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18 歲的潮州小夥子林木河來到香港,投奔在三角碼頭開茶檔的叔叔。三角碼頭位於香港上環至西環的海邊,總共有十多個貨運碼頭,來港的潮州人多聚集在這裡,當苦力搬貨是他們能從事的唯一工作。後來,碼頭上也出現潮州人開的大排檔,為海員和搬運工們供應吃喝。碼頭工人勞動強度大,需要提神的飲品,但受限於當時茶葉高昂的價格,相對便宜的南洋咖啡才是他們最主要的飲品。
在碼頭打拼久了,林木河漸漸和海員們熟絡起來,海員們會帶來世界各地的茶葉給林木河品嘗,於是他也學起衝奶茶來。試了不同種類、不同月份的茶葉後,錫蘭紅茶被選為最適合的茶葉:早上煮好一大壺茶,用作當天衝奶茶的原料,這是那個時期林木河的生活日常。
漸漸地,據經常來喝的碼頭工人反映「上午喝的奶茶香醇甜美,到了下午就會略苦,喝完肚子不太舒服」。細心的林木河查找原因發現,各家大排檔為了節約成本,都用大茶壺煮茶水,到下午茶水就會變濃,衝出來的奶茶自然會比上午的苦。而他找遍整個香港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小茶壺,最後只得委託工匠師傅為他打造定製版的銅製手壺,一壺茶只能衝十杯奶茶,泡好的茶不超過 20 分鐘,用完再泡,於是下午的奶茶也能保持新鮮的口感。
有了小手壺,與其搭配的茶袋也需要重新設計,林木河認為傳統的茶袋布料孔徑太過疏漏,很多細小的茶末無法過濾,成品奶茶的口感不佳。於是他就用更密的毛布替代,並讓妻子將毛布做成直徑跟手壺相仿的新茶袋,這樣就能更好地過濾茶水中的殘渣。新的茶袋用久了,白色的毛布被染成棕褐色,撞茶時便會垂下來,工人們打趣說像是女人穿過的厚絲襪一樣。久而久之工人就習慣招呼道「林仔,給我衝一杯絲襪奶茶」,這就是絲襪奶茶命名的由來了。
1952 年叔叔離開香港時,林木河接手了大排檔。他請教有學識的朋友幫忙起名,因為他製作的奶茶香氣四溢,如同蘭花一般,於是就有了「蘭芳園」。
這家開在香港中環結志街的奶茶店,幫助林木河夫婦把他們的六個子女撫育長大。隨著生意火爆,1980 年房東提出加租 6 倍(天下的烏鴉都是一般黑的),林木河一家交不起租金,只能保留店面門口的排擋繼續經營,全家人搬去老虎巖的徙置區居住(香港貧民窟),白天坐巴士轉小三輪去開檔。
結果天佑善人:1981 年股災、1983 年港元兌美元匯率大跌,香港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前被房東收回的店鋪無論怎麼降租都沒有租出去。於是房東反過來問林木河要不要 50 萬港元買下這個鋪子,當時一杯絲襪奶茶的售價不過 3 元,林木河找到親戚朋友東拼西湊,還是未能湊齊 50 萬元。好在多年的經營結下的朋友也多,熟客們紛紛獻策,說可以做按揭貸款買下來,又說 50 萬元太貴,讓他跟房東講講價等等,於是最終林木河以 30 萬元買下中環結志街 2 號的鋪面。
得益於當時咬牙買下,蘭芳園在後來的三十多年裡才能安然挺立:周邊的很多店鋪迫於租金壓力換了又換,而林木河始終有定力去安心做一杯奶茶,最終使得蘭芳園絲襪奶茶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個符號。周潤發、譚詠麟、陳奕迅等許多香港明星,都是喝著絲襪奶茶長大的,蘭芳園的店裡,也有很多他們和林家店主的合影。
歲月如梭,蘭芳園已經有68年歷史了,香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木河也從當年的毛頭後生變成了耄耋老人,唯一不變的就是蘭芳園對港式絲襪奶茶的品質追求。為了做出一杯好奶茶,林老依舊每天沉浸在試茶、煮茶、調茶當中,他就是這樣簡單,正是因為這種簡單,他創造出了代表香港味道的蘭芳園絲襪奶茶。
港式奶茶發展到今天,單論技藝的話,蘭芳園不再是NO1:很多後輩做出來的港式奶茶,無論是色澤、味道還是品相、餐品搭配等,都超過了蘭芳園。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九龍冰室、翠華餐廳、海安啡室等,更有每年一度的金茶王港式奶茶國際大賽。但我們不能忘記,港式奶茶是林木河老先生發明的,是他走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將在明天介紹臺式珍珠奶茶簡史,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