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人文之尋訪清代義渡文化歷史:一方義渡碑,一段仁義事

2021-01-17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曾經,直到1949年,桂平縣範圍內,有數處義渡,如東區社坡河的魚梁渡、樟木步、龍門步、石根河渡,北區南木江的思盤渡、三合水,以及縣城北河義渡等。據桂平的史籍記載,這些義渡,主要存在於清代到民國年間。

義渡,顧名思義,就是渡船載人載貨過河不取報酬。對於這種義渡,很多地方一般都是捐資購置田產,以收入的田租作為購置、修理渡船及渡夫日食費用,從而對路人過渡不收或收少許渡費。

義渡的這種「義」,其實就是儒家學說所推崇的「義」文化思想的體現,昔日,孟子講究重「義」輕「利」,曰:「以義為先,不必曰利」。在這種文化薰陶與傳承發揚之下,後人慢慢把「義」由抽象的思想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

這也算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鄉賢文化的延伸。現在社會看,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慷慨捐資的行為,更是一種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這種文化,和現在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雷鋒精神,捐資助學等等,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義渡,到了五十年代,隨著土地改革運動開展,制度的變化,桂平所有的義渡田產被沒收,從此,義渡這種形式,在各地也就不再存在了,成為地方的歷史記憶。

關於清代的義渡,現在除了本地史籍中有記載,相關的實物不多見了,但在桂平縣城的城北北江碼頭,臺階邊的一間房屋的屋角處,還鑲砌有一方石碑,碑名:義渡碑。

石碑上的裂痕表明,此碑曾被嚴重破壞過,起碼碎成四塊以上,碑表面受損嚴重,坑窪不平,字跡已無法全部辨識,存留的刻字可見,碑文排列不工整,其書法也很一般。同時,石碑上的「義渡碑」三字,以及落款日期兩部分刻得十分隨意,「雙鉤書法」明顯而又十分隨性,毫無書法可言。

細看碑文,辨識如下:(看不清的字用「囗」代)

義渡碑

潯州囗囗堂加二級毛囗捐俸建渡,渡夫工食俱按月捐給,不許索取毫釐,凡往來行人貨物隨到隨運,如渡夫違玩,囗囗需索或囗囗囗彼囗告定,行囗處特示。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從種種跡象綜合判斷,這為一方民碑,非官家所刻。北江義渡初建之時,應是由個人捐資發起興建並運營的,不是一開始就是傳統認為的有專門的田產租金支持運營的那種義渡。立碑以銘記的,只是鄉賢功德,類似與民間的功德碑,還體現不到官府官令行為的意思。

讀著此碑文,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試著補了幾個空,如下:

義渡碑

潯州府歸堂加二級毛囗捐俸建渡,渡夫工食俱按月捐給,不許索取毫釐,凡往來行人貨物隨到隨運,如渡夫違玩,綹綁需索或經囗出彼囗告定,行渡處特示。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這也就很明顯了,此碑介紹了這處成為義渡口的來歷,性質與規則:

一,北江渡歷史是很久,但形成義渡的時期,卻正是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此時天下太平,社會祥和,人們無論生活上,還是思想上,都達到一個比較完美的高峰,於是,富足之下,人心從好,仁義善舉頻現,渡人如渡心,於是,義渡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二,此義渡為當時潯州府的官員捐俸興建,「加二級毛囗」指的是人還是其他意思就不知道了;

三,渡夫的工錢,是官員按月捐給付的,不能私下向渡河人索取;

四,行人貨物過渡,一般是隨到隨走;

五,應該是如果渡夫不在,或是什麼情況,應該如何如何;(因為缺字與個人學識,此點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不是很理解)

不過,單靠個人捐獻俸祿來維持義渡的運行,也並不得長久,壓力也很大的,畢竟官員任職本身就是有流動性的,加上船隻的維修,更換,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到了乾隆年,義渡的運行就歸官府管理了。

渡口收歸官府營運管理,那就容易多了,渡口的秩序維護,營運的開銷都可以規範起來。在古代社會,水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加上桂平城本來就是一個因水而起,因水而生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實行水運上收稅,這也是官府收入的重要來源。

桂平城曾經有兩個重要的碼頭,北江,南江各一,可以說這也是官渡之所在。官渡處設稅廠(當時的稅收機構單位名稱)也是很必要的事情。清代的南關稅廠,就現在城南人頭橋附近,南津渡;北關稅廠,就在現在北江港務所這裡。

桂平地處珠江要道,黔江連柳州,鬱江連邕州,潯江連廣東,每年稅收必定有餘,在縣城近處的渡口,官府管理,自然也就用不上置田收租的方式來維持渡口運營,只在日常稅收存留款項支出,每年撥二十一兩六錢作為渡夫的工錢,就可以了。

關於北江義渡立碑的情況,乾隆《桂平縣誌》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也印證了這點,義渡碑最初就立在北江稅廠旁邊,是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塊。志中記載,此間,已經是由官府營運,以養渡,與全國各地記載的義渡有所不同,現在很多地方歷史中介紹的義渡,一般是各地鄉紳捐銀置田產,以租養渡,屬民間行為,官府為輔。

單從歷史看,渡船這個營生,歷史也是非常久的,傳統中,當然不是公益性的,而是價值交換的,無論是哪個朝代,渡船都是有成本的,要付出的,以人為工,以船為渡。也正是這樣,時常會生出諸多事端。

如江水無情,在那個年代,擺渡也是有相當高的危險性的,渡江收取的費用低了,也就無人肯做渡夫;如有惡人把持渡船,形成渡口壟斷,那往來民眾也就被迫支付高額費用,這就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了;還有每當汛期,渡河費用也隨之波動,這也難免生出多少事端,等等。

義渡的出現,也大大減少了往來民眾的日常開銷負擔,也算是積下一輩功德了。像北江渡,是桂平重要的對外交通關口之一,聯繫著桂平金田,南木,江口一帶鄉鎮(清代算是桂平北三裡,即崇姜裡、大宣一裡、大宣二裡)與桂平縣城的交流。

桂平白沙車排

不過,到了民國年,這個北江義渡也就漸漸失去了「義」的體現了,畢竟時代環境不同,紛亂動蕩,人心不穩,渡口也就回歸到價值等換的方式,過江付費,渡河付款回到了現實,並再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這方義渡碑起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很清晰,但毀於何時,就很難考究了。當年此處房屋重新建設的時候,人們又為何把這碑撿回來,重新拼合,並鑲砌到牆根,也不知道了。但是建設者是很有心意的,因為這碑恰恰就正對著碼頭的石階,這是不是想向行人傳遞些什麼呢?

自1994年北江橋建成通車以後,這千百年來桂平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就慢慢安靜了下來,不再有昔日往來不息的人流,這一帶曾經的商業繁華,也漸漸沒落,回歸到一個普通的老街區的模樣,角落的這方義渡碑也默默看著碼頭上下的稀疏行人,訴說著北江渡的這300年間的興衰,訴說著這裡曾經被推崇的儒家「義」文化。

(早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寫過一次北江渡,但寫的是正是這北江渡口的對面,南木頭渡的記憶《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九)——北江古渡》)

桂平北江渡

北江渡的經歷,其實就是很多江河渡口的經歷。

在古代社會,嗯,不說那麼遠,就說早個幾十年,中國的基建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的,一是經濟水平不到位,二是技術水平不完善,所以,基礎交通建設方面還比較薄弱,陸路交通自然很落後了。

縣際,省際公路交通十有八九是依勢而行,隨山而繞,八十年代坐過長途車的人都應體會過,那滋味,比現在遊樂場裡的過山車還酸爽。遇到大江大河之處,那只能望江興嘆,望河無奈了,畢竟,那年代,不說地方,就是全國範圍也沒幾條跨江,跨河的公路大橋,「設渡以通」,這也是當時的現實了。

隨著時代前進,科技的發展,現如今,中國已享有著「基建狂魔」的美譽,打開網絡,這類新聞,消息那比比皆是,建房,建樓那自不在話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這更是必備技能。江河之上,一條條跨江橋的建起,人們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於是一個個渡口紛紛被遺棄,一條條渡船漸漸退出江面,渡夫們出只好另尋出路了,以水為生,以渡而興的地方,很多也就漸漸沉寂下來。

渡,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記憶了。

對望北江渡

渡文化,義渡文化的沒落,相關的東西也隨之流失,相信很多義渡曾經都立有一方義渡碑,記錄著一段功德,一段歷史,但歲月流逝之間,時代變遷,這些石碑也不知被埋沒到哪裡去了。

留下的,也只是人們對「義」的理解,「義」的精神傳承。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桂平的歷史人文,可以點擊閱讀:

尋找桂平老城記憶

桂平:城鄉行政區域劃分歷史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一——桂平城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永和裡(西山鎮不含城區)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三——軍陵裡(尋旺鄉)

桂平:千年潯州府

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貴縣

桂平:南木賓山寺

桂平:金田吳巽亭公祠

桂平:潯州高中的歷史

桂平:文昌廟

桂平:博物館《潯城千秋》

桂平:古民族

桂平:黃埔情緣

桂平:天主教

桂平:基督教

桂平:荔枝史話

桂平:潯州荔枝史話——平南狀元郎

桂平人文:麻垌荔枝之鄉?有些什麼樣的歷史?其實,時間很短

桂平:中山公園話往昔,桂平,不一樣角度看的中山公園

桂平:中山公園往事

桂平:中山公園之馬家花園往事

桂平:中山公園——賞荷說古

桂平:中山公園——天下為公

桂平:民國故事——大佬

桂平:民國故事——陸榮廷在桂平

桂平:民國故事——李宗仁夫人,桂平郭德潔

桂平:遠去的大藤峽故景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截流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往事

桂平八景與潯州八景的區別

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

桂平:潯州八景綜述

桂平:府八景之二西山晚照

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桂平:潯州府城桂平八景之七一一金蓮夜雨

桂平:潯州古人文之——四縣「八景文化」

桂平:府八景之四東塔迴瀾

桂平:府八景之三羅叢巖月

桂平:府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一——南明帝與桂平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二——明末薊遼督師袁崇煥是哪裡人?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三——明朝權宦西廠提督,汪直

桂平:潯州府屬貴縣地圖

桂平:潯州府屬武宣縣地圖

桂平:潯州府屬平南縣地圖

桂平:城南故事(一)——巨變

桂平:城南故事(二)——防洪牆

桂平:城南故事(三)——人頭橋

桂平:城南故事(四)——南津渡

桂平:城南故事(五)——「人頭橋」的真實歷史

桂平:城南故事(六)一一「人頭橋」釋疑

桂平:城南故事(七)——下股街

桂平:城南故事(八)——碼頭遺蹟保留

桂平:城南故事(九)——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四,四穿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五,清風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六,南城角的銳變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七,舊街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八,城門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官橋秋柳話往昔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碧雲天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乳泉,你知道誰起的名?誰砌的井?

桂平:北山飛來寺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北江古渡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乾隆御賞過的百歲壽星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一

相關焦點

  •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二)——大成國王城遺址話今昔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一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故事(一)——西山水利工程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二)——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三)——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
  •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羅播鄉,木根鎮)
    每個鎮每個鄉每個村,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也許被史籍記載下來,也許只是口口相傳,但現在本地沒有誰願意去了解了,更不用說誰會去研究,去講述,去宣傳。畢竟,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講這些又有多大意義呢?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正好有幾本老書,也就看看本地歷史文化,順便整理下,不知介紹的這個桂平各方面歷史系列文章,又有多少人有關注,了解呢?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三——金田起義的本地籍王侯
    桂平:太平天國故裡的新展示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二——金田起義的記載桂平: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桂平:荔枝說史——一騎紅塵妃子笑桂平人文:麻垌荔枝之鄉?
  • 桂平人文:太平天國在桂平之一——金田起義的宣傳
    還有重要一點,太平天國時期,曾影響了很多城市鄉村,但對於爆發地的桂平來講,真正大面積影響到的地方,只有桂平北區,即黔江,潯江以北的金田,紫荊,江口周邊幾個鄉村而已,這區域性很強。就地方歷史人文而言,「金田起義」就有比較深的宣傳基礎了。
  • 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
    現今桂平老城區,延續的是清代桂平古城,古城牆的故事上篇已經介紹,可以點擊了解一下,桂平古城共設六個城門,東,西各一門,南,北各兩門,三個帶甕城,三個因為地形地勢影響而桂平古城牆保留殘存可見的一段,就在這裡。下北門,和四穿樓,大南門一線相對,位置就在桂平一中圍牆東北角外的路口。
  • 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城牆,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牆內,就是城市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牆外,就是城市外圍。桂平,據有史可查的建城歷史自秦代起,當時設桂林郡,領十二縣,其中的布山縣就在桂平境內(布山縣址具體位置在桂平哪處至今仍有爭議,沒有結論)。有一說,當時的布山縣縣治就設在桂平西山大窩坪(應該在西山大斜頂到功德山莊一帶)。
  • 仁義之道
    揆諸史實,說中國歷史上沒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則可,斷言中國古代沒有自己的信仰則實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還有文化信仰,是對某種文化價值的體認、信奉和遵循。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仁義之道就是廣大民眾生活的準則,是他們生命中的信仰。
  • 清代海防及海峽珍貴資料,省級文物,福建石獅蚶江對渡碑
    蚶江海防官署碑記,位於福建省石獅市蚶江鎮前埯村清代海防官署內院。俗稱「蚶江對渡碑」,蚶江地處泉州灣,唐、宋時期港口貿易十分興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蚶江被指定為泉州與臺灣鹿港之間互為對渡的重要港口。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蚶江對渡碑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茶山:望海亭•茶事碑/袁偉望
    《茶錄》是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計上下兩篇,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茶山茶「其品為日鑄之上」之事,記載在《嘉定赤城志》裡。日鑄茶,又名「日注茶」、「日鑄雪芽」,是我國歷史名茶,產於紹興縣東南五十裡的會稽山日鑄嶺。自宋朝以來一直列為貢品,據《歸田錄》(北宋·歐陽修)記載:「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
  • 桂平:城南故事(九)——桂平潯陽樓已無
    這部古典名著對潯陽樓,乃至九江的影響,深遠不可小視,至今多少遊人去九江尋幽訪勝、慕名懷古,莫不是因為施耐庵創下的人文效應!「勝地因一人而名世,山水為一書而增色」,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按圖所驥,按載所尋,當年潯陽樓就在這南津渡之上,大概也就是現在這棵樹的位置!
  • 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桂平,古時稱潯州,千餘年來,政權更疊,行政區域多次變化,但桂平所在地,一直都是郡冶,州治,路治,府治中心。直到清末,州府所有應有的建築,在圖上都一一可以找到。府署,也叫府衙,州府一級的地區衙門,明清兩代潯州府冶管理著桂平,貴縣,平南,武宣四縣。當年位置就在中心小學這裡。桂平千餘年的州府冶所歷史,終止於1913年,由於歷史發展,潯州府四縣被撤併,從此,桂平在行政域區方面的地位沒落了。再後來,直到現在,百餘年發展中,陸路興起,水路漸衰,被潯州府冶千餘年的貴縣經濟發起來了,桂平行政區幾經反覆,最後反被歸於貴縣行政管轄。
  • 尋訪上野三碑,感悟記憶遺產
    經過多年發展,世界記憶名錄和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遺產保護領域的三大品牌項目。和上野三碑同在2017年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還有中國提交的《甲骨文》和《近現代中國蘇州絲綢檔案》,以及中國和葡萄牙共同提交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年至1886年)》等項目。
  • 福建著名古鎮,福州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嵩口古鎮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福建省著名古鎮之——嵩口古鎮,位於福州永泰縣西南部,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福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古鎮。嵩口古鎮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是商貿重鎮,是永泰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
  • 東勢義渡會: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慈善組織
    當時,全島各河川渡口多有義渡——地方善士集資僱用良民為船夫,免費搭載過河行人。直到橋梁陸續興建後,義渡才逐漸被淹沒在歷史中。 怒濤滾滾大甲溪 在這一段歷史中,名為「東勢義渡會」的臺灣史上第一個NGO一直屹立不倒,並運營至今近200年,其「仗義恤鄰」的善行及精神代代相傳至今。
  • 桂平人文:國慶特輯——盛世皆是英雄造,幸福卻非英雄享,緬懷
    可以點擊以下連結閱讀了解桂平的那段歷史:三,麻垌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1959年,位於麻垌圩西鳳冠嶺上,佔地200平方米,碑高6米, 形似指向雲天之炮彈,片石、磚、三合土結構,正面碑文為:「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碑旁有亭。碑亭為紀念1950年3月、6月棠梨、白石兩次剿匪戰鬥中犧牲的容啟林、容樹珍等29名烈士而建。
  • 吳錚強·尋宋︱宋遼防線:古戰道與迴鑾碑的歷史記憶
    至於尋宋,則有定州開元寺塔、徽宗大觀聖作之碑、湯陰嶽飛廟、安陽韓琦晝錦堂等宋代遺蹟12種。可以說這是近年來各地尋古訪勝最過癮的一次,如果作為一個越人穿越到三千年前,僅憑這次旅行也要一心臣服於中原文化,但在2015年,只覺得無數歷史文化符號堆砌在眼前,一時不知如何安放懷古之情。
  • 人應該如何堅守仁義?在極端選擇中,孟子主張要捨生而取義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事是從事。人在世界中從事很多事情,既事人,也事物。人會忙碌於事務之中,而忘掉人生從事的根本事務。孟子強調,事親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何如此?
  •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四)——盛極一時,曇花一現
    1840年以後,是歷史上的清王朝末期,學術上也稱為晚清時期,是幾千年封建制度的最後時光。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劃分,這一年也是近代史的開端。講到這個開端,了解歷史的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好開端。此時,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力量開始衰落;外國列強的擴張,船堅炮利肆意入侵。於是,社會發生大動蕩,經濟,文化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大變革。
  • 費縣:厲害了古城季桓子井,歷史及人文價值無限?
    碑皆保存完好。「季桓子井」碑,高2米,寬0.74米,厚0.19米;「季桓子得羵羊之井」碑,高1.63米,寬0.41米,厚0.37米。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地區都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文化的傳播,季孫氏也是有力的推動者。
  • 清代歷史:清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媽祖文化傳播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清代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清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媽祖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超越了以往朝代。特別是近代輪船航運崛起之後,極大地改善了遠洋條件,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媽祖文化在海外各國的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