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朝廷的禁衛軍—掛在總統脖子上的軍隊

2020-12-11 百家號

大家說,我是小萌,今天我們來了解下清末朝廷的最後一支禁衛軍。小說《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寫了一個依附於男人的女人。此後,人們就將全然賴在男人身上的女人稱為掛在男人脖子上的女人。然而,也許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在中國曾經有過一支軍隊,也是掛在某個男人的脖子上的,寸步不離。

這支軍隊來頭很大,是清末朝廷的禁衛軍。作為一個傳統王朝,清代沒有明確的御林軍名目,護軍營、圓明園護軍營和相繼建立的驍騎營、火器營、神機營等,都可以算作御林軍。但是,打仗的時候,這些軍隊也用於前線的衝鋒陷陣,並不僅僅待在京城擺譜裝樣子。然而,隨著八旗子弟的腐化,這些軍隊慢慢真的成了擺設。在晚清軍事現代化的過程中,跟各地駐防八旗一樣,京城的護軍也在裝備上洋化了。但是,背了洋槍的護軍,在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還是顯示出自己的超級無能,別說守城,就是護衛西太后和光緒逃跑都力不從心。若是當日聯軍派出哪怕一個連來追一下,中國的兩位最高首領肯定會成為俘虜的。

所以,新政開始,建立一支新式的禁衛軍就成了皇室的一個心病。不過據後來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載濤說,這個念頭還是德國皇室灌輸的。1903年,載灃作為賠罪使臣出使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死的德國公使賠罪。此番德國之行,給載灃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德皇近衛軍雄壯的軍勢。他被告知,德國的皇室成員都要服兵役,而皇家親自掌控軍隊,是保障皇室永固的要義。這個印象,後來又被來訪的德國皇室的亨利親王所強化。編練禁衛軍的動議,1905年就已經提出,但到了1908年西太后和光緒死後,載灃親掌大權,雄心滿滿的他才真正開始了建立禁衛軍的工作。

禁衛軍的基幹兵目,從原來以京城八旗精銳編成第一鎮的骨幹中挑選,然後從京城八旗各營中挑選精銳充任士兵,而馬隊則由蒙軍八旗中選人。到了革命前夕,他們才學北洋軍的做法,吸收了部分北方樸實精壯的農民當兵。禁衛軍的薪餉、待遇甚至服裝和徽章都跟一般新軍,甚至北洋軍不一樣。不僅僅是服裝和徽章的樣式不同,而且質地、價碼也不一樣,薪餉也遠比一般新軍為優。裝備也是當時清朝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一色的德式槍械。不僅像一般新軍一樣,每協(旅)有山炮一營,而且有重炮一營、機關槍一營。在多數省份的新軍連機關槍都沒見過的情況下,武器上的優勢顯而易見。

禁衛軍原本的規劃是兩鎮(師),到辛亥革命前僅僅建成一鎮,但兩鎮的架勢已經拉起來了。總部機關,是一個軍的框架,所以當馮國璋接手禁衛軍的時候,他的官職是軍統制。 雖然說禁衛軍的部分士兵和低級軍官有漢人的成分,但整個禁衛軍其實是滿人貴族,尤其是皇族的禁臠。禁衛軍由載灃的七弟載濤親自統帶,滿人中號稱最為知兵的良弼,擔任其中一個協的協統(旅長)。但是,隨後武昌起義,遍地烽火,當家的滿人少年親貴一時束手無策,只能請出袁世凱來應付危機。袁世凱出山之後,當日莫名其妙把袁世凱趕回老家的攝政王載灃,在袁世凱和資政院的立憲派議員的夾擊下只能退位,同時答應親貴不再掌握軍權。就這樣,馮國璋才接任了禁衛軍的軍統,良弼也被北洋舊人王廷禎給換掉了。

然而,滿人親貴的讓步,並沒有止住清廷傾覆的危險。以鐵良、良弼、溥偉等為代表的滿人貴族,打算要拼死一搏,不僅跟革命黨,而且跟袁世凱。他們甚至打算給京城的滿人發槍,把滿人警察學校的學員武裝起來,殺光京城的漢人。這樣玩命的宏圖,最該參與的禁衛軍卻沒有與聞。雖說禁衛軍的滿人大爺們也不是完全無動於衷。但他們更關心的是,江山倒了之後,他們的待遇會如何?這一點,他們的軍統馮國璋已經給了他們答案。馮國璋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擔保,不管時局如何變換,他都保證禁衛軍待遇不變。如果滿人士兵們不信,可以找兩個人來作為警衛時刻跟著他,他要是食言,就一槍打死他。於是,這支當初為了拱衛皇室而建立的軍隊,就把心放到了肚子裡,眼睜睜地看著隆裕皇太后頒布了退位詔書,大清國從此休矣。

進入民國,禁衛軍的兩個滿人旅變成民國陸軍第十六師,除了有一個團擔任皇宮的守衛之外,都跟著馮國璋。馮國璋當直隸都督,跟著馮國璋當江蘇督軍,跟著馮國璋轉過來當了代理大總統,第十六師就成了總統府衛隊。馮國璋退休了,接任的大總統徐世昌宣布,第十六師還是歸前總統馮國璋統帶,成為令記者們嘲笑的民國史上的奇談。其實,馮國璋並不是真的喜歡帶這個兵,他又沒打算在他的老家直隸河間府割據稱雄。這個師打仗不行,保衛馮國璋也不行。1918年間,馮國璋覺得在北京做總統完全是段祺瑞的傀儡,想要逃到南京去。剛走到蚌埠,就被安徽督軍倪嗣衝奉段祺瑞的命截住。要說當時馮國璋還是總統,火車上有一個旅的衛隊,打一下,硬衝,也不是不可以,對面還有江蘇督軍李純的接應,倪嗣衝也未必敢硬攔。可是,馮國璋就硬是沒敢打,乖乖地退了回去。他心裡清楚,他的這幫滿人老爺兵是打不起仗的。

退休之後,為了給這個師籌餉,偌大年紀的他辛辛苦苦地跑出來奔波,結果受了風寒,一病不起。寶貝的陸軍第十六師,也就沒人管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待在奉軍陣營裡的第十六師臨陣倒戈,為直系戰勝作了貢獻,這要算是這個師在戰爭中最搶眼的表現了。此後,這個師就無疾而終了。未完待續,今天話題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罄竹難書的禁衛軍——羅馬統治者的私人衛隊
    東西方的「禁衛軍」都有著相同的職責,都是隸屬於歷代統治者的,但是其中有著非常差距的一點,那就是職責。東方人對於職責兩個字是比較敏感的,因為國家性質的關係,所以在這一點上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底線範圍,而西方的國家性質則決定了這個「統治者的私人軍隊」的不可控制因素。
  • 辛亥之時,清朝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新軍?
    清末雖然號稱坐擁百萬大軍,可實際上可用之兵也就六十萬左右。這六十萬可用之兵當中,具有獨當一面的實力的兵力,或者說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的兵力,也不過十七八萬而已。而這十七八萬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的兵力當中,北洋新軍又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
  • 因為這三個大太監,唐帝國皇室禁衛軍就一直歸宦官管了!
    唐肅宗即位武靈很冷清,皇室禁衛軍只有幾百人。唐肅宗重用宦官李輔國,是為宦官統帥皇室禁衛軍的開始。唐肅宗時皇室禁衛軍稱為左右英武軍和北衙六軍。 李輔國又是一個食素信佛的人,被唐肅宗委以重任,可見,唐代統帥禁軍的宦官不僅僅是統帥禁軍,本身也是朝廷重臣,天子肱骨。
  • 集權專制最黑暗的明朝,禁衛軍由此產生,明世宗時期禁衛軍的衰敗
    嘉靖初年整頓禁衛軍和訓練團營明武宗死後,輔臣與太后商定,決定迎立明憲宗之孫、明武宗之從弟朱厚熜即位。朱厚熜遠在湖北,在派人迎接其入京期間,首輔楊廷和主持了一段時間政務。為了確保朝廷的安全,楊廷和調動各營兵加強皇城和京師九城門的守衛,同時把守京師南、北要害之地。
  • 他是馮鞏的曾祖父,當上總統後,將中南海裡養了幾百年的魚撈出賣掉
    後來,馮國璋參了軍,在軍隊因其表現出類拔萃得到了北洋新軍創始人袁世凱的賞識。馮國璋、段祺瑞和王士珍被稱為"北洋三傑"。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出任總統,馮國璋被選為副總統。1917年7月,由於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間的博弈,馮國璋成為了中華民國代總統。
  • 本來一直低人一等,為何漢人大臣卻在清末,異軍突起掌控朝廷
    清朝的朝廷,一直是滿人的天下。漢人官員,在清朝的朝廷中,是要低人一等的。而且很少有漢人官員,在朝廷的一些核心崗位上任職。作為權力中樞的內閣,漢人官員在其中任職的更少。但是在清末的時候,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卻大都是漢人。
  • 圖解復原奧古斯都時代的羅馬禁衛軍甲冑裝備
    他不僅為羅馬歷史上翻開了新篇章,還對羅馬軍隊進行了重大改革。這一時期相對和平,史稱「羅馬和平」或「奧古斯都和平」。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羅馬軍隊的裝備有了許多變化。 羅馬皇帝和高級指揮官將一些精銳士兵組建為禁衛軍。禁衛軍最開始只是臨時警衛部隊,但後來成了固定的編制。這支部隊有相當的權勢與影響力,負責保護帝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 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了,真實的晚清軍隊和你想的不一樣!
    原本4000人的軍隊擴充到了7300人,並更名為新建陸軍,也被稱為北洋新軍。怎樣才能提高北洋新軍的戰鬥力呢?為此袁世凱在徵兵之時就定下了6條標準: 1911年7月24日,清朝於北京德勝門外校場舉行禁衛軍閱兵式。圖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愛新覺羅·載濤向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報告閱兵儀式開始。
  • 末代皇叔載濤,清末最後一位皇叔,從清末新軍總司令到人民解放軍軍官
    當晚,當時的美國總統威廉?塔夫脫在白宮舉行了歡迎宴會,5月2號,載濤等人乘火車前往此次美國之行的考察重點、世界著名的「四大軍校」之一的西點軍校。 為了進一步了解國外的軍隊,更好地訓練出世界一流的新軍,於是他出國去感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式軍隊,甚至曾經參觀了西點軍校,在多方遊歷之後,他一回國就成為了新軍總司令,並將禁衛軍轉化成佩戴新式武器和接受新式軍隊教育的軍隊
  • 一組罕見的歷史照片:晚清新軍是一支近代化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清末袁世凱) 一,大清帝國「海琛」號巡洋艦全體官兵合影。
  • 清末悽涼的山海關
    站在高山上遙望山海關城,山脊上可見長城。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在山海關築城設衛。山海關城池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山海關附近的長城到了清末時期列強軍隊駐紮在有"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的山海關,等於卡住了清廷的脖子。
  • 土木堡之戰:明朝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但是一場土木堡之戰,讓明朝軍隊的臉面徹底丟盡。這場仗讓明軍將領損失過半,號稱天下第一軍的京師禁衛軍也一敗塗地。在這場恥辱之戰中,大明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這其實跟明朝的軍事制度有直接和深遠的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在軍制上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制度規定,以防產生不穩因素。
  • 《lol》禁衛軍稻草人什麼時候上線 禁衛軍稻草人皮膚價格多少
    導 讀 lol最近推出了禁衛軍稻草人新皮膚,原畫是相當酷炫,很多朋友都想知道lol禁衛軍稻草人皮膚多少錢
  • 清末時期的新軍老照片:軍備訓練並不比同時期各國軍隊差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清末新軍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清末時期,清末「維新軍」正在接受軍事訓練,走入清末時期,隨著在外國列強的入侵下飽受恥辱,清政府對軍隊也實行了改制。
  • 農村養牛,為何喜歡在牛脖子上掛個鈴鐺?
    關於農戶餵養的家牛脖子上會套一個鈴鐺環,其實在驢、騾子等家畜上也會掛有!之所以為何這麼做,應該是與過去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下面結合小時候遇到的情況簡單聊一下:相當於汽車「喇叭」。記得小時候,農村下地幹活或出村趕集時,由於過去沒有交通工具,就連自行車都很少,因而坐牛車、驢車外出是很普遍的,記得有次去姥爺家,就是母親駕著牛車去的,因為路上會遇到一些走路或玩耍的小孩,老遠就能聽到牛脖子上的鈴鐺響聲,因而還沒離近時就早已躲開避讓!
  • 預防感冒有奇招:杜特爾特脖子上掛著空氣淨化器見人
    菲律賓多家媒體19日報導,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最近經常在脖子上掛著一件東西出現在公共場合,大家很關注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Salvador Panelo當天表示,從上周開始,杜特爾特在脖子上掛著一件銀行卡大小的東西出現在各種場合。這件東西既不是護身符,也不是時尚配飾,而是一件可攜帶的空氣淨化器。 Salvador Panelo表示,掛在總統脖子上的東西叫「私人空氣淨化器」。
  • 以前農村裡養牛的,為何喜歡在牛脖子上掛個鈴鐺?
    為何以前農村裡養牛的,喜歡在牛脖子上掛個鈴鐺?有何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現在你們村裡還有人養牛嗎?平時還能看到有人放牛嗎?在我們村裡如今連養豬的都沒有了,養牛的更是「絕種」了。有些人也發現了,那就是以前農村裡所養的牛,有不少牛的脖子上會掛個鈴鐺,隔著老遠還沒見到牛,就先聽到鈴鐺的聲音了。那為什麼要在牛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鐺呢?有何說法嗎?其實,這個鈴鐺雖然不大,但是確實很有學問的,並且用處也比較大。小時候也不懂,給牛掛個鈴鐺,這樣豈不是每天弄的牛很煩躁嗎?後來聽了村裡老人的解釋,才豁然開朗,原來這個鈴鐺是有說法的。
  • 清末老照片:婦女兒童帶火籠取暖,商販在鐵軌上擺攤
    這是一組由貝恩新聞社發行的清末老照片,記錄了清朝滅亡前夕的人物肖像和社會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這些老照片結合我們以前了解過的歷史,形成了一幅更為生動、更為全面的歷史畫卷。廣大底層百姓常年在溫飽線上掙扎,朝廷不僅沒有發展民生,反而增加了賦稅負擔,徵新稅用以舉辦新政。此舉使得百姓的生存更加艱難。
  • 清末的擎天立柱--李鴻章
    他一生致力於辦洋務,卻又對洋人傲慢無禮,即使面對美國總統都是如此。但是他卻畢生恪守對西洋各國「釁必不自我開」的原則,即使到了八國聯軍都打上了門,他居然還弄出個東南互保來!這個人在清末,你可以恨他,可以鄙視他,但是你無法忽視他的存在!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清末新軍,又稱「新建陸軍」、「洋操新軍」。從廣義角度上講,新軍的編練也屬於清末新政的範疇,本可以放到《國家命運:1839-1911》下一個分專題《清末新政》中講,但由於新軍的問題實在太重要,所以將之抽出單獨形成一個分專題,篇幅也就擴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