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消失的霓虹燈

2020-12-09 帶上攝影去旅行

大部分對香港的印象都從電影而來,高高的巴士、滿街的茶餐廳,還有人擠到爆的街道。

當看到國外攝影師Keith Macgregor這組《霓虹夢想》(Neon Fantasies)系列照片時,心裡又再次想起港片裡面的香港。

攝影師Keith Macgregor攝香港近50年,這一系列是描繪當時香港沒有霓虹燈限制的閃亮時代,街頭上豎立著各式各樣的招牌,搶走了每個夜晚人們的雙眼。

Keith Macgregor曾祖父於1950 年代末抵達上海,並建立了一家酒品進口企業,而當時的他在牛津學完成學業之後,便在1970 年回到香港,成為一名攝影師。

之後,Keith Macgregor不斷拍攝著他眼底的香港。從1997年出版的第一本攝影集《An Eye on Hong Kong》、第二本書《Neon City, Hong Kong, at Nigh》、以及正在籌備的全景影像攝影書《A love affair with Hong Kong. 50 years through the lens of Keith Macgregor》。

霓虹燈可以說是香港的代名詞,在當地的全盛時期,曾經有超過10萬個霓虹燈招牌裝飾,這樣的視覺語言與景色,無論從藝術或是文化角度出發,都是不可缺少的美麗。

隨著社會的發展所引發的各種安全問題,香港實施計劃拆除城市街道上的光彩,因此在《霓虹夢想》又能再次見到如此繁華的景觀。

這組《霓虹夢想》將我們對香港美好年代的懷念所呈現出來,是對消失的霓虹燈的懷舊情懷,照片裡的香港曾經是如此繁華、熱鬧。

相關焦點

  • 畫說丨141年前,一位香港攝影師鏡頭下的北京
    畫說丨141年前,一位香港攝影師鏡頭下的北京 2020-08-01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蝸居: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棺材房」
    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來這些公寓裡令人窒息的生活環境。對許多人來說,一提到香港就會想到繁華這個詞,但是繁華的背後,卻有著許多讓人不可相信的一面。這些狹小的房間,甚至會有些人稱為「棺材房」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的香港「棺材房」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的香港「棺材房」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的香港「棺材房」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的香港「棺材房」攝影師Benny Lam用照相機記錄下的香港「棺材房」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中國城市「肖像」成「網紅」
    日本攝影師RK鏡頭下的中國城市融合了傳統氛圍與現代氣息。(被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王曉潔)近日,日本攝影師RK拍攝中國城市的攝影作品在社交網絡走紅。「日本小哥拍下4個中國城市,迷倒24萬人」的帖子閱讀量突破10萬,RK在社交平臺上也收穫了全球許多粉絲的關注。
  • 香港的霓虹燈正在消失:曾是繁榮與文明的標誌,也是欲望的符號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每當夜幕降臨,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勾勒出香港夜晚的形狀。 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和香港的故事一起,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於香港的意義,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
  • 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 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香港滿街都是色彩繽紛的霓虹招牌,這絕非其他城市可媲美的。」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陳伯康,第一次實地感受香港霓虹招牌,已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幾個星期。「我住在尖沙咀一家酒店,從房間可俯瞰維港,那是一片美極的霓虹燈海。另一個關於香港霓虹招牌的記憶是中環的巨型翠華招牌,我相信所有的遊客都曾經到過那裡。」彼時陳伯康還不知道,作為城市象徵的霓虹燈,已在香港閃耀了60年。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就是這樣製作的,標識廣告人的堅守與浪漫
    一根普通的玻璃管,在1100度高溫的火上烤軟,經師父的巧手,變換成各種形狀,之後被抽成真空,注入不同的稀有氣體,通電之後,閃爍幾下,便發出彩色的光芒。將幾根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玻璃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好看的霓虹燈牌。 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首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
  • 凌晨4點的街道,賽博濃度最高|售貨機|攝影師|霓虹燈|相機_網易訂閱
    1910年,第一盞霓虹燈在巴黎大皇宮亮起。  1973年,英國和挪威第一批計算機接入網際網路。  過去,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在,電力和網絡顛倒了地球自古以來的晝夜。從此,城市變成發光森林,人類向夜行生物進化。
  • 香港與北歐相遇 | 他在多重曝光的照片中,將霓虹燈下的街景與原始...
    但他的最新系列使用多重曝光,將斯堪地那維亞森林與香港街景並列,帶來了遠離家鄉的視覺效果。 然後他花了一個星期在香港尋找完美的地點,以補充背景圖像。Relander選擇這座城市是因為它著名的迷幻霓虹燈標識,由於政府新規定要求使用更節能的 LED 標識,霓虹燈標識正在迅速消失。
  • 上海人鏡頭裡的老香港
    何藩的這些中環老照片正在砵典乍街(Pottinger)展出。這條位於中環、以首任港督砵典乍名字命名的道路,如今已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認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由於這條路過去用石塊鋪蓋,一塊凹下一塊凸起,因此香港人習慣稱之為石板街。
  • 法國女攝影師羅尼克-德-維格裡鏡頭下的海盜
    第1頁:鏡頭下的索馬利亞海盜 但海盜對這些糧食照搶不誤  專訪法國女攝影師維羅尼克.德.維格裡鏡頭下的索馬利亞海盜  維羅尼克和同伴把自己裝扮成當地人的模樣,穿上只露出眼睛的長袍,在20 個保鏢的保護下,深入索馬利亞海盜肆虐的亞丁灣,第一次用鏡頭將索馬利亞海盜的真面目公之於眾。
  • 正在消失的霓虹燈: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如何挽救霓虹文化
    1927年我國第一支霓虹燈由上海遠東化學製造廠製成,用於上海中央大旅社。20世紀30年代我國霓虹燈逐步發展,到1949年全國約有三十多家霓虹燈廠。然而現在,霓虹燈卻在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 霓虹燈做成的廣告牌是香港獨特的文化風景線。重疊交錯的霓虹燈宣告著香港的繁華與熱鬧。看著這些色彩明豔的霓虹燈,初次來香港觀光的遊客更能體會到大都市的夜是多麼明亮。
  • 老照片:外國人鏡頭下1981年的杭州,這些杭州生活場景值得珍藏
    本組老照片是外國遊客鏡頭下的1981年的杭州,圖為1981年的杭州老城站。杭州站,位於杭州清泰門,建於1906年,時稱清泰站,杭州本地人稱「城站」。1981年的杭州街景,這張老照片拍攝於一個周六的下午,當時這條街上擠滿了擺攤的小販和前來採購食材的百姓。1981年的杭州,一個在家門口看書的老爺爺和他的小孫子、小孫女。
  • 這個攝影師的鏡頭下,有美麗的日本,更有驚豔的中國!
    攝影出現後, 也一直出現在 各大攝影愛好者的鏡頭裡。 成名後RK為日本與國際時尚品牌拍攝照片, 完成了從業餘攝影師到專業攝影師的轉化。
  • 德國攝影師鏡頭下的朝鮮真實生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近日刊登了一組德國紀實攝影師奧拉夫-舒克(Olaf Schuelke)去年在朝鮮旅遊期間拍攝的照片,為我們揭開朝鮮的神秘面紗,帶我們走進朝鮮人民的真實生活。而面對日益增多的外國遊客,這些餐廳的員工也已經不再羞澀,可以從容應對。舒克寫道:「他們看起來都很友好,禮數周到,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我看來,朝鮮人與其他國家的人民並沒有什麼不同。」 (實習編譯:梁嘉琪 審稿:郭文靜)地鐵站中的朝鮮女警衛員。站臺警衛負責保證地鐵運行安全,包括防止人們距軌道過近及在列車啟動時向售票員發出信號等。
  • 西安網紅城中村:夜晚霓虹燈下人來人往,好似一個「小香港」
    西安網紅城中村:夜晚霓虹燈下人來人往,好似一個「小香港」西安是一個千年歷史文化古城,與洛陽城一樣保留下來很多古代建築,當地風土人情濃厚各種特色美食讓人垂涎欲滴,也是很多人喜愛的旅遊城市之一。今天我們來了解的是西安網紅城中村:夜晚霓虹燈下人來人往,好似一個「小香港」。
  • 照相館攝影師鏡頭下的民國北京
    但這也只是他在北京用照相機記錄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的一件,1929年8月2日的《南華早報》這樣評論他的離開:「詹布魯恩先生在京開設照相館19年,他的作品蜚聲海內外,曾用鏡頭記錄下了這期間發生在北京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詹布魯恩在北京使館街開設照相館的時間段,恰好同民國北洋政府統治的時間相吻合,因而他拍攝的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從某種意義上說構成了一部民國北洋政府影像史。
  • 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老照片展 回溯香江百年滄桑
    新華網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王欣)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型歷史圖片展——「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18日將與香港市民見面。700多張記錄香港過去百年滄桑變遷的珍貴照片,將帶領人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
  • 70、80年代的香港街頭,滿大街的招牌讓人眼花繚亂
    相信很多人對香港的印象,都是來自上世紀的港片錄像帶。上世紀的香港,給人一種繁華的大都會的景象,走在香港的街頭,放眼望去,滿大街的招牌讓人眼花繚亂。這些招牌象徵著一個充滿色彩、多樣性和樂觀主義的城市。來自英國的攝影師Keith Macgregor用鏡頭,記錄下了香港上世紀70、80年代的珍貴影像。拍攝香港的外國攝影師很多,但是攝影師Keith Macgregor的風格卻讓人過目難忘。一系列璀璨的霓虹燈牌充滿了一種賽博朋克的感覺。
  • 加拿大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特色
    加拿大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