虎踞」。

進而「龍盤虎踞」也成為歷代對南京城的獨特稱謂。

如唐李白: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圖:李白

元·薩都拉:

「虎踞龍蟠王氣多,雲深石磴碧嵯峨。」

這種情形在我國其他古都中是非常少見的。那麼南京城「龍盤虎踞」稱謂最早源於何處?

為何偏偏以龍和虎來對應王氣?

「龍盤虎踞」諸葛亮- 似是而非的出處

最早的記載出自晉代《吳錄》,言諸葛亮出使東吳,路過金陵,看到金陵地形,不禁讚嘆曰:

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若窮究根底,《三國志》記載裡的諸葛亮,並未到過金陵。但這無妨「龍盤虎踞」自此成為南京城的獨特代稱。

圖:諸葛亮

而後更添附會,說鐘山像蜿蜒的長龍,石頭山就是蹲踞的猛虎,共同護衛著南京城的王者地位。

龍虎指代地形,這種說法,其實僅僅是後世對南京地形的比喻。

而偌大中國,有山川圍繞的城市實在眾多。那為什麼偏偏以龍虎為尊貴,對應王氣呢?

「龍盤虎踞」,來源於悠久的龍虎文化

其實龍虎的尊貴地位,來源於悠久的天學傳統。

古人對天文的重視,並推及人事,進而發展到中華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傳統。追溯其源頭,最早可推演至上古時期。

《周易·繫辭》有言: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通過樸素的觀察,所形成的陰陽思維和「天人合一」傳統,最終引入到中醫、易學、道教、政治智慧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最終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傳統文化觀念。

圖:天人合一

在這點來說,國人最終選擇接受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而非側重一面的唯心主義,是有著深厚的傳統基墊的。

而先民在觀察天象過程中發現,周天星象都在自東向西轉動,只有北極星居中不動。

北極星就像天之正中,為天帝所處。而逐天星鬥按照四方劃分,可以劃分為以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為代表的二十八宿。

圖:28星宿

而天象又嚴格對應現實中的王朝正統性。比如王者就要居於天下之正中位置。《白虎通》就說:

京師,四方之中也。

就是說王者之都城,必須在天下的正中位置,只有在這裡定都才在法統上具備正當性。

如最早周武王和周公,通過勘測地形和佔卜,就確定了天下正中的位置,那就是洛陽。

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王朝如東周、漢等王朝,都定都在洛陽周圍的原因,也是洛陽所在的地區為中原的由來。

圖:古九州

古代帝王對這個正統性是如此的執著,比如王莽為了宣示正統,嚴格按照《尚書.禹貢》的地形來劃分行政區域,甚至不惜給地區和少數民族改名,最終王朝也亂了套。

而另方面,中華民族自詡「龍的傳人」,龍虎文化圖騰和相關崇拜歷史悠久。

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中,都能看到蚌殼拼成的龍虎圖騰。

圖:仰韶龍虎墓葬圖騰

大家熟知的是龍專指帝王,其實稱呼帝王,最早龍虎並稱。比如《史記.項羽本紀》範增就對項羽說劉邦: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可見天上星宿和人間帝王交匯,最終使得龍虎星宿和相關地形專指王氣。

這在漢畫像和歷代六朝墓葬中,都能找到很多龍虎並舉的裝飾,作為龍虎王氣文化之對應。

圖:漢畫像石-羽人龍虎朝拜至尊

南京的「龍虎」地形真相

南京城雖然不在天下正中,卻地形中能找到和天上蒼龍、白虎相對應。我們先來看下六朝都城設置。

圖:金陵風水

左邊的鐘山蜿蜒類象青龍;右邊的石頭山蹲踞如同白虎,而背後的玄武湖,則是代指北方的玄武水氣。南邊的古淮水則類朱雀。

從中可以看出,六朝都城位於天文四象對應的地理正中,絕非巧合。

而後來明初的都城,因劉伯溫感覺六朝命短,稍微調整了位置,有些偏斜,但大致還是處於四象之中。

圖:歷代定都金陵王朝皇宮

這就是南京城龍盤虎踞之由來,「龍盤虎踞」是嚴格對應天象和地理的,絕非泛泛而言。

王朝短命真相

關於南京「金陵王氣」的文章,本人寫過二篇分別是《孫權定都秣陵,開創史上定都南京先例,就是因為「金陵王氣」嗎?》和《定都南京的古代帝王們,歷時千年,仍壓鎮不住的「金陵王氣」》。

上述兩篇文章大致寫清了相關脈絡,大家可以在本號翻閱。

至於定都南京的歷代王朝為啥短命,即使劉伯溫調整後還是難免如此。拋開玄虛的因素不論,盧海鳴、朱明兩位專家曾專門撰文釋疑。

他們將南京和眾多古都對比發現,南京的短命王朝有11個,同樣的短命政權,西安有13個,洛陽有11個,大致相差無幾。

偏安王朝方面,南京僅有南唐和南明;開封則有後晉;杭州有南宋相互對應。

圖:王業不偏安口號

從短命王朝和偏安王朝數量來看,南京並不就是代表短命和偏安的象徵。

至於為什麼世人對南京,有此根深蒂固的偏見。兩位專家認為是出於傳統史學觀念的影響,和歷代對於南京王朝的評價過低所致。

結語

今日的南京早就脫去了王者之氣,而最能熟悉南京脈搏,貼切描繪南京的作家,公認的非葉兆言先生莫屬。下列他對「金陵王氣」的說法,更具有代表性。

「其實所謂金陵王氣只是一種非常虛幻的東西。南京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總是以一個失敗者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

南京見慣了天下興亡、王朝更替,有著很強的忍耐力,更有驚人的彌合能力、新生能力,一切不過東流水,人間正道是滄桑,因而南京也是一個寬容的城市。」

相關焦點

  • 讀過此文,你才會真正明白為何稱南京「龍盤虎踞」和王朝短命真相
    自三國孫權在此定都,開創吳國基業,後續以此為都的王朝,少有超過百年,並且大多偏安困守,這讓「金陵王氣」也成為短命王朝的宿命。 考究「金陵王氣」說法之由來,最早可漫溯千年前的楚威王埋金事件。此後歷經秦始皇壓鎮王氣,直致孫權接受謀士張紘建議,最終在此定都,「金陵王氣」之說才最終落實。
  • 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其中有什麼玄機?真相隱藏多年!
    自古以來所有統一天下的王朝幾乎全部定都於北方,這是因為在宋代之前,中國的精華在於中原地區,南方雖然已經發展,但還是比不上北方。況且在冷兵器時代,最有戰鬥力的莫過於騎兵,中國只在北方少數地方產戰馬,所以定都北方也有考慮便於獲得較好的兵源和戰馬的因素。
  • 南京城「虎踞龍盤」,為什麼在此建都的政權都很短命?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自建城起,至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 西藏最神秘的古格王朝,達到全盛後為何一夜沒落,真相在此
    ,達到全盛後為何一夜沒落,真相在此,古格王朝的建築非常的奇特,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房屋和洞穴,像一座大山一樣層層不斷的往上,這裡也有很多的寺廟,算是保存的比較完好的地方。 當你走進這些寺廟裡面,你依然能看到上面有著意義非凡的壁畫,上面描述的是當時的國王迎接古印度的佛學大師前來,旁邊有很多舞女在翩翩起舞的景象,能從這幅畫感受到但是這個王朝的實力是非常強盛的。
  • 南京王朝短命真相
    南宋王朝維持了151年,似乎證明這一點。NO.163曲墨封/文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南京建都,因此南京有「十朝都會」之稱。不過,這十朝似乎都不長命,最長的東晉僅103年,即便是明代,也是在靖難之役後,都城就轉移到北京。
  • 「虎踞龍盤」南京城從何而來?
    六朝,定都於建業(建康)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6個偏安政權,雖不足400年,卻能夠在7000多年的江南地方文明史上凸顯出來,那是因為,在此期間,江南的社會經濟實力長足增長。唐朝初年,揚州大都督府遷出南京,只保留了普通州縣建制,南京城的地位日漸減弱。張健 攝宋元時期,南京憑藉著政治地理的優勢和歷史文脈的綿長,始終為江南重鎮。特別是宋代政治中心南移後,南京作為臨安的陪都,毀於戰爭的城池得到修復,城市經濟得以復甦,為後來明王朝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礎。
  • 朱瞻基為什麼會如此的短命?看看家族你就知道了
    然而好景不長,沒當多久皇帝,朱瞻基就死了,年僅38歲,很多人都好奇朱瞻基為什麼那麼短命。其實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明朝短命皇帝一大堆,朱瞻基算好的! 但是當皇帝不到10年,朱瞻基也掛了,雖然歷史上對於朱瞻基怎麼死的說的很明白,短期病死。然而皇帝八卦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對「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那麼短命」,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經過查詢對比,專家們發現,其實除了朱瞻基短命外,明朝的一堆皇帝也是短命鬼!如此說來,朱瞻基短命可能是家族遺傳了,至於為何如此說,我們先來看看那些短命的皇帝們吧!
  • 西藏最神秘的古格王朝,達到全盛後為何一夜沒落,真相在此
    對於西藏這個地方,很多人就感覺就像是寶藏一樣的,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了,特別是西藏的歷史,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存在,我們後人都很想要知道這裡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畢竟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一個地方的歷史一定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而西藏有著一個古格王朝的遺址,也是現在很熱門的一個旅遊點。
  • 六朝古都南京:政權短命、帝氣衰微;還是龍盤虎踞、東南形勝?
    大多反對之聲指向了「六朝」是否有牌面、「十朝」中又是多少割據政權和短命政權。六朝也好,十朝也罷,我們從古代的戰略地理來看看南京是否具有帝王之氣。 先來看看六朝的含義,不光是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名號,開封、安陽、西安都有幾朝古都的稱呼,這是提升城市名氣的宣傳。所以很多不了解歷史的朋友不禁會問,我國到底有多少朝?難道不是課本裡的秦漢唐宋元明清?
  • 虎踞龍盤的南京城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總之,從歷史上看,在南京定都的王朝大多維持的時間不咋長。面對敵人的進攻,南京所倚仗的長江天塹似乎並沒發生什麼作用,被對手輕鬆攻下也不是啥新鮮事。那麼,說好的虎踞龍蟠呢?為何有山水護衛的南京城防禦力卻那麼弱呢?既然是六朝古都,南京自然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從大的區域位置來說,南京位於長江下遊,交通便利,西接江漢平原、東連太湖平原,北面兩淮。
  •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哪個朝代最有名?哪個朝代貢獻大?
    相反,那些統治幾十年甚至十幾年的「短命王朝」就不值得大家去多費口舌了,其實這些統治時間短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數量,要大於那些統治幾百年的朝代,今天咱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短命的王朝」,接下來給大家簡單羅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朝代,看看它們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多少年,都發生過哪些歷史事件,出了幾位皇帝,它們是怎麼滅亡的。
  • 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司馬炎內心實際荒得一地雞毛:父司馬昭迷離去世,幾月後自己登基為帝,建立晉國……軾父言論不斷,北方擾亂不止,國內流民起義……社會風氣荒淫愜意,兒子痴呆為太子,剛剛建國國本就不穩造就晉朝短命王朝重要因素之一!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浚等人分兵伐吳,於280年滅吳,統一全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晉宮內宮女萬人以上,並造成社會風氣荒淫奢侈,有「王愷,石崇鬥富」。
  • 歷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統王朝,皇帝被史學家稱為「偽君子」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十多個大一統王朝,自秦始皇掃六合、廢除封建建立秦朝,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以佔有漢地九州地域多少為衡量標準的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王朝,《春秋》記載:「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 西晉淪為短命王朝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西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雖出現過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短暫輝煌過後,便迅速地衰敗下去了。國家衰敗,百姓自然苦不堪言,諸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讓百姓流離失所,使得西晉在短短數年就徹底亡國。究其原因,恐怕逃不掉以下幾點。
  • 建都南京的朝代都短命——是因為秦始皇斷了南京的龍脈?
    然而,十分奇怪的是,這座王氣旺盛的古城,定都於此的六個王朝,卻都短命,東吳69年,東晉102年,南朝宋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後來,明初定都於此,一世而終,僅僅50餘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維持了9年;有人認為,楚王埋金以鎮王氣,風水沒了;有人認為,是秦始皇斬斷地脈,斷了龍氣。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城還沒有成為城的時候,先是吳王的屬地,後來被越王佔領。
  • 「虎踞龍盤」的南京,王朝次次在此定都,卻也次次短命
    而後世的歷史走向,似乎證實了秦始皇的先見之明:因為後世很多王朝都在南京建都(所謂「六朝古都」),但是,這些王朝卻無一例外短命。於是有人認為:金陵這個地方出天子是沒錯的,不過,因為「王氣」被秦始皇給毀了,所以「金陵」存不住王氣,所以定都於此的王朝都是短命王朝。甚至十多年前,還有這樣的說法:定都洛陽的天下分,定都南京的命不長。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幾乎都很短命,甚至有10位沒活過40歲
    明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一直以來都頗受關注。而隨著《大明風華》的熱播,雖說這是一部大女主瑪麗蘇劇,但劇中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等角色,也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各有特點。
  • 三個短命王朝三個大轉折,歷史為何如此相似?一張圖為您解析玄機
    人們往往被大一統盛世王朝所吸引,忽略了某些短命朝代,史書中,也一般把這些小王朝當做反面教材,甚至不列入正朔。事實上,就像人體的器官,沒有一個是多餘的,這些短明朝的存在,也有其歷史必然性,甚至其存在的價值,要遠遠大於人們的想像。
  • 大一統王朝中除了秦朝和隋朝,還有哪些短命王朝?至少三個
    秦朝和隋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兩個短命王朝,這兩個王朝的覆滅讓人哀嘆惋惜,印證了「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的名言,秦王掃六合何其霸道結果二世而亡;隋文帝統一天下「開皇盛世」讓人稱道,結果隋朝短短38年亡國。其實我國歷史上還有一些短命王朝,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中國史上三大短命王朝,如曇花一現,但卻輝煌燦爛,影響後世千古
    秦朝統一六國,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輝煌,但它卻是短命的,看起來無疑是遺憾的,可是它對後世的影響卻是不可磨滅的。除了它還有兩個王朝和秦朝一樣,雖然短命,卻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第一個: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朝代,結束了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