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2020-10-19 潯州鑫森淼焱壵

桂平,古時稱潯州,千餘年來,政權更疊,行政區域多次變化,但桂平所在地,一直都是郡冶,州治,路治,府治中心。直到清末,州府所有應有的建築,在圖上都一一可以找到。

當然,幾百年風雨間,潯城大地也發生過不少驚天大事,所以古城面貌也發生了巨變,曾經的建築,都一一消散,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只剩下個名稱,有的還依稀可見昔日的影子。總之,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看著這個舊地圖,從中還是一窺當年作為州府的桂平有過的輝煌。

縣衙在城東,府衙在城西,這明顯就是兩級行政機關。

縣衙,就是縣治,縣一級的地方衙門,只管理理桂平所在行政區,它的的位置,就在廂東看守所這個位置。其實直到民國初年,縣府都一直在這裡辦公,但隨著當時各種社會環境變化,縣政治中心處於城市角落辦公的位置已不適合城市發展需要,於是縣府遷移到現在桂平市府的地方。

府署,也叫府衙,州府一級的地區衙門,明清兩代潯州府冶管理著桂平,貴縣,平南,武宣四縣。當年位置就在中心小學這裡。桂平千餘年的州府冶所歷史,終止於1913年,由於歷史發展,潯州府四縣被撤併,從此,桂平在行政域區方面的地位沒落了。

再後來,直到現在,百餘年發展中,陸路興起,水路漸衰,被潯州府冶千餘年的貴縣經濟發起來了,桂平行政區幾經反覆,最後反被歸於貴縣行政管轄。這也是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東,三十年西的老話體現吧。

看過電視的都知道,古時縣衙衙門就是縣太爺升堂審案,正大光明的地方。除了辦公的公堂,縣太爺也居住在這衙門之內,加上家眷,衙役住所,還配有監獄等附屬行政建築。

按現在看,桂平縣衙範圍應就是廂東看守所,武警中隊這一片區域,一縣之衙,佔地可不小,民國時搬遷後,估計因為這裡處於城市的角落,比較偏僻,於是監獄功能保留了下來,後期擴大改建,解放後也沿用此地,就形成今天看到的樣子。至於裡面還殘存了多少遺存,就不得而知了。誰能隨便進去看呢!

府衙,也叫府署,這裡的故事就多了,現在就是西山中心小學範圍,佔地還是很大的,不說千百年間歷朝,歷代,歷任潯州州府的最高長官,在此留下多少美名與故事,單是這最高長官的官職名演變都可以解說幾段,如太守,知州,知府等等。

如果光說府衙所在的這個地方過往故事,也非常精彩的。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據說起義軍曾攻打潯州府地桂平城,但因為黔江阻隔,當時太平軍條件不足,沒有攻下桂平城,於是轉而從武宣北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事業。而到了1854年,廣東天地會的陳開,李文茂起義,從水陸二路歷時三個月,攻下桂平城,並在桂平建國立都,號:大成國,改桂平名為秀京。

他的王府,就由府衙改建,建有正殿,正殿就在現在學校西面那個大榕樹下,正殿向東有一條百餘米長,寬二米的通道。直通在現在中心小學網球場,網球場邊上平臺,就是以前王府大門,府門口有兩個大石獅,正中間是十幾級的青石臺階可以下到網球場,當年這堵圍牆是沒有的,整個網球場就是進出大成國王府的正門廣場,站在王府門口,可以俯視門前廣場的一切。府門高高在上,盡顯威嚴。

這裡就是當年進出王府正門的巷道,巷道中間就是當年的王府門前廣場。現在,露現出來的花崗石,也許就是當年的遺留石板。也就十幾年前,這裡沒有鋪上水泥的時候,花崗石板路面還一直可見,從這裡鋪到江邊城牆之下。無論是當年的歷任潯州知府,還是大成國的英雄豪傑,經歷過的歲月,這條巷道都曾一一記錄過。

現在西山中心小學這裡。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心小學沒有改建之前,校內還可以見到當初王府建築的大量建築殘留,青磚,青石板,花崗石,青瓦片,到處都有,平臺,石階這一場景還十分完整,清晰,只是王府的大門,早已不在。而在現在中心小學正門這一方向,兩層石築平臺,兩層平臺中間的梯形面,大量青石板基礎也還十分完整。從現在學校正門這裡的斜坡,其實就是當年建校填路上平臺的結果。最近一次改建之後,所有的一切,就基本不見天日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見到的中小心學主教學樓,是U型二層迴廊建築,中門也是有一條長長的過道,說不定也是當初建築時保留的遺存之一,當時大量石板石基礎,估計就是當時潯州府衙,大成國王府的遺留殘石再利用。

而如今........輝煌早已過去,昔日榮光,已經黯淡沒於歷史塵埃中。大成王府建築格局,史書記載很少,畢竟在正史當局中,陳開,李文茂等起義軍屬於匪,關於大成國都的細節,也不會有很多記載,而一代代桂平人的故去,一代代的城市建設,桂平城各處建築的歷史細節,也漸漸被替代,漸漸被模糊。現在,這裡個地方,只是中心小學,一個啟蒙教育之所,求學問知之地。崢嶸歲月又誰記得,又誰提起。昔日輝煌已過去,今日桂平何時再現輝煌?

這裡是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謝謝閱讀關注!

講古桂平城系列:

相關焦點

  • 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現在從古書籍上可以查到宋,元,明,清幾百年間的好幾個版本的桂平古城地圖,以及相關的城市布局描述,但古人繪製的地圖,比較籠統,只是作為地理標識記錄,對於城市街道布局,建築分布等,都只是大概描繪在圖上體現而已,加上內城不大,用不著畫城內詳細地圖,所以和實際差別很大,多數只能當資料看看。也有可能,在幾個朝代更疊過程中,這一城之牆出現了破毀,重建,隨之城市地圖也跟著改變。
  • 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
    現今桂平老城區,延續的是清代桂平古城,古城牆的故事上篇已經介紹,可以點擊了解一下,桂平古城共設六個城門,東,西各一門,南,北各兩門,三個帶甕城,三個因為地形地勢影響而桂平古城牆保留殘存可見的一段,就在這裡。下北門,和四穿樓,大南門一線相對,位置就在桂平一中圍牆東北角外的路口。
  • 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更多桂平的歷史人文,可以點擊閱讀:尋找桂平老城記憶桂平:城鄉行政區域劃分歷史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一——桂平城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永和裡(西山鎮不含城區)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三——軍陵裡(尋旺鄉)桂平:千年潯州府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貴縣桂平:南木賓山寺
  •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因為桂平的史籍曾提過到:清乾隆十九年~~~~知府胡南藩頭門外置白獅二~~~~這白獅和現在看到的這一對正好完全比對得上,這胡南藩是誰,前面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曾專門介紹過,(可以點擊閱讀:《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乳泉,你知道誰起的名?誰砌的井?》),他是清代時期桂平城,桂平西山建設的重要主導者,奠基者。
  • 遊南陽清代知府衙門
    南陽的美,不僅美在今日南陽之博大與現代化樓群高聳,還美在古代南陽之小與現存古建築群氣勢恢弘,那古代建築工藝的風華絕倫,時常讓我讚嘆不已。在古代,綠水潺潺的護城河,繞那時的南陽城環流,沿護城河岸建築的南陽城城牆,渾厚而雄偉。而今天,古城牆早已不復存在,古老的護城河則風姿猶存。護城河外崛起的南陽新城,市容清靚,魅力無限。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三——金田起義的本地籍王侯
    前代留下來的記載少,後人在研究歷史過程中有效的資料就少,很多事情只能途聽道說,半猜半測中想當然的,就把很多太平天國人物中籍貫亂安一處,最終三十幾歲的樣子。桂平:太平天國故裡的新展示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 走進城廂古城,清代建築保存完好
    坐北朝南的縣衙是清代建築,附屬的建築還有監獄。民國時期,縣衙為金堂縣政府所在地,政府各科室均設於內。新中國成立後,金堂縣政府遷走,這裡改建成為城廂幼兒園,大門仍為清時衙門。城廂古城。城廂古城。城廂古城。
  • 保定或將晉升5A的景區,距雄安50公裡,人稱「清代第一衙門」
    但是它的附近地區卻是一片歷史厚重之地,所以說它也不缺深厚的文化積澱。但其實離當地五十多公裡之遠的保定市內部就有一處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建築景區。它古樸威嚴的構造給每一位前來其中參觀的人都留下了深深地印象,同時它還有著「清代第一衙門」的稱謂,這個景區就是大名鼎鼎的直隸總督署。
  • 清代衙門外的煙火氣:紀曉嵐在禮部考證植物 戶部街燒羊肉香飄至今
    到了清代,東安門、西安門和地安門逐漸向居住在內城的八旗子弟開放,有時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如孕婦生孩子,危重病人等,皇城的三座城門可以為他們開放「綠色通道」。隨著這些人員的往來,這座莊嚴肅穆的皇城裡逐漸有了一些煙火氣。眾所周知,明代皇城南邊的承天門之外,還有一座非常重要的門:大明門。
  • 清代此三個衙門比較特殊,它們不管人事只管軍馬,且深受皇帝器重
    因此,自從入關後就加大了對馬匹的管理,並在中央官制中建立了三個部門用來管理馬政。這些衙門是兵部車駕清吏司、太僕寺和內務府上駟院,通常情況下這些衙門的官員只管馬而不管人。兵部車駕清吏司車駕清吏司的建制是:郎中,宗室1人,滿漢各1人共3人;員外郎,宗室1人,滿2人,蒙古1人共4人;主事,滿漢各1人;筆帖式若干人,經承6人。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羅播鄉,木根鎮)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正好有幾本老書,也就看看本地歷史文化,順便整理下,不知介紹的這個桂平各方面歷史系列文章,又有多少人有關注,了解呢?本篇就介紹桂平清代行政區域中的中都裡,大概範圍也就是現在羅播,木根一帶。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
    對於事件策源地,爆發地的桂平來說,無論哪種叫法,都不如「金田起義」這一叫法合適。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從爆發到最後被鎮壓,歷十餘年,屬於桂平記憶的,也僅有第一年。當時離金田起義不足百年,紀念堂曾收集到不少實物文物,以及一些早期的文獻資料,只可惜,紀念堂剛落成不足三月,日軍二次入侵廣西,桂平成為目標之一,日機幾枚彈炸下來,成為一片廢虛。
  • 桂平:城南故事(九)——桂平潯陽樓已無
    在清代流傳下來的人文記載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潯州八景,其中一景,就是「潯樓春曉」,指的就是這一處風景,後來,不知何故,樓存世不久,迎暉樓替代了潯陽樓,而「南津古渡」也替代了「潯樓春曉」,成為八景之一 ,也許和那個時代這一帶填湖興街之故有關,也許和那些年發生過的動蕩事變有關。
  • 看見建築之美,閬中古城
    四川閬中古城。既有明代的疏朗淡雅風韻,又有清代精美繁複的特色。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為軸心的,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因此也將之稱為「閬中風水第一樓」。川北道署位於閬中古城學道街,俗稱道臺衙門。是全國現存的兩處道臺衙門之一,始建於1371年,歷史長達542年之久。
  • 重慶珍檔丨重慶老城現存最後一座衙門——巴縣衙門舊址將啟動保護...
    在「衙門」邊守了好幾年的看門人盧先生激動地給記者比劃,當年巷子左右兩邊都是巴縣衙門的地盤,包括旁邊在建的學校。「你進來的巷子就是當年巴縣衙門的中軸線所在。」立房柱子的石墩在清代張雲軒繪製的《重慶府治全圖》上,我們可以一窺當年巴縣衙門的全貌。
  • 老成都的記憶:將軍衙門
    成都將軍衙門片區一景老成都的記憶,今天說說成都的將軍衙門。現在成都長順街與蜀都大道交叉口東北仍然有條小街,叫將軍街。而將軍衙門原址在成都長順街口西邊。將軍衙門保存下來的圖片很少。據史料記載,1660年清兵入川後,在成都設副都統,衙門最先設在商業場。1682年八旗兵始駐防成都。1718年,副都統府衙門遷入少城,負責統領管轄滿蒙「八旗」兵。
  • 賤役不賤:支撐清代衙門臨時工腰包的「五路財神」
    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員特別是地方官員一般有任期限制,任期滿了自然會升遷到上級衙門,或者調任到其他地方。官員因為年齡、健康等原因致仕(退休)之後,雖說不同朝代的退休制度有差異,但基本上有養老保障。但吏特別是那些在地方府衙工作的,一般情況是「紮根地方」,不會有調任等流動機會的,用清代學者阮葵生在《茶餘客話》裡的話說就是「吏則土著世守」。
  • 金州副都統衙門博物館
    經常路過大連金州,就想著參觀一下金州副都統衙門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大連市金州區擁政街道民主街,這裡先後為明代的金州衛治所、清代的金州副都統衙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金州警察署」、解放後金縣公安局舊址。1999年,金州區公安分局搬遷後,有關部門拆除該衙署,在原址上按照原建築的布局進行翻建。翻建後的衙署在總體布局上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建築及附屬園林總面積9000多平方米,各單體建築均為土木結構,建築類型為硬山式,梁枋彩繪以青黑為主。
  • 中國四大古城之閬中古城,走進多元文化的大觀園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省閬中市,同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安徽徽州古城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城。這座被嘉陵江環抱的古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風景秀麗,自古便有「閬苑仙境」之譽。著名詩人杜甫曾在此留下了「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佳句。
  • 古蹟風光——呼倫貝爾古城
    如今的呼倫貝爾古城,是深入挖掘呼倫貝爾地區傳統文化,與現有的草原文化、景觀等旅遊資源相結合建設而成的,佔地10萬平方米,建成後的古城內有北城門、中門、八大商號、副都統衙門等建築,與附建的人物雕像、鏤空小品等,再現了清代時的歷史面貌。遊客置身其中,可謂有古街可走,有古景可觀,有古風可懷,更有古趣可樂,是集觀光休閒、購物住宿於一體的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