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直到1949年,桂平縣範圍內,有數處義渡,如東區社坡河的魚梁渡、樟木步、龍門步、石根河渡,北區南木江的思盤渡、三合水,以及縣城北河義渡等。據桂平的史籍記載,這些義渡,主要存在於清代到民國年間。
義渡,顧名思義,就是渡船載人載貨過河不取報酬。對於這種義渡,很多地方一般都是捐資購置田產,以收入的田租作為購置、修理渡船及渡夫日食費用,從而對路人過渡不收或收少許渡費。
義渡的這種「義」,其實就是儒家學說所推崇的「義」文化思想的體現,昔日,孟子講究重「義」輕「利」,曰:「以義為先,不必曰利」。在這種文化薰陶與傳承發揚之下,後人慢慢把「義」由抽象的思想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
這也算是古人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鄉賢文化的延伸。現在社會看,這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慷慨捐資的行為,更是一種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這種文化,和現在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雷鋒精神,捐資助學等等,基本是一致的。
這種義渡,到了五十年代,隨著土地改革運動開展,制度的變化,桂平所有的義渡田產被沒收,從此,義渡這種形式,在各地也就不再存在了,成為地方的歷史記憶。
關於清代的義渡,現在除了本地史籍中有記載,相關的實物不多見了,但在桂平縣城的城北北江碼頭,臺階邊的一間房屋的屋角處,還鑲砌有一方石碑,碑名:義渡碑。
石碑上的裂痕表明,此碑曾被嚴重破壞過,起碼碎成四塊以上,碑表面受損嚴重,坑窪不平,字跡已無法全部辨識,存留的刻字可見,碑文排列不工整,其書法也很一般。同時,石碑上的「義渡碑」三字,以及落款日期兩部分刻得十分隨意,「雙鉤書法」明顯而又十分隨性,毫無書法可言。
細看碑文,辨識如下:(看不清的字用「囗」代)
義渡碑
潯州囗囗堂加二級毛囗捐俸建渡,渡夫工食俱按月捐給,不許索取毫釐,凡往來行人貨物隨到隨運,如渡夫違玩,囗囗需索或囗囗囗彼囗告定,行囗處特示。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從種種跡象綜合判斷,這為一方民碑,非官家所刻。北江義渡初建之時,應是由個人捐資發起興建並運營的,不是一開始就是傳統認為的有專門的田產租金支持運營的那種義渡。立碑以銘記的,只是鄉賢功德,類似與民間的功德碑,還體現不到官府官令行為的意思。
讀著此碑文,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試著補了幾個空,如下:
義渡碑
潯州府歸堂加二級毛囗捐俸建渡,渡夫工食俱按月捐給,不許索取毫釐,凡往來行人貨物隨到隨運,如渡夫違玩,綹綁需索或經囗出彼囗告定,行渡處特示。
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這也就很明顯了,此碑介紹了這處成為義渡口的來歷,性質與規則:
一,北江渡歷史是很久,但形成義渡的時期,卻正是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此時天下太平,社會祥和,人們無論生活上,還是思想上,都達到一個比較完美的高峰,於是,富足之下,人心從好,仁義善舉頻現,渡人如渡心,於是,義渡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二,此義渡為當時潯州府的官員捐俸興建,「加二級毛囗」指的是人還是其他意思就不知道了;
三,渡夫的工錢,是官員按月捐給付的,不能私下向渡河人索取;
四,行人貨物過渡,一般是隨到隨走;
五,應該是如果渡夫不在,或是什麼情況,應該如何如何;(因為缺字與個人學識,此點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不是很理解)
不過,單靠個人捐獻俸祿來維持義渡的運行,也並不得長久,壓力也很大的,畢竟官員任職本身就是有流動性的,加上船隻的維修,更換,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到了乾隆年,義渡的運行就歸官府管理了。
渡口收歸官府營運管理,那就容易多了,渡口的秩序維護,營運的開銷都可以規範起來。在古代社會,水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加上桂平城本來就是一個因水而起,因水而生的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實行水運上收稅,這也是官府收入的重要來源。
桂平城曾經有兩個重要的碼頭,北江,南江各一,可以說這也是官渡之所在。官渡處設稅廠(當時的稅收機構單位名稱)也是很必要的事情。清代的南關稅廠,就現在城南人頭橋附近,南津渡;北關稅廠,就在現在北江港務所這裡。
桂平地處珠江要道,黔江連柳州,鬱江連邕州,潯江連廣東,每年稅收必定有餘,在縣城近處的渡口,官府管理,自然也就用不上置田收租的方式來維持渡口運營,只在日常稅收存留款項支出,每年撥二十一兩六錢作為渡夫的工錢,就可以了。
關於北江義渡立碑的情況,乾隆《桂平縣誌》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也印證了這點,義渡碑最初就立在北江稅廠旁邊,是不是現在看到的這塊。志中記載,此間,已經是由官府營運,以養渡,與全國各地記載的義渡有所不同,現在很多地方歷史中介紹的義渡,一般是各地鄉紳捐銀置田產,以租養渡,屬民間行為,官府為輔。
單從歷史看,渡船這個營生,歷史也是非常久的,傳統中,當然不是公益性的,而是價值交換的,無論是哪個朝代,渡船都是有成本的,要付出的,以人為工,以船為渡。也正是這樣,時常會生出諸多事端。
如江水無情,在那個年代,擺渡也是有相當高的危險性的,渡江收取的費用低了,也就無人肯做渡夫;如有惡人把持渡船,形成渡口壟斷,那往來民眾也就被迫支付高額費用,這就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了;還有每當汛期,渡河費用也隨之波動,這也難免生出多少事端,等等。
義渡的出現,也大大減少了往來民眾的日常開銷負擔,也算是積下一輩功德了。像北江渡,是桂平重要的對外交通關口之一,聯繫著桂平金田,南木,江口一帶鄉鎮(清代算是桂平北三裡,即崇姜裡、大宣一裡、大宣二裡)與桂平縣城的交流。
桂平白沙車排
不過,到了民國年,這個北江義渡也就漸漸失去了「義」的體現了,畢竟時代環境不同,紛亂動蕩,人心不穩,渡口也就回歸到價值等換的方式,過江付費,渡河付款回到了現實,並再延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這方義渡碑起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很清晰,但毀於何時,就很難考究了。當年此處房屋重新建設的時候,人們又為何把這碑撿回來,重新拼合,並鑲砌到牆根,也不知道了。但是建設者是很有心意的,因為這碑恰恰就正對著碼頭的石階,這是不是想向行人傳遞些什麼呢?
自1994年北江橋建成通車以後,這千百年來桂平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就慢慢安靜了下來,不再有昔日往來不息的人流,這一帶曾經的商業繁華,也漸漸沒落,回歸到一個普通的老街區的模樣,角落的這方義渡碑也默默看著碼頭上下的稀疏行人,訴說著北江渡的這300年間的興衰,訴說著這裡曾經被推崇的儒家「義」文化。
(早前,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 寫過一次北江渡,但寫的是正是這北江渡口的對面,南木頭渡的記憶《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九)——北江古渡》)
桂平北江渡
北江渡的經歷,其實就是很多江河渡口的經歷。
在古代社會,嗯,不說那麼遠,就說早個幾十年,中國的基建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的,一是經濟水平不到位,二是技術水平不完善,所以,基礎交通建設方面還比較薄弱,陸路交通自然很落後了。
縣際,省際公路交通十有八九是依勢而行,隨山而繞,八十年代坐過長途車的人都應體會過,那滋味,比現在遊樂場裡的過山車還酸爽。遇到大江大河之處,那只能望江興嘆,望河無奈了,畢竟,那年代,不說地方,就是全國範圍也沒幾條跨江,跨河的公路大橋,「設渡以通」,這也是當時的現實了。
隨著時代前進,科技的發展,現如今,中國已享有著「基建狂魔」的美譽,打開網絡,這類新聞,消息那比比皆是,建房,建樓那自不在話下,逢山開路,遇河搭橋,這更是必備技能。江河之上,一條條跨江橋的建起,人們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於是一個個渡口紛紛被遺棄,一條條渡船漸漸退出江面,渡夫們出只好另尋出路了,以水為生,以渡而興的地方,很多也就漸漸沉寂下來。
渡,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記憶了。
對望北江渡
渡文化,義渡文化的沒落,相關的東西也隨之流失,相信很多義渡曾經都立有一方義渡碑,記錄著一段功德,一段歷史,但歲月流逝之間,時代變遷,這些石碑也不知被埋沒到哪裡去了。
留下的,也只是人們對「義」的理解,「義」的精神傳承。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桂平的歷史人文,可以點擊閱讀:
尋找桂平老城記憶
桂平:城鄉行政區域劃分歷史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一——桂平城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永和裡(西山鎮不含城區)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三——軍陵裡(尋旺鄉)
桂平:千年潯州府
桂平:秦·布山之爭,桂平 or 貴縣
桂平:南木賓山寺
桂平:金田吳巽亭公祠
桂平:潯州高中的歷史
桂平:文昌廟
桂平:博物館《潯城千秋》
桂平:古民族
桂平:黃埔情緣
桂平:天主教
桂平:基督教
桂平:荔枝史話
桂平:潯州荔枝史話——平南狀元郎
桂平人文:麻垌荔枝之鄉?有些什麼樣的歷史?其實,時間很短
桂平:中山公園話往昔,桂平,不一樣角度看的中山公園
桂平:中山公園往事
桂平:中山公園之馬家花園往事
桂平:中山公園——賞荷說古
桂平:中山公園——天下為公
桂平:民國故事——大佬
桂平:民國故事——陸榮廷在桂平
桂平:民國故事——李宗仁夫人,桂平郭德潔
桂平:遠去的大藤峽故景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截流
桂平:大藤峽水利工程之——往事
桂平八景與潯州八景的區別
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
桂平:潯州八景綜述
桂平:府八景之二西山晚照
桂平:古潯州人文之——潯州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桂平:潯州府城桂平八景之七一一金蓮夜雨
桂平:潯州古人文之——四縣「八景文化」
桂平:府八景之四東塔迴瀾
桂平:府八景之三羅叢巖月
桂平:府八景之一白石洞天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一——南明帝與桂平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二——明末薊遼督師袁崇煥是哪裡人?
桂平:明朝那些事兒之三——明朝權宦西廠提督,汪直
桂平:潯州府屬貴縣地圖
桂平:潯州府屬武宣縣地圖
桂平:潯州府屬平南縣地圖
桂平:城南故事(一)——巨變
桂平:城南故事(二)——防洪牆
桂平:城南故事(三)——人頭橋
桂平:城南故事(四)——南津渡
桂平:城南故事(五)——「人頭橋」的真實歷史
桂平:城南故事(六)一一「人頭橋」釋疑
桂平:城南故事(七)——下股街
桂平:城南故事(八)——碼頭遺蹟保留
桂平:城南故事(九)——歷史之遠去的潯陽樓與太平天國「反聯」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一,城牆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二,城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三,衙門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四,四穿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五,清風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六,南城角的銳變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七,舊街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桂平清代古城之八,城門樓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官橋秋柳話往昔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碧雲天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乳泉,你知道誰起的名?誰砌的井?
桂平:北山飛來寺
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北江古渡
桂平:尋訪桂平以前的古仔——乾隆御賞過的百歲壽星
桂平歷史:大成國記憶一